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的一点思考

今天和同事聊天,谈及搜索引擎的使用场景,忽然发现手机搜索的频率在降低。

我觉得除了某度不努力外,还有就是使用场景消失,人在电脑前搜索,会打开浏览器,输入网址(有的是默认),之后输入关键词,开始搜索所要找的内容。

其实在手机上,这个步骤可以简化为打开搜索引擎app,用语音输入,从而找到内容。我不觉得打字搜索是件简单的事,尤其要在手机屏幕输入文字,更费劲儿了,最好的方法还是引导人们用语音,不过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哪家搜索引擎弄明白这个道理。

其实微信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在用微信和人聊天时,默认的就是语音输入,不多语音到现在还有一部分人不习惯,所以场景建立很难。还好,随着语音转文字的技术越来越好,这场景迟早会来到的。

我个人对搜索引擎的建议是,如果要往移动互联网发力,最好的方式不要让人输入文字,尽量提示用语音输入,简化人们的操作成本。

这是我的一点思考,不一定对。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12 日。

把猫养胖

重庆的天冷起来是从看不见太阳开始,我差不多有十天没有见到太阳了。

天一冷,身体变懒散,像只猫一样不太愿意动。今天早上跑完步,洗漱完毕将近中午,吃完饭,继续睡觉,不觉一下午时间过去。

闷墩儿似乎也来不起精神,趴在我脚边呼呼大睡。天气变冷,她最近不停找温暖的地方睡觉,一会儿跑到我床上,一会儿趴在电脑机箱上,我写笔记,她会时不时爬到我的肚子上,很舒服地取暖,看来是把我当成了暖手宝。

我发现她长高了,长胖了不少,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食量,以前两碗猫粮足矣,夏天天气热,吃一碗就行,进入冬天,每天能吃三碗猫粮,肚子圆鼓鼓,看样子增肥不少,估计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囤积脂肪。

要再这么长下去,她再踩我身上,怕是承受不住。

近来她倒是真随意,只要我一换完被单,她就会跳上面踩,接着就趴在被子上睡觉。

今年春天我捉她回家,一眨眼,不觉已到年底,我的生活因她有了不少改变,增加不少烦恼,家务活也日渐变多,还好,她健康成长,无病无灾。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11 日。

如何过好一个假日

国庆八天,上班三天,原计划看完四本书,七部电影,跑八十公里,每天抄一节《圣经》,每天发布一节,有时间就学学 DW,打扫家务。

八天结束,看完两本书,四部电影,跑了三十八公里,每天抄一节《圣经》,每天发一节,打扫家务。算下来,还没有完成计划的一半。

按照原定计划,不算上班时间,应该能完成百分之九十以上。其实我还可以完成更多,比如跑步,今天勤快一点,再跑十公里不是问题。减去考驾校做题的时间,读完三本书不是问题。零零散散的时间一凑,还是能完成时间。

每到假期,我的自律性会大打折扣,上班时间,再怎么熬夜,也要在两点前睡,因为六点要起床上班,再熬下去身体会受不了。

上班的唯一好处是,如果不加班,作息会非常规律,只要身体掌握好节奏,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就怕突然一阵猛攻,忽然拼命加班,忙完又立马松懈,人会在反复颠倒的过程中,疲惫不堪。

对我来说,上班有一个好处是能培养自己的自律性,放假人会变懒散,这并不是很好的状态。

现在回想,国庆八天能做什么呢,其实能做的事很少。还好,我有了足够的休息时间,可以走接下来的路。

不写了,闷墩儿一直在捣乱,打乱我好几次思路,实在扫兴。这家伙最近食量惊人,今天吃了两碗猫粮,还不够吃,恐怖如斯。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0 月 8 日。

