跳至内容
今年的公司年会,我和同事上台表演了一个小品。我的角色有点儿占便宜,演父亲。为了让我出演,同事们夸我「年少老成」(我编的),还说,台词没几句(这是真的)。那天我刚吃完午饭,有些犯困,答应了。
等我拿到剧本,傻眼了,两幕戏,后面一半是我的台词。我本想拒绝,但段子手的血液在我体内沸腾,有机会,如果不上台试试,又怎么知道行不行?下班回家,我闲着没事儿开始背台词。
小品的语言是东北话,同事用春晚小品改编。我在心里默读,似乎没什么异常。等第一次和同事对台词,我大声念,才发现东北话和四川话有很明显的区别,记得有句台词是同事扮演儿子把我关门外面,我打开门说:「你干嘛呀你,怎么把我关外面了。」如果是四川话:「你搞啥?把我关外面干什么?」。我这才明白,看、想、说之间的区别很大。
我和朋友们写段子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有朋友写的段子,用眼睛看,没有感觉,但她们用自己的语言说,就很有意思。我的段子和她们不一样,我在模拟场景,代入情境,她们是纯靠语言逗乐。这些细微之处,不亲身感受,很难发现。
创作过程,我会先是模拟场景,如果要写一个相亲,脑海里会出现场景,时间、地点、事件,逐一铺陈,最后抖包袱。简单来说,我更多是在尝试戏剧和小品类的段子创作,我的段子手朋友们是纯语言,类似相声方面的创作。这是两种不同形态,还好,终极目的是一样的:制造冲突,营造笑点。
时间紧,任务重,改台词来不及,只能背和学。我特别怕忘词,在家没事儿就背,总希望找人帮忙演,无奈我是单身,求援无应,总不能天天占人便宜,不停地叫人「儿子」吧。
第一幕戏排过,到第二幕,我加入团队,导演开始排戏,站位、语气、动作等等。不知道莎士比亚当年是不是这么排戏?我有些神往。
我并不是天生的戏精,如果是往年,叫我演小品,肯定拒绝,去年开始,我尝试写段子,偶尔会有人说,如果只写不演,还不如不写,又加上去年读了些电影编剧方面的书,发现如果没有舞台经验,一味靠想象,是很难成为优秀的编剧。小说是用文字制造画面感,电影是用镜头讲故事,人物需要很强的语言与肢体能力。无论怎样,一个有表演经验的人,营造画面感的能力是超出常人的。
按照专业水准,演员背台词,肯定得一字不落。我们没那么强,十成台词,能记得八九就成。
等到正式演出,我站在舞台边静候上场,脑子里出现陈佩斯上台前对天地鞠躬,喃喃自语,祈求演出成功的画面。同事演完第一幕,第二幕开始,我上场,立马进入状态,演出中,我有些亢奋,激动,还有些心虚与害羞,不敢看台下,只能通过耳朵听见不间断的笑声。我能感觉自己在某些地方有紧张性磕巴,除此之外,倒是很顺得跟着同事演下去。
小品结束,下台,我浑身是汗,还好,没有任何意外状况发生,最后还得了一个三等奖。
这是我迈出喜剧之路的第一步,从业余段子手慢慢过渡到业余演员,从实践中收获了些许经验与不足,很是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