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抄经:利未记②

200430

微信公众号推出一专辑栏目,今天灰度到,赶紧整理了自己写过的月度总结和每日抄经计划。

整理时,第一次发现从 15 年开始,我会每月更新月总结。起初也不知道会坚持多久,标题、排版、图片都是胡乱堆砌。到后来,慢慢修改,优化标题、内页字体。

刚开始只有阅读书籍,加一段阅读感悟。去年我还加上自己看过的电影。这个栏目才逐渐丰富起来。

我现在不太喜欢更新微信公众号,有一个原因是现目前还没找到方便的排版方式,每次整理会花费不少时间。这些时间完全是不必要的浪费。

若是单纯的文字,反而好办,涉及多图片,会费时费力。虽然从微信公众号出来到现在,不少地方有过调整,但我依旧不满意。

其实我的排版并不复杂,很固定,但需要从不同的网页截取图片,甚至通过手机互传互导,就会变得无比繁琐。

每次想到要被这些琐事浪费掉不少时间,瞬间没有更新的动力。这也是我为什么到现在还慢吞吞更新每日抄经的原因。

新专辑功能出来,有一个不友好的问题是,我的每日抄经系列,有不少没有三百字,无法标记原创标签的章节。硬性规定必须是原创文章才能加入专辑,再加上还有忘标记原创标签的章节,那真是后悔不已

我发现自己现在越来越不喜欢更新微信公众号,有部分原因就是这些不友好的功能,到现在没有任何办法予以解决。

猫
抄经
手抄经

微信就是把字儿写好? 2015-09-02

微信公众号登录界面上有一句slogon,叫「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冲着这句slogon,我关注了不少有意思的微信号,没事的时候我就会点开去看看,这些人都是很用心的在做微信,经营的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阅读量不高,也就几千,做的好的能有上万,相对小众。

说实话,小众的圈子很有趣,比如:茶道、刺绣、手工、汉服等等,还有一些静静做自己品牌的微信号,写写小诗,画一些小画放在自己的微信上,很用心。我很羡慕他们,好好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儿,讲自己喜欢的琴棋书画,不管不顾。也因为他们的随行,我会有一些困惑,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靠什么为生呢?

这个问题我曾想过,他们肯定在现实生活中有自己的工作,可他们喜欢自己的工作吗?我不知道,或许喜欢,或许不喜欢吧。至少我知道,他们很喜欢在微信上面做自己。工作繁忙,就发一条很短的文字性的内容,忙完后再更新图文,不急。工作闲暇时,就好好的写字儿、排版、配图,看着很舒服。这种心境是怎样做到的,我学不会。

混的久了,也曾偷偷摸摸在各类群里碰见他们,毕竟喜欢这些小东小西的,圈子也小,会慢慢交叉到一起,

曾几何时,我曾试着去体会这种心境,发现自己做不到,如果微信的阅读量太低,就会想办法,脑子里总有一种要做就去把阅读量坐上去的念头。

因为有此念头,使我有过一次走狗屎运的爆发(不是这个微信号,公司的),那种刺激感来的真爽,以至于每次工作时我都看阅读量,当然,领导关心的是用户数,可我却只看重阅读量,做一个十万加是多爽的事儿。尤其是在用户基数不大时,做十万加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而这种成就感会随着用户数增多而递减,到最后毫无意义可言。

或许是一种冲动,也或许是发现这个世界上用心做微信的人不多。我一直觉得用心做事儿和阅读数的关系可有可无,这可以从圈子来说,比如刺绣这种太过小众的微信,就算是怎么努力,也不大可能成为大众喜欢的产品(有人帮推除外)。当然我也曾想过他们的微信应该如何做,可想归想,但最后终归会落到人力、物力和财力上。这些都是不可抗拒的原因。

后来想想,这些其实都和我运营公司的微信一样,属于艺术的范畴。在微信上,与人们息息相关相关的最好做,这其中无外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这些都比较好做。但现实确是:鸡汤遍布朋友圈、创业经满天飞、高雅的黄段子到处流窜、干货这种不入流的玩意儿祸害无穷。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去好好看过自己行业发送的内容的,有去好好分析它们为什么做不出来。至少美术,比如平面设计、建筑设计、绘画等等,其实有很多机会。推而广之,用一种角度去好好看一看其他人做的内容,你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相比之下,那些小众而用心的人,比许多用户辐射广的人,用心太多,其实这是不应该的。

有时候好好做内容,不止是把字儿写好就可以。深夜发媸的徐老师会花四五个小时在排版上,你以为写几个字儿、或者随便到哪里找些内容粘贴复制就好了?