有感于微信公众号500篇原创文

不经意看微信公众号,发现已经有了 500 篇原创,严格来说不止这个数,我的号是在原创功能开始前运营,以前有很多没有加原创标签。

写到 500 篇原创,我的生活并没有变多好,也没有太糟,反而每天夜里,有个时间能写自己喜欢的文字,会是件高兴的事。我开心就多写点,不开心就少写点;心里有话要说就多写点,没有要说的就写流水账。我不靠写微信公众号赚钱(其实也赚不到钱),反而写起来更随心,毕竟不是为了讨好别人,更能展示出我的个性。

500 篇原创文章有多少价值呢?我现在每天整理博客,发现以往写过的内容,并没有让这个社会有多少变化。朋友圈里广告并没有减少,美好与销售力并存的广告并没有增多,人际关系的交往并没有变单纯……可见写字并不会改变多少人对这个世界看法,因为每个人自有看法。

我每天整理博客也在思考,以前是有多大的胆子,敢写这些文字,自己干啥啥不行,反而对他人指指点点,这并不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式,就像王老师在第五期好中文里说的,我们经常去关心诗歌和远方,其实更应该关注切近之事。

身边之事何其美妙,只要有心,依旧能找到美好之物。

愿希望之花永不凋零,美好之物与世长存。

随思录(75)- 2016-05-26

撩完妹,忙完工作,洗澡,待到坐下想随意写点东西,已是夜里一点四十。

我很少,或者说在网上不喜欢见妹纸,不知道以前说过没有,原因很简单,因为在网上,我喜欢做自己,网下,回归生活又是另一种本能。我从初中混迹网络多年,参加各种面基的不超过10次。以前读书,不知春光短,不知时日短,稍受刺激便会面基,但这也是在强烈克制范围内。现在工作,忙得像条狗,更没时间面基。今日若不是妹子直接打到家门口,说实话我还真不想出去。

出于较为理性的原则,面基成本太高,时间成本不划算,还会打乱我的工作、生活。拿今天来说,见一面得到些什么呢?都是同行,聊的无非是工作上的事情,没有太大帮助,我还在撩妹的过程中,顺便把工作日志写了,我都佩服自己。人生太短,想做的事,想看的书,想写的字,我是一样未完成,有这些时间,我宁愿出去走走,看看风景,亦或是做些这辈子不留遗憾的事儿,如蹦极、跳山、潜水等等。撩妹是一种适合在网络上工作无聊玩儿的事,不适合发展到线下,当然,如果有企图者,另当别论。

出于对工作的热忱,我会随时关注着微信内的热点动态,今日无意间抓住一条热点,这种有些令人唏嘘的热点,我还是第一次碰见,说起来是件丑事,甚至是无耻下流,无法原谅之事。

以前读书时,有句话说道: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我们国家的古文,很有意思,读来不觉有多道理,但凡深刻经历后,方知此话真理。

一直以来对这句话是表面理解,当然有些不理解,后来碰见的人多了,发现但凡稍微脾气火爆者,都是那些深处社会底层、读书少之人。他们热血,做事不思量,干了就干了,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一刻我明白了前一句话的道理:仗义每多屠狗辈。看似在夸奖,不过我倒觉得有些劝慰、反讽的意思在里面。至于读书人负心,多数电视电影中也有演绎。可影视剧总归不立体,不现实。我所经历的,或许更为现实一些。这件事要从上周说起。

上周传出来一条信息,说杨绛先生病危,出于近年来对杨绛耳濡目染,我知道她是钱钟书的夫人,也知晓一二本书,不过从未读过。由于对她本人感兴趣,无意间点进去,事后发现一篇文章,草草读来,遂决定作为下周内容推送。

后来没多久,有人出来辟谣,说杨绛先生不过是身体不适,在住院疗养,我心中也不以为意,只觉这年头谣言太多,真是不可信。星期天便把她写的那篇文章,作为本周推送,加入进去,等到星期二确认,于今日推送。

