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一本意识流的书 2015-07-31

我曾在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写过最难读的书,其中有一本叫《尤利西斯》,这本书我读了约三分之一,到最后放弃了。其原因很简单,里面的字儿我都认识,但写得太飘忽不定,一直找不到里面的主线在哪里。在读的那一段时间里,我甚至怀疑译者是如何翻译这本书的。

从此后我对这种被称为「意识流」的小说落下了不好的印象,以至于那套我压床底的《追忆逝水年华》全集,到现在都不敢翻看。这世界上能把小说写得连主线都需要读者去梳理的书,或许是作家犯下的最致命的错误。

可这世界上就有如此机缘巧合的事儿,近段时间在Kindle上看一些关于诺贝尔文学奖书,其中有一本叫《喧哗与骚动》,美国作家福克纳写的小说。书名的意味我很喜欢,是莎士比亚《麦克白》中的一句话:「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我当时翻看这本书时,第一次发现,原来在写作手法上,会有作者去描写一个白痴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这似乎是打开了我探究写作手法的又一扇门,如同当初看莫言的《檀香刑》,他把一位农村妇女那种泼辣、放荡,在骨子里浓郁的乡村妇女形象活灵活现地描写出来一样。对于能准确把人物在语言、思想和行为上写得入木三分的作者,我由衷佩服,这不仅体现在他们对人物的观察上,更多的是他们能去挖掘一个人物,将它赤裸裸的,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

福克纳在描写白痴班吉的过程中,如同一个躲在他内心角落里细致入微的观察着,班吉不能说话,只能用哭闹的形势表现情绪,但这并不方案福克纳透过班吉的所思所想,把他眼睛看见的、心里想的都跃然纸上。整个故事的情节在往前推进的过程中,班吉从小到大的回忆也不断闪现。小说中大量的对话来回穿梭,有时候上一句说话的内容,到下句时,已经是一个过去事件,更诡异的是,有的情节会忽然跳到一个看似和故事情节完全不相干的心里描写上去。福克纳在处理这些情节和心里活动时,却能很好的将它们放在最恰当的位置,让人阅读起来毫无生硬之感。他像是个在一团乱麻中抽丝剥茧的人,不断寻找与之对立却又能完美契合故事的那个连接点,将它们一个个毫无瑕疵的拼接在一起,使得这些情节在班吉、昆丁、杰生等人的不断回忆、叙述下,默默地走向悲剧。

除此之外,福克纳在写作上,除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描写故事,更多的是在描写人物内心独白过程中,那种看似不经意间、实则恰到好处的叙述方式,相较于大多数作者赤裸裸的表现极端心理的描写手法,福克纳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的渲染喧哗与骚动。一个家族在进行歇斯底里的挣扎后,最终摆脱不了自我内心的煎熬,摆脱不了整个大环境的趋势,逐渐地,不断地往越来越深的泥潭里面陷进去。

这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在回应着《麦克白》里「没有任何意义」这句话。

我想,如果你想去了解「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可以读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他或许不是一位好作家,但他绝对是一位伟大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