在微信上写一篇文章需要多少时间 2015-08-26

今天在微信上刷了两次,看见两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一篇文章是说微信如何做内容,一篇则是说能在15分钟内完成一篇微信内容。相比之下,微信内容质量和时间到底怎样去衡量,是很多人考虑的问题。

先说问题,15分钟真的能写一篇微信吗?对很多人来说这或许是吹牛逼,但在我看来,这却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微信写作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昨天老罗的发布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整理老罗的视频和海报,整个过程我相信除了传视频和审核或许会花点时间,至于其他内容,只会花费很少时间。不过这种方式只适合运营广告营销类的账号。可如果是自媒体,那该怎样办呢?在我看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罗列条数,把该说的话一条一条的罗列出来,对与错,是与非,都一一做一个总结。这也是很快速的写作方法。环时的老金最常用这种方法,有点儿像当年奥格威尔写便签一样,并不会花费多少时间。

很多人把微信上面写字儿想得太过牛逼,总觉得别人写的好,自己没办法达到那个高度。我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也谈到这个问题,因为我们都喜欢同一个微信公众号,且都觉得它的那个微信号的写作方式,可以借用。但研究到最后,发现最大的困难是素材的收集,因为我俩都没办法发现这个微信去哪儿收集这些奇葩的素材。至于其他内容和形式方面的问题,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模仿,都可以写出来,这并不是太难的事情。做广告狗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间接或直接的去模仿自己喜欢的广告,这是一种成长的过程,没什么大不了的。

其实我们多去看一些微信公众号,会发现他们都有自己的运营思路,在写作时,也能很稳定的保持那种写作风格。这与所谓的文笔关系不大(文笔好当然更好),与内容粘性有关,好的内容并非全靠文笔,而是诸如搞笑、实用、有趣等这些元素的综合体。当然,诸如走文艺风格的微信另当别论,但那也不代表自己达不到那个水平。

曾记得在自己未曾做微信之前,也是唯唯诺诺,不敢下笔,可后来去看秋水PPT,他有一篇写自己写作思路的文章,说半个小时3K字(大概是,记不清楚了),有粉丝就问他是如何做到的,他淡然一笑,说,写上七年八年,自然就能达到。而我在看萧秋水的微信号时,却发现她曾经写的时候都是寥寥几笔,千字左右,可越到后面,功力越精深,越写越长,思想体系也越来越完善。至于其他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者,如果你愿意倒退几年,去他们的博客、豆瓣上面看,也会发现每个人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要知道,不是谁一出手就文采斐然,也不是谁一来就能在限定时间内写得多牛逼。这世界上能写的牛逼的,都是勤学苦练,稳扎稳打出来的。

你写了,哪怕再不好,也是一种进步,若不写,就只会停滞不前。勇敢的拿起笔吧,谁TM知道你以后会不会成为大文豪。若当不成,能当一个快乐的、逗比的自媒体,那也是好的。

一篇牛逼的微信阅读量会给人怎样的感受 2015-08-17

在知乎上有个提问,叫「获得十万加后微信的心情是怎样的?」这是前几天在朋友圈看见的。我一直以为这是个遥远的梦,虽然我曾因十万加阅读量跟同事吹牛皮,说「不过是分分钟」的事情,因没有底气,随之而来的便是一顿嘲讽。或许也因这激励,加上运气,使我有机会享受一次十万加的心情。

在分享之前,我需要说明的是:一、这次真的是运气,我当初预估的阅读量是2000,现在完全不在我的控制范围之内;二、非干货,世界上没有干货可言,你可以从别人身上学到经验,但如何用,怎样用是另外一回事,别人的经历和你完全不一样,你只能去试着不断犯错,不断总结经验,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言。如果你想知道最快的捷径,我只能告诉你,多看书、多交有趣的朋友、多思考、多测试、多总结、多试错。

说心情,十万加是一个怎样的心情?我做微信以来曾想过,觉得来了就来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真到十万加,我的心情就完全不是这样,至少我最近这几天都在失眠,处于极度兴奋状态,工作紊乱,没法思考……总之各种生理和心里上的不调都随之而来。我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但是没办法,想来是性格原因,也或许是因为我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一直是个loser,从来没享受过什么叫成功,这些随之而来的喜悦,在别人看来或许是毫不起眼,在我看来,确是一次非常好的体验,至少我知道自己的性格都有哪些不如,尤其是面对突入而来的状况。

再说说怎样得到十万加的,这就要从我自己运营微信号开始说起,我设身处地的想了想,如果没有我去年到现在自己玩儿微信号的经历,如何谈运营公司的经历?至少在运营公司的微信号时,我有自己的一些思路在里面,无论是选题、策划还是去不断的测试、试错等等,这些都是在我自己做微信过程中思考与总结出来的。我的微信号可以说是试错,但更多的,是我在生活和工作中思考而来的一些总结。其实每天去思考与总结一些东西,把它变成文字,你会发现这种成长无比迅速,别人感觉不到,唯有自己才能感觉得到。这也是如果有朋友在说要做微信时,我会问他是做个人气质型的,还是纯商业型的原因之一。