恰巧事情有如此凑巧,我们推送的时间是上午十一点过,那是整个团队正在为秒杀活动推广,等到忙完,吃完饭后,下午我两三点钟左右,我刷微博,发现新闻上说杨绛先生去世,点进去看页面,是环球网发的,在确认整个事情的真实性之后,我整个人浑身热血沸腾,如同打了鸡血般的疯狂转发,把消息推送到各个群里,顺便也让同事们一起推。看着那些阅读数不断翻翻的网上涨,我的内心激动无比,完全没想到,没意识到这是在作恶。

等到推广完成,随便看了看群聊,发现有人在讨论此事,我无意间加入,说了些不中听的话,心中自鸣得意,觉得这件事兼职比老罗预测乔布斯能开发出什么样的产品一样得意。我是完全没发现这是在幸灾乐祸,倒是群里有人指出,也是在聊天的过程中,我才发现自己心中潜藏着一种不知名的恶魔,也就是为了某些利益,会凸出自豪、沾沾自喜,无比畅快的感觉,可人死,不应该是默哀的一件事吗?我的内心如同被人浇了一盆冷水,瞬间冷却下来,那刻我才明白这事有多可怕,心里关于善良、正义、纯洁的东西,无形的驱散掉。我不知是太过于理性,还是已接近麻木边缘。我只晓得,看着微信里不断跳出的关于杨绛的各种内容,方明白,这里面有多少人如同我一样,盼望着来这么次轰轰烈烈的热点。

我国著名说学逗唱、三观不正的主持人窦文涛曾说过一句话,媒体行业的人,有种可怕的心里,巴不得某位名人去世,有时候有些年纪稍大的名人住院,就会有不少媒体在那儿蹲坑。现在来看,这不仅包括媒体,凡是追过热点的,都会有如此心态。这种病态心理,别人是否发觉,我不清楚,至少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而我自己,也应征了:负心多是读书人。这负心的含义,我想是除了爱情之外的同情心。

随思录(74)- 2016-05-25

每周星期一二是我最忙碌的日子,一般来说,不出意外,忙完后也就十二点过。这时时间变得尤为重要,想看书,又惦记着睡觉时间,想看电影或视频,又心不在焉。无奈之下,不得不以写日记的方式度过。因为日记写的随行,想写多少写多少,时间长就多写写,实在没时间,草草数字结束也成。

今天我要说说陈年,陈年最近出大事儿了,中枪了,挨国骂了,只因他在一档不公正、没态度、没节操的访谈里,透露出自己鄙视周杰伦,瞧不起郭敬明,喜欢穆旦、张爱玲、马尔克斯等人。得,这下激起民愤了,网友在众多热点消退后,被get到G点,加上夏日高温加持,血脉膨胀,不断在网上骂娘。

出于我这好奇宝宝的心态,视频出来的第二天跑去看了这档节目。整个节目看下来,给我的感觉是,陈年说的没错,周杰伦和穆旦有得比吗?陈年能亏19亿,周杰伦能吗?陈年能在亏损后,不跑路,还把钱换完了,周杰伦有得比吗?陈年说郭敬明和怎么和他相提并论,有错吗?为这事儿我还跟一自称人民网海外小编撕逼,撕过去撕开来,发现最后被他的中庸拳打懵了。最后我反问一句,你的立场和观点在哪里,你表达此时的意见和建议有没有,你的逻辑思维在哪里。他只能以呵呵回应。

许多人,喜欢发表中庸的看法,以前我觉得这种说过话和没说话的人,高明得不得了,甚至还会暗自窃喜,这就是说话的艺术啊。现在看来,我觉得不应该这样,尤其是工作,这种人基本上是废物一类,我们去看这种人,会发现他们基本上是中层,也就是领导以上的人。他们指指点点,唧唧歪歪说一堆话,到头来要做事的,还是员工,可员工听得云里雾里,就像有人跟文案说,你这个词用得不“高大上”,又跟美术说,我要的感觉是:大气、磅礴、牛逼,这意思你懂噻?抱歉,老子不懂,真心不懂,去尼玛的。

反观陈年,我倒不是同情他,毕竟我在凡客上面两次购物体验都不美丽,第一次买帆布鞋,没穿一天就不敢再穿了,质量不过硬,又硬又咯脚,难穿死了。第二次买衬衫,牛逼哄哄的吹用的什么材料,请的什么日本国宝级大师做的,我买了两件,只穿了一件,想问下,那件没拆封的还能退吗?

