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拍好科幻片,《三体》打样了

三体

刘慈欣的《三体》拍成电视剧,热度从未衰减,去年腾讯影视放出十月播放的信息,科幻迷一阵欢呼,十月过去,欢呼变成了谩骂,此时,Netflix 放出拍摄花絮,腾讯影视陷入困境。
观众对《三体》的期待有多高,导演和演员们压力就有多大,在已经不抱希望的谩骂声中,腾讯影视今年发出了《三体》播放时间表,一口气连放八集,豆瓣评分直线飙升。
我看完《三体》,也无法挑出太多瑕疵,在规避书里不少风险的情况下,电视剧成功扳回一局。
科幻片的难度,不在于如何表现科技,而是如何解释书里专业名词,电视剧里解释的第一个名词是粒子对撞,看高深的理论如何得到解释,导演布置了一张台球桌,通过汪淼(张鲁一饰)和丁仪(王传君)打台球,向观众解释物理现象。自此,往后的每一个科学名词,导演很好地照顾观众,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向观众解释清楚明白。
影视剧是用镜头讲故事,书是用文字给读者想象,要将书里的故事影视化是件很难的事,毕竟每个读者心里,都有他们心中的叶文洁、史强、申玉菲……看过电视剧,再将书里的人物联系,在众多演员中,要挑一个稍微有些违和的演员,或许是史强(于和伟饰)身边那「十个警察」徐冰冰(李则慧饰)。
史强是一名警察,负责调查科学家自杀事件,在打开汪淼家门的那一刻,他进入了一个难以理解的世界。电视剧抛弃一条禁区的线路,在史强和汪淼两人的友情上下功夫,通过强化两人的关系,走进「科学边界」组织,开「三体」世界的面纱。安排史强,还有另外一个目的:站在观众的角度。每次汪淼说一个物理现象,史强总是一脸疑惑,接下来,自然会为他(观众)解释。
我很早前读过《三体》小说,很奇怪,看不进去,很大的问题是刘慈欣的文字读来头大,面对他所写的科幻世界,始终进不去,三本书,越读到后面,出现的学术名词越多,脑子无法理解,反而看电视剧能进入角色,很好弥补文字无法形成的画面。小说里那些智子、飞刃、宇宙闪烁等,变成眼前能看见的画面,可见整个影视团队下过很强的功夫。
电视剧的节奏很好,在渲染情绪方面,通过慢镜头、闪回、频闪、静止等拍摄手法,画面统一色调,一部剧,情绪到位,又找到属于自己的调性,确实难得。
值得称赞的是,电视剧《三体》整体看下来,没有采用特别炫酷的技术,进入游戏世界所采用技术,估计比不上现在游戏,阐述物理世界,也没有渲染科技,画面不足,并不是多大的问题,毕竟它是一个好故事。讲一个好故事,观众是能容忍技术方面的瑕疵,技术手段能通过拍摄手法弥补,一个故事没讲好,无论是原著迷还是第一次走进科幻片世界的人,都不会给导演好脸色。
现在,腾讯影视拍摄的《三体》口碑爆棚,接下来,压力给到Netflix 团队了。
图片来源:电影《三体》剧照