说了这么多废话,现在进入正题。先说说微信号,公司叫我运营的是一个美术类的微信号。当我接手这个微信时,我当时就在想,这个微信号的定位是怎样的。因为在我看来,美术的概念太广泛了,就如同我自己建的一个美术群的名字一样:生活无处不美术。无论是建筑、衣服、锅碗瓢盆等等,都可以说是美术。所以我在写公司微信的功能介绍时,第一句就是:专注一切美的建设。原本我只想写这一句话,后来怕用户看不懂,增添了一些内容。

等到这个广泛的定位出来以后,我还是没头绪,我脑海中有零零碎碎的一些想法,但是不成型,有的想法甚至已经跑到遥不可及的地方去了。我只能把这些想法收起,一步一个脚印开始做微信,因为长时间运营自己的微信,我就找了些朋友帮忙,得到一些粉丝。这里需要说明,做微信朋友很重要。强调一下,是朋友。不是一来就跟你刷微商、推荐面膜之类的,不懂朋友这个词,那可以思考下「以诚待人」到底是什么意思。

差不多在他们的帮忙下我累计到200多个粉丝。这时候我开始断断续续的发文章(抱歉,七月份太忙,加之个人情绪上出现点儿问题,没来得及调整)。发文章在我看来是做一系列的测试,比如教人画画,怎么画漫画的头发、怎样从0基础学画画,老师教画球体、圆柱体是怎么回事等等。偶尔也借势,比如:《大圣归来》火后,我去整理历年孙悟空的漫画、《南山南》火后,我去找图文等等。这些都在测试,因为我不知道受众喜欢什么,在我看来,前期测试后可以拉一系列的数据出来,取最高的作为一个突击点。

在这一系列的测试中,我发现原本想不靠标题取悦用户的想法完全是错误,前期做一个标题党很重要,没人点什么都不是。于是我去研究了微信十万加的标题,去做一个标题党,这时才有一些效果。这之后我走上了标题党的不归路。

在我看来,微信上面十二个字左右完全可以当一个好的标题,因为许多标题的手法就那几样,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当然给我最大帮助的就是十万加文章分享的微信群和我自己去手打了100个左右的标题。加之每天浸泡在里面,自然而然会成为一个标题党。

不过光有标题还是没用,好的内容才能引发传播,但好的内容很难。我的做法是:一、去找那些写的好的人要授权;二、自己去各大网上整理内容。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前期很适用,当然只是前期,因为我运营的微信在后期肯定要转型,这个毋庸置疑。

我在不断发微信文章的过程中,做过两次大规模的测试,第一次测试是《大圣归来》的那条微信,测试的结果是,阅读量增长,但是几乎没有粉丝关注,这个我归结为内容不吸引人。此外的话,如果要说原因,不外乎是粉丝基数不够,加之我发出去以后,《大圣归来》那篇草稿文就在当天晚上火的一塌糊涂,把我那篇借势的文章冲淡了,可真正的原因我还是相信内容太弱。

接下来说第二次测试,我第一次大规模测试的预估阅读数是1000,这个阅读量是达到了的。我第二次测试的阅读数是1500——2000。这是一篇我找作者授权转载的文章,说来惭愧,因为编辑的时候出了些问题,导致文章中有一些错误,原本我想以向领导申请稿费为由头,要到作者的支付宝账号,支付一笔费用后,解释这一情况,可作者说不用了,弄得我现在有些过意不去。

第二次测试的是一篇关于日本设计方面的文章,当时跟作者要授权时,文章的标题我不是很喜欢,至少在我看来,没有争议和噱头。因为我看文章的过程中,脑子里一直就是:无印良品不是很牛逼,这位设计师很牛逼。于是呼之欲出的标题就出现了:「无印良品在日本已经过时了,他才是设计之神」(原标题是:日本设计≠性冷淡,也会极简中开出花来)。在我看来,原标题的意思我知道,因为我看过一篇微信,说的是用日本产品等于性冷淡的文章,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梗呢?我存疑,便将这个标题改动。这里需要说明是,我改动标题只是一个「诱饵」,或许跟我有关系,或许完全没关系。总的来说,内容才是本质,一篇微信的内容是核心,无论标题取的多么牛逼,这个定律是绝对不会变的。

改了标题后,那我是怎样预估这篇文章会火的?说实话我当时发出去是没信心的,因为是8月13号,我那天本来不准备发微信的,只是工作中跟领导较真,憋着一口气,忍不住,就发出来了。发出来之后没过多久,我刷朋友圈,发现有几个朋友在转载。我当时就想,可以试着做一些测试,于是我就到微信群,找朋友帮忙转发。当天晚上数据就不断上升,这三天来数据一直在上升(星期一的看不见)。我就像在做云霄飞车一样,看着数据增长,有一种完全停不下来的自嗨感,以至于影响了我一部分工作,完全没法思考。

那么我在这三天过程中收获和得到了些什么呢?