我始终觉得陈年最大的问题,不是广告不好,也不是渠道不好,而是产品糟糕至极,估摸着跟火车上卖回头客没啥两样。现在落得如此下场,也怨不得谁,自作孽不可活,后来在某杂志的访问中,他也总结到这点,说确实产品没把好关。

经过这些年起起伏伏,陈年的凡客偶尔还会出现,记得上次出现,还是雷军帮他站台,我顺便关注了下,他想学小米,到现在还是不行。这个道理也教会我,别人成功了,自己去做不一定成功,人家买手机,打造IT界的伪无印良品。我们就踏踏实实夯实自己的产品就好,跟风死得快。陈年跟雷军那么近还学不会,我们这些人,多拍拍脑袋想想这些问题,不会错。

在陈年还没被轰击时,我在网上看了他一段视频,讲马尔克斯T恤的,我看他讲,有一瞬间觉得他真不是商业,完全是文艺青年的样子。之后看了某访谈,发现陈年骨子里还是文艺青年,至于那什么主持人的访谈,和陈年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从个人角度来说,主持人是带有诱导性质的访谈,陈年活脱脱除去商业外表,一愤青般的文艺青年。怪只怪陈年说话太过于实诚,得罪了周杰伦。要知道周杰伦的粉丝可谓遍布70、80、90后的,连我们亲爱的于丹老师都曾公开表示喜欢他。陈年不被攻击,还逃得掉?

穆旦和周杰伦有可比性没?如果说唱歌,自然没得比,如果说写词、写诗,搞文学,那自然有得比,很多人中庸的以为没有可比性。可按照陈年的语境,他是在谈论文学,谈论艺术,不是在谈论谁嗓子大,谁吐字不清等问题。中庸者故作老态以为中肯的意见没有什么问题,抱歉,我觉得这就是傻逼的观点,而且是大傻逼。

至于有人说陈年因拓宽眼界,拥抱未来之类的话,我为什么觉得喜欢某些曾经的小美好,比其他什么都要重要得多呢?想来总有人觉得前面好东西很多,从而忽略了曾经的自己。

随思录(73)- 2016-05-24

今天本打算继续写《中国人》这本书的几点感悟,倒是今天发生不少事情,值得一说。想想还是暂且不表此书,等有时间再写。

星期一,原本今天不上班,因为公司停电,没法工作,谁知领导突发奇想,把会议安排在南坪庆联中学,这是领导投资的另一家公司,如他会上所说,可能以后这里会是根据地。得,要是天天开会跑南坪,那有得玩儿了。

会上来了两位新同事,一男一女,比例协调,搭配干活,不累。就目前第一印象来看,我个人对男同事印象不太好,女同事阴差阳错没有私下接触,不表。为什么对男同事印象不好,简单来说,在会议中场,老大去处理些事情的过程中,有同事叫他俩发表下意见和建议,男同事这时起劲儿了,不断的说这说那,对微信公众号评头论足,有的观念我同意,接受,有的抱歉,不同意,出于运营思维不同以及他不了解情况的同时,下午友好的归家途中,我友好的跟他说了说公司为什么会这样,不知他能领悟多少。

现在想想,是否我有容人之量来做这件事,尤其是有人反对我,或者说在不了解公司情况下对我所做之事指指点点。我不认为新员工来之后,这是种非常好的表现,至少目前来看,我的运营思维在大体上没有太多差别,唯有一些细节方面,需要调整。