《毒舌律师》:寻求公平的世界

毒舌律师
很难定义《毒舌律师》究竟是什么类型的片子,如果是普法片,在极不专业的法庭,做出许多出格的事,估计会被叉出去。如果是警匪片,片中的律师却把警察该干的事儿干了。如果是悬疑片,那电影里人人都知道被告是错判,又如何辩驳。
电影开头的半个小时的时间里,被告曾洁儿(王丹妮饰)在家照顾小孩,夜里喝了点酒,醒来后发现孩子躺在厨房,流血不止,她打电话叫救护车,孩子没救过来,原本一桩拘留的案件,变成刑事案。事后出庭,她遇到吊儿郎当的律师林凉水(黄子华饰),原本稳赢的案子,变成一次冤案,曾洁儿为此被叛十七年牢狱之灾。
一个受冤,一个遭难,电影内核有了:为正义而战。往后所有情节的发展,无不在为抵达心中的公义而战。
以律师为主角的电影要拍好很难,关键点在于庭审,如何将公义的话变成铿锵有力的哲理,传递给观众。
《毒舌律师》走了一条不平常的路,林凉水前期律师的性格与混混无异,庭审中,面对有钱有势的一方,会做一些地痞的事,他会找人窃听谈话,将视频录音放在法庭作为证据,会在对方使用监禁手段时,制造狱中同伙故意自杀,逃出来参加庭审……他做的事出格,却能使人信服,很重要的是,这案子是冤假错案。
我看过的律师片中,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以律师为胜结尾的占绝大多数,唯有一部是《刺杀肯尼迪》是败诉。吉姆·加里森(凯文·科斯特纳 Kevin Costner 饰)在调查的过程中,陷入疯狂,他为了寻找肯尼迪被射杀的真相,变得疯狂,妻子以为他疯了,为查真相连孩子也不管,和他大吵大闹。他对妻子说:「我这么努力的寻找真相,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不活在一个充满欺骗与谎言的社会。」正如罗杰·伊伯特所言:「任何一部事实性的影片很快就会过时。但《刺杀肯尼迪》将会无限期地作为我们感受的一份忠实记录而存在。它展现了美国人民是怎样怀疑实际情况比公布的要多,怎样怀疑奥斯瓦尔德并非单独行动,怎样怀疑背后隐藏着某种阴谋。《刺杀肯尼迪》精彩地反思了我们的焦虑、偏执和烦躁的不满足感。在这个层面上,它完全是事实性的。」
电影最后,吉姆·加里森败诉,他告诉孩子,这次失败不要紧,五十年后,再公开更多的内情,还会有人继续查下去。
一部杰作,不是在结尾审判了一个罪人,而是给出另一个答案:一桩案件,我们了解多少实情,有多少真相被人掩盖。我现在还记得加里森在影片中说的那句话:「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为正义而斗争,这并不容易,因为真理总是会引起权势们的恐慌。」
寻求正义的路也不容易,但走进电影看《毒舌律师》的人,能容忍一个律师的不专业表现,唯一的理由只能是:希望这个世界能公平一点。
图片来源:电影《毒舌律师》剧照

段子不污:看电影(30)

段子不污



老 乡
昨天打车去上班,和司机闲聊,他说,五月从上海回重庆,年前年尾,遇到两次疫情。我挺感慨,问他在上海做什么。
「开塔吊的,收入还行,回来找不到工作,没有关系,只能先开网约车,熬过今年,明年再说。」
我见他挺低落,又不知道怎么劝慰,转话题,问他老家怎么哪儿的。他说:「梁平的。」
「哎呀,老乡呢,我也是梁平的。」
这一路又有话题,聊到下车。付款时,我特意给他打了点小费,算是一种帮助。
忙完工作,我打车回家,途中和司机闲聊,他说,自己从上海回来,年前年后,遇到两次疫情。我心里一惊,好熟悉的话题,好熟悉的配方。于是我不说话,装睡觉,等到家,下车。
关上车门的那一刻,我立马给封控中心打电话,说我遇到两个人,封控期间偷跑出来开网约车。
谁曾想,当天晚上,社区的人敲开我的门,说我偷跑出去工作,不允许我再外出。
得,反告别人,结果把自己给赔进去了。

 
肛拭子
上完厕所,下楼做核酸。排了一会儿队,轮到我,护士小姐姐看了看,问我:「你准备从哪里做核酸?」我露出疑惑的神情。小姐姐瞅了瞅我裤子。我低头一看,裤子拉链没关。我赶紧说:「哎呀,我还以为今天要做肛拭子呢。」

 
地 雷
疫情宅家,闲着没事,我开始学摄影。每天去小区转悠,拍猫狗,草丛里地雷(狗屎)太多,我常中奖。
昨天我继续在小区转悠,找猫狗。忽见一高耸草垛摇晃,估