在我看来,这完全是一次意外事故,可以说有意义,但意义不大。我更多思考的是:下一次会有这么好的运气吗?能留住用户吗?自己能不能做出这么牛逼的内容来?当然前一个疑问已经出现了答案,这三天我发了两条微信,并未出现大规模的转发。第二个问题现在还没有解答,等一段时间便可知晓。

总之,这是一次愉快的体验,但更重要的是,在这条道路上,还有更多的路要走,我所运营的公司微信,还是在前期探索阶段,一次意外是一个好的开始。与我而言,这是一次意外的成长,也是一次心灵上的体验,我并未感到有多轻松,相反,我只觉得任务更加艰巨,挑战也将更严苛。

感谢各位,我的成长,有你们作伴,很美好。


说明:这可能是本月最后一篇文章,母亲要来看我,抽时间陪陪她,各位请见谅。

被微信删帖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2015-07-20

今天星期一。如果你平时上班时间比较规律的话,会发现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上班的人都在递减。减到别人都在星期六休息,我会半睁着眼来到公司上班。

其实今天我很高兴,昨天晚上花了3个小时倒腾了一篇关于微信标题的文章,我把它转到几个群里,到我今天在轻轨里刷阅读量时,发现这一夜的阅读量还不错。这是相比我写读书笔记的文章来说。

大部分人不喜欢读书,也不喜欢看和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我现在阅读量最好的读书笔记,还是一篇名叫《去他妈的没人读》的文章。

说老实话,别人不喜欢读书也没啥。就像我也不喜欢看大部分国产片一样,谁也不碍着谁。对大多数特别喜欢的东西,有时候我会过于苛刻,拍得不好就是不好,找借口下次就能拍好了?

我朋友常跟我说,要是都像我这样严苛,那生活还有什么意思。想想也是,或许这也是我还没找到女朋友的原因之一。

其实大部分事情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只想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儿,没事儿说说谁不读书,谁读书的品位不行,谁不该看哪些拍得不好的国产片,应该怎样去提升自己品位等等。说来说去,大部分的事情跟我半毛线关系都没有,每个人有应该自己做人的态度,教是很难去教懂的,就像我在微信上面写字儿,别人看后都喜欢骂我傻逼,顺带还说几句,现在谁还自己写,都在抄。想想也是,这个都字用得极好,可我就是不喜欢。

微信上写字儿,大多数时间我都聊生活、微信、读书和一些个人思考的问题。因为我知道有些东西碰不得,一碰就会出问题,一出问题我就会被呵呵掉,我能聊的也就只有这些,当然多数时间都是瞎BB,趁着没几个人看的时候瞎BB,不然到时候(谁知道会不会有那一天)真一把火红透半边天,我不禁要管住下体,连脑袋都要好好管住。毕竟这世界上说真话的人不长命,况且我又犯了毛主席说的「书读多了容易反动」这句话。

头疼的是,我不仅读书,还推荐书给别人读,告诉别人应该怎么读好书,怎么读哲学,怎么修道心等等。还好,我这辈子没靠自身影响力改变过谁。别人没去读我推荐的书,其实是在为我着想。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要读书,如果要追根究底,我觉得这件事应该怪我爸妈和我姥姥。我爸妈常说,我家学问最高的是我姥姥。而我姥姥曾说过两句经典的名言,一句是,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第二句是,书读不好,就回家种田。他前一句话我没听进去,后一句话倒是有所悟。种田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儿,我小时候割稻子,只一个下午,累得我腰都抬不起,思前想后还是多读点书要紧。

光读书是没用的,读书需要思考,人也不能光思考,还得想办法把这些思考过的没用的东西想办法记录下来,不然到时候老了,痴呆了,变得像个呆逼了,谁他妈知道当年的自己都曾干过哪些傻逼事儿。

我有99.9%的文章都是在做记录,唯独昨天去找了一篇文章,想让人看看标题党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境界,没曾想有人炸了毛,微信也跟着炸了毛,把我转载过来的一篇文章删除。

我到现在还记得这篇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敏感话题如涉及基本政治制度、国家主权、基本国策、历史伤疤等,禁止改标题。

难道就因为我转载的过程中改了个标题,被某些人不爽了?