我深知公司现状如何,也深知领导在这块的能力如何,简单来说,在能力不对等的情况下,我所能做到的,是尽可能在任务完成前提下,做到最好。目前来看,我对自己的表现还算满意,只是要达到我的所期望的,类似于天花板的要求,还需要不断努力。

今天是认识两位新同事的第一天,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团队是否能再不断磨合中成长,目前来看,还不得而知。我希望抱着种悲观的态度去做快乐的事,更希望不要有人能对我所做的一切指手画脚,因为在现有条件下,还没有人比我更会玩儿微信。我就是这样自信。

随思录(72)- 2016-05-23

读大学时,读过两本剖析人性丑恶的书,一本是《人性的弱点》,另一本是《丑陋的中国人》。比较抱歉的是,这两本书我到现在还未读完。没读完原因有二,一是两本书写得太片面,不够中立,负面信息爆棚。二是我个人很不喜欢那种去计较人细枝末节的书,似乎在挖人弱点时,会显示出作者的人格魅力,作者在写书时,有种睥睨天下的感觉,文字中透出天下人全是傻逼,只有我最高尚的感觉。

出于各种计较,这两本书我未读完。对于人性,尤其是中国人的人性,始终捉摸不透。

我读书有个不好的习惯,越是捉摸不透的,越喜欢去探究,比如有人说他叫外卖,喜欢用这款APP,而不用那款,然而他所用的APP前几天已被央视曝光,说是黑餐馆,地沟油做的。工作中也会遇到些人,明明在设计上,某些地方用紫色的会好看,可偏偏因某些人不喜欢用紫色,改换成其他颜色。这类事很多,也很复杂,我觉得上帝估计也没办法弄明白人类的所作所为。

还好,上帝弄不明白,有人喜欢弄明白,我多年来寻寻觅觅,通过人引荐,认识了林语堂,翻阅了他写的《中国人》。

林语堂是何人想必不用太多介绍,单他的座右铭: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可看出他学识之渊博。这位大师既能用汉语写作,也能用英文写,我所读的《中国人》便是他用英文写来给外国人读的书。

我手头现有两本林语堂写的书,一本翻译本,名为《My Country and MY MY people》翻译后是《吾国与吾民》,一本是翻译版,书名为《中国人》。出于英文渣的人来说,只能读后面一翻译版本。

林先生在写书的过程中,角度并非写给自家人看,而是外国人看。以前外国人看中国人,就像我们看西洋镜一样的看他们。林先生要想写好这本书,则必须本着客观、中立、公正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只是要做到真正的客观、中立、公正,是很难的一件事,好在就目前来看,关于我们我们国家的评析,林先生是相对公正的。

如果你读过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可以试着对比下林语堂的《中国人》。从个人角度来说,柏杨所写,出发点是丑陋,负面,所写内容浮于表面,看问题不深,无非是中国人公共场合喜欢大声说话,毫无秩序,交往没有隐私行为,喜欢背后议论人等等细枝末节的问题。试想一下,柏杨所写,是整个中国人都有的现象,还是基于一定人口比例所反应出来的现象。我相信是基于某种比例反应出来的现象。

林语堂怎么写中国人呢,全书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背景》,也就是性格、心灵、理想等方面入手,写写我们国家的从古至今的现状。之后第二部分从生活入手,写我们国家吃喝玩乐、艺术、艺术、文学、妇女等方方面面进行阐述,把我们国家几千年的文化整体梳理一遍。

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从头至尾,客观公正的书里,至于如何梳理,明天再好好说说,今天想睡觉,困死我了。

死亡告示栏|每日抄经:申命记2(一)

我很久以前构思过两个关于死亡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以我本人的经历为主线,其中我姥姥的死为分界点,从我的视角出发,去看整个家族的变化。