微信季度总结 2015-06-23

预防针:

1、本文会提及诸多公众号,不喜就别看了;

2、今年3月我做了一个微信总结,如发现雷同或错误,一切以这个版本为准;

3、本人年轻识浅,如有说的不对的地方,别来问我。

我一直记得自己的第一次微信总结是写在1月份,没曾想等我去后台寻找时,发现是3月的事情。请原谅我用“时光飞逝”这个老掉牙的词语,我确实不知时间过得这么快。

在这3个月里,我在微信这条道路上的探索,想的问题太多,以至于有些乏力。

以前我只觉得微信就写写字儿,去做做推广便成,可等到深入下去,发现这半年连自己的菜单栏都还未建设完成。我一直慢悠悠地制定着每一个栏目,希望让它变得更好,所以一步一步“懒”着做,成了我的习惯。

好在我并不奢求什么,也开始明白自己在微信上需要写什么。我现在需要的目的很简单,看我写字儿的人,仅此而已。毕竟这是我靠一己之力搭建的平台。

为什么我不找朋友帮忙转发信息?

我做微信以来,未找过朋友帮忙转发些什么,其原因不外乎有三:

1、他们不看书:说不好听点儿,不是我的目标客户,不看书的人一般没什么耐心看我写字儿。我承认曾有几次想找朋友帮忙转发,增加公众号的关注度,可到最后都放弃了,其原因就是,我找他们关注并转发有什么用,还不是僵尸粉。现在想想或许是有用的,毕竟他不看书,身边的人或许会看书。

2、不玩儿微信:虽然微信已人人在用,可惜我身边还是有很多人不会用它,除我以外,我身边的人除非是工作,回家后要不是玩儿游戏,要不是吃吃喝喝,深度微信用户没有,就算是转了也白搭。

3、不求人:我生活中很少求人,或许是有一面“伪文人”的傲气在骨子里,对于太多麻烦朋友的事我都不太愿意干。好好耕自己的一某三分地,说不定你写的好,他们会给你一个赞或者转发呢。

我生性是喜欢去默默做事的人,交友也不广。幸甚的是我的朋友们对我还不坏,知道我做这件事后后,会跑来关注我,那些关注我的,虽不常看,却也是一种动力,所以有些文,我会写给他们。

不找朋友转发不代表自己不行动

以前我说过,我使用过“QQ群、百度贴吧、微信群、微博、博客、豆瓣、漂流瓶、一些二维码网站……”这些推广方式,但限于精力,我现在只在朋友圈、微信群、微博、豆瓣上面“耕耘”。这之后又开发了搜狐、网易等平台,我现在具体具体说说推广方式。

微博:在我使用的平台中,我发现微博的内容很难被关注到,比如你发一条微博,别人怎么才能最大程度上看见呢?于是我做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让我一篇文章的阅读量直接从1飙升到7000多。

说来也很惭愧,我发微博这么久,一直对追热点,追话题不感兴趣。可谁曾想我冒冒失失的在文章前面加上#高考0分作文#(我写的一篇高考作文),这阅读量立马就飙升,并且还有人主动转发和点赞。我当时就惊呆了,所以我常跟身边做微信的朋友说,不要死脑筋,想到什么就去做,去试验,你会得出自己想要的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微信的长微博可以加微信号,不能加二维码图片(应该是有二维码图片识别功能,我生成长微博后直接把我的二维码删除)。群发不能添加任何微信信息,添加不会通过审核。

不过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一直觉得微博的阅读量不靠谱,但这只是直觉,毕竟我不是专业IT人员。我劝各位也不要太相信微博的数据,好好做内容。

搜狐:搜狐有个自媒体平台,基于媒体网站的功能,这个平台对我来说最大的一点就是收录,发一篇文章,百度网页会收录是其次,最大一点的便利之处就是百度新闻搜索也会出现。我现在大多数是把自己以前写过的文章再次利用,去发布到这类网站上去,至于其他的,我看数据并非觉得有多少真实性在里面,所以也不要太过当真。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是新闻类网站,有时候适当把标题改成新闻类型的,会很受吸引。至于时效性方面我就不说了,你端午的时候去写一篇端午的文章,肯定比其他文章要好。

豆瓣:说来惭愧,我现在能了解到从豆瓣来的用户,这半年内仅有三位,这三位是加过我微信公众号后,加我私人微信告知我来源的人。

我以前只知道在豆瓣里面写日记,忘了去混小组,写书评、影评等等。比如写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可以去书下面留言,也可以去喜欢读书的小组贴一篇文章,当然更好的是去建立一个兴趣小组。只是碍于精力和时间有限,确实很难去做这些事情。

至于其他渠道如知乎、天涯、网易等我就不说了,其实很多文章,除非粘性极强,或者有人真心实意喜欢你、想要关注你才会去加你的微信,所以推广吸粉效果并不会很大(或许我未找到正确的方法)。不然为什么小米在初期,拥有三百万的微博粉丝,引到微信来的粉丝却并不理想呢(小米提供信息是否可靠我未曾得知,但我现在去做出来的结果大致是这样)。

我做微信时都在想什么

前四个月的时间,我一直在想写文章,写好之后适当做一些推广,后两个月,我更多的是在想如何推广,或者说如何更大限度的曝光。这其中也想过,如何定位。因为我发现很多人做微信没有经过整体的策划(我也是),直接莽撞地就闯进来了,觉得微信就是发文章,做客户聊天等等。如果硬要说微信的功能,我现在愿意将它定位为一个“互动平台”。就如同前段时间,我会想办法让沉睡的用户都活动起来(回复“互动”可见)。

如果你对粉丝质量有要求,我觉得让他们处于活动状态是非常有必要的。说说我现在内心的想法:

1、先去调研。我不清楚有多少人看过《微信思维》这本书,书里一些企业在做微信时,都会强调调研。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去调研,看看微信值不值得做,有没有必要做,需要多少人力物力投入等等。大部分的公司想必是没有的,一般都是今天说,明天做,但到底怎么做,谁心里也没个谱。

2、制定计划。我以前也觉得计划不重要,可越到后面,越会发现在整个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失误。如果是公司微信,建议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前期做什么,中期做什么,后期要达到些什么,当然越精确、越详细最好。PS:我现在只能想到初期的一些雏形(自己公司的微信),至于中期和后期,或许要等我接手公司微信才明白。

3、定位:关于微信的定位,个人觉得一开始可以很笼统,比如内容,可以不要太过于狭窄,可以放开一些自由度,哪怕是硬扯上一些关系都好。如果你的产品太过偏门,那就试试打擦边球,当然这只是初期定位,到后面肯定是要进行筛选和淘汰的,至于最后会怎样,只有去试着做了才知道。

4、原创:这个是最重要的忠告,原创代表着什么想必大家都清楚,有很多人或许会拿抄袭就做到十万阅读量加的微信来说事儿,可我只能告诉你,如果出了什么问题,那就后果自负吧。

5、试错:错误肯定是有的,谁也不知道一条微信会戳中谁的点(除非你能紧跟热点)。我到现在为止,阅读量超过粉丝数时,都不知道是如何产生的,也是后知后觉,分析后才明白。

6、数据统计:我三月份的时候在robbin老师的指点下拉了一数据表(回复“数据”可以得到),但意义不大,我建议如果你有1000的阅读量时,可以试着拉一个数据表分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请注意二次转发率。

如果可以的话,用户的数据统计也做了吧。但请记住,不要太迷信数据。

我接下来会做些什么

做微信的时间里,我每天会花约3小时,2小时写字儿(我写字儿很慢,哪怕是1000字),1小时想想其他事情或看书。

我去年10月份做微信,最大的想法是看能不能成。到了15年的1月份,我给自己拟定了一个目标,想看看半年增粉500成不成。当时除了不找朋友帮忙转发和关注外,还有就是微博只有500多粉丝(后来做到900多,再后来被微博删粉删成700多),豆瓣也是1月份才开始,至于其他渠道,都是打打闹闹中撞出来的。

还好500粉丝这个计划已提前实现。当这500粉丝起来后,我发现这似乎是一个门坎,你跃过之后会发现几乎每天都有人在关注和取消你。所以接下来的日子里,除了增粉外,我还会做一系列实验,我总觉得脑子里有一些东西碰出来,但差一点就想到。好在不急,慢慢来总会有效果的。

很久以前我在想,如果做微信,能做成什么效果,现在我开始明白,它有无限的可能,但最重要的是,做好内容,以诚待那些关注你的人,别傻傻的搞些歪名堂。

你们知道我说的是什么。

提几个问题:

1、除了发文章,微信的每个功能你是否都去尝试过?

2、当微信的一项功能出来后,你是否有考虑过如何应用?比如音乐插件出来后,江小白就挂了一首《江小白》的歌在父亲节那天发出来。

3、你有没有因为想到一个话题而失眠,爬起来写字儿?

4、排版时弄得花花绿绿的作用是什么?确定是好看吗?