动笔写了几千字,我放弃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自己的感受并没有那么强烈,在持续写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如其他作家那样,表现出强烈的热情。我也做不到像村上春树那般,每天定好时间,不论如何,也要去按时写完四页纸,写完第二天继续,如此反复。

我的时间太不固定,加上工作已经被折磨得死去活来,晚上实在是没有精力去创作,何况构思一本小说,还是长篇,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非常人可比。

第二本小说我暂定的名字是《死亡告示栏》,故事的灵感来源是重庆大学有块告示栏,每次学校里面有人死亡,会刊登一则讣告,上面会写有人的信息、事件及火化时间。

有一天,我经过告示栏,看见一老奶奶在骂人,仔细听,原来是有人贴传单,她很气愤,边撕边骂人。

还有一次,我路过告示栏,看见一老爷爷,站在告示栏前仔细看讣告,我当时就想知道,在他生命的尽头,会思考什么。

这则告示栏上面有很多故事,无论是短篇还是长篇都行。只是该如何下笔,我到现在还没有具体的思路。

疫情原因,我好久没有到校园跑步,不知道那张告示栏,是否有人在张贴讣告。

幸福在哪里?

写下题目,发现幸福的讨论,从古自今已有,即便如此,我还是想从自身感受出发,谈谈这个话题。

我和身边人讨论幸福,发现越是上辈人,越觉得下辈人过得幸福。上辈人对幸福的定义大致是吃饱穿暖,衣食无忧。他们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饥寒交迫时刻,到了如今物质极大满足的社会,会自觉这就是所谓的幸福。

幸福真是如此?我不这么认为,有一个原因是,幸福是获得物质满足,促进精神产生的喜悦感。上辈人单纯归咎物质,实则忘记了精神快乐所带来的快乐。他们对幸福的感受过于简单,或者说,如果单纯以物质基础来看,那只是马斯洛需求的第一层。

后辈人很简单满足第一层需求,自然会寻求更高层次的幸福,这不是更为实际且具象的事物,追求的是精神层次。我以前总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说上辈人不幸,慢慢地发现,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幸福是不同的,不幸却是有许多相同之处。

从追求幸福的起点来看,上辈人认为吃饱穿暖是幸福,年轻人会认为外在形象是种幸福。比如在饮食方面,上辈人喜欢一个人圆滚滚,肥嘟嘟,这是有福气标志,下辈人却寻求科学的方式,以达到外在形象的美感,哪怕少吃一顿饭,少穿一点儿衣服也在所不惜。

我在生活中和人讨论幸福,常陷入一个怪圈,每次会从一个话题进入另一个与自身无关的话题。从自身的事,上升到更伟大的事业,多数人会将与自己毫无关系的状态变为一种幸福,那些虚无缥缈的自豪感也不知从何而来。多数人自身没有发现,关注遥远外在的事物过多,反而忘了自身周遭的问题。

当我们在承受高房价的同时,还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吗?当我们在生育权面前,没有自我的选择,还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吗?当我们每天 996、007 时,还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吗?当我们……有太多和自身相关的问题没有解决,去关注那些可望不可及事,或许真没有多大意义。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和上辈人做一个对比:在房价面前,他们不会有压迫感;在生育面前,他们是自由的;在工作面前,他们从来没有 996、007……或许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才是最幸福的那辈人,我们只是生活在物质物质世界里的贫穷者。

「伟大、渺小、中庸、可怜、欢乐、痛苦、战争、平安、辉煌、暗淡、得意、伤感、怀恨、报复、专横、责难……幸福在哪里?」

马斯洛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英语: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是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心理学评论》的论文〈人类动机的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所提出的理论。马斯洛随后延伸了这个想法,包含了他对人类天生好奇心的观察。他的理论与其他人类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可以并行,尤其是针对人类成长阶段的描述。马斯洛使用了「生理」、「安全」、「隶属」与「爱」、「自尊」、「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等术语,描述人类动机推移的脉络。(来源: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