预防针:

下面是我推荐的一些微信公众号,喜欢就加吧。

我想你们或许会问我为什么不放二维码,那我告诉你,当年别人推荐微信公众号时,我都是用笔写在纸上,一个一个添加的,如果你没那种想要学习的劲头,就放弃吧。

推荐微信号:

小道消息:WebNotes

坏时代:TheBadTime

这是冯大辉老师运营的两个微信公众号,需要说明的是,他只会启发你,其他的问题只能自己去思考。当然你还可以去看看他在豆瓣上做的预测,有一些预测已经实现了,比如:百度开始洗白自己的医疗广告,但成效不大。蛮有趣的,嘿嘿。

MacTalk:sagacity-mac

池建强,喜欢码字的技术控,如果你用过一款叫“小记”的App,想知道如何独立完成一款产品,可以去看看——《“小记”是如何诞生的?》

需要注意的是,电子书需付费购买。

三表龙门阵:sanbiao1984

思想和态度都很正的IT界+娱乐界星星,最近喜欢的两篇文章:《“冯大辉拒绝法”的现实意义》和《“然并卵”的危害》。

界面:wjwjiemian

正午故事:noon-story

大象公会:idxgh2013

我学习的榜样,每篇文章都写得杠杠的。尤其是正午故事,我订阅了邮件,它们连一封邮件的排版都是规规矩矩,漂漂亮亮的,哎,自愧不如。

幻方秋叶PPT:PPT100

有一个系列值得看:《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原创微信?》。我记得还有一本如何做社交的书(PDF的,只是初稿),好像是在微博上,你们可以去找找,还不错,秋叶老师非常善于分析、思考和总结,我觉得这可能和他常年做PPT和拆书有关系。

萧秋水:qiushuixiao

秋叶老师的朋友,几乎每天都在写字,但微信风格不一样,治愈系女教主,第一次关注她还是因为头像,真有个性。最近出了本新书,喜欢可以买一本。

广告文案:adwriter

中国文联:zhongguowenlian

花花世界:playworldallbird

房地产广告精选:bestadonly2012

广告狗必备微信公众号,太多了,我估计广告方面的微信公众号都关注了20个,先暂时放这四个。

周国平:zhouguoping6666

最近在看周国平的书,很勤奋的人,微信也越做越好。亚马逊上的电子书挺便宜的,两三块钱,你如果不适合深阅读,就每天看几篇他的文章也成。

肉饼铺子:robbinthoughts

必看文章:《微信运营之文章阅读分析》、《微信运营数据指标详解》、《拒绝盲人摸象,数据驱动的微信运营》和《新浪微博是怎样做死的》。一篇文章够那些吹牛逼的吃半年,我说真的。

老鹰说:joeytalks

必看文章:《别错过微信的末班车》系列。还没完,感觉老鹰是要下盘大棋,想想都激动。

成都商报:cdsb86612222

我每次看成都商报,都会想,为什么重庆的这些报,那样报的微信做得这么low。

孕峰:yunkejiApp

IT类的话题,就看这个微信吧,作者很正,不媚俗(还有几个,记不到了,以后再说)。

丁香医生:DingXiangYiSheng

丁香妈妈:DingXiangMaMi

中老年健康:baojiandaifu

说了你们不信,但我不得不说:这里是最权威的医疗信息,我妈新买的iPad上面,我都关注了。

你的微信做不起来是有原因的 2015-06-03

基于微信推广难度加大。我最近在尝试一些新的推广方式。该项目昨天启动,今天有些效果。我准备用一段时间观察。

需要说明的是,发现这些平台的人是我,而教我把它运用起来的人是我同事。因为我不相信这是免费的,可事实上这确实是免费的,出于对免费这玩意儿的慎重,导致天上掉馅饼这种事儿被我同事捡到了。

好在我同事跟我不一样,他是不管什么都去尝试,当然在尝试的过程前,先做了一些调查。

这件事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我,因为我很喜欢在确认安全的条件下去尝试一些新鲜玩意儿。我觉得人生就是不断的试错,你只有知道错了,才知道对的路怎么走,所以我生活中常常被人当枪使,尤其是在我特别热心做一件事的时候,总被带着走。

在我试验的过程中,顺便把它们分享给了我的朋友,谁曾想不是每个人做事都如同我一样热心。这又见证了那条恒久不变的定律:很多人不是做不好事情,而是做事情不用心,不积极。

我得到这些渠道后,跟朋友说,因为最近她在向我诉苦,说微信做不起来,没人看,由于是我拉她下水的,所以还得帮她解决问题。我先看了下她的微信,内容写得乱七八糟,我问她,你的内容都自己检查过吗?她说没有,写完就发了。我听后跟她说,以后把你自己的文章先看5—10遍,确认没问题后再发。

这之后再看排版,我都不好意思直接批评她,我问她,每天看我的微信,怎么就没看排版。她跟我说,每天都草草看一眼,没注意那么多。我当时听了,差点儿把她拉黑。想想就算是浏览,也会注意这些细节吧。当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做的完美无缺时,其实多看看、学学,会发现自己有很大的地步空间。

我原本以为把这些推广平台给她后,她会像我一样,跑去申请,注册,然后大弄特弄。谁曾想被浇了一盆凉水。

当我第一天的阅读量已经有好几百时,我跑去问她,注册了没。她说还没。我不说话了,因为我已经仁至义尽,如果凡事都要督促才做,那还有什么意思。

我总觉得人这辈子走进死胡同的次数不会很多,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妈妈和媳妇落水后,你会救谁”这种问题上来。当一条路走不通时,为什么不去试着多为自己开辟几条路。

想来想去,我只能肤浅的认为:大多数人不是不为自己开辟道路,而是太懒了,不愿意去浪费体力。

微信的朋友圈究竟是什么? 2014-02-12

1、微信的朋友圈究竟是什么?

微信中的“朋友圈”其实是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圈起来,比如大家都是一群熟络的人,之后才会在微信上形成一个圈子。那么为何我们所推的内容,转发率就这么低?

其实是营销模式上出现了问题,我们先撇开内容不管,单从营销模式上来说,我们就出现了极大的错误,这错误就在我们最底部的“诱导转发”。试问,如果是我们自己在看见一条十分有兴趣的内容,如果底部出现类似于“诱导转发”的东西,会去转吗?很明显的不会,其实说白了,这是一种硬广告现象。朋友圈中的朋友一看见这种性质的内容,自然而然会降低转发率。我们堂而皇之的将要求他们转发的内容写出来,相当于把我们的弱点暴露了出来。

作为微信中的朋友圈,其内容,除了不带广告性质之外,还需要和其朋友息息相关。这样才利于内容在朋友圈中转发。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也不会有人转发。

记住,要先有朋友,才有利益,要别人转发,就要先学会把微信上的粉丝当朋友。只有有了朋友,增加了信任感,这样才会有获得利益。

2、微信的关注人群或者受众又是谁?

我们微信上现在关注的人,多是用钱买来的粉,从提问上可以看出,大多是些需要了解性知识和无病呻吟的人。真正抱着求医问药的人可谓少之又少。那么我们微信的定位究竟是什么?

作为健康微信,关注的人自然是身体不健康的人或需要获得健康保障的人。然而我们花大把的钱去做推广,到最后换来的粉丝都是抱着这些目的而来的吗?很明显不是。我们要逃离快速增加粉丝的误区,不是粉丝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与其帮助十个无病呻吟的人,不如让一位患者成为我们口碑的宣传者。当我们解决了一位真正身体不健康人的毛病时,他们自然会为我们做宣传。

3、微信的内容到底给谁看?

我做微信这一个月里,最常听见的话就是“X总不满意”,或者就是“我这里过不了,X总那里自然就过不了。”那么我想问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内容到底是做给X总一个人看,还是做给千千万万关注我们微信的人看?

其实这就像写竞价文章一样,你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写,还是站在患者的角度去写?很明显试着站在一位“病急乱投医”的人角度去写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3、我们在做微信的时候,到底出现了哪些问题,需要怎么去总结?

我们的微信最严重的错误就是信息更换频率太快,从我做微信推广第一天开始,到现在为止,都还没有出现一个确定的内容方案,基本上第一天看不见效果,立马第二天就开始换内容。一个星期所弄的内容不行,于是决定先把一月的计划先做出来,这种表述方式不好,看见其他好的表述方式,立马抄过来。摆明了,这是一种走马观花式的方式,说白了,虽然天天都在改,都在推消息,但这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任何区别。

说到这里,我得说一些题外话,网易的每天的“轻松一刻”是去年推出来的,刚推出来的“轻松一刻”在内容上其实并不稳定,时而好时而坏。后来慢慢地,网易的“轻松一刻”在周一和周五出现了现今我们看见的这种模式,之后在周六和周日又恢复到无趣模式,随即网友的回帖中便出现了“只要是周六和周日,便会出现一只弱弱的小编”,“我打赌,这周六和周日的小编绝对弱爆了”之类的话。然而有一周,网易那只弱弱的小编再也没出现,于是形成了现今我们看见的完全稳定,爆笑连连的“轻松一刻”。

或许网易在推出“轻松一刻”的开始,正在试着找自己的定位,后来他们发现,原来那些喜欢现今“轻松一刻”的网友,大多是愤青与屌丝。满足广大屌丝和愤青的口味,成了网易“轻松一刻”的定位。

不过这种模式,被现今的重庆时报所借鉴了,重庆时报将网易所学来的“轻松一刻”换成了“每日一瞎”,不过据我最近的观察,发现重庆时报的“每日一瞎”在微信上图文模式的排名的位置在往最顶层靠,这说明他们也在试着满足重庆市民的口味。

从这种现象可以看出,当他们制定了一项栏目时,便不会更改,只是在摸索内容的过程中,更贴近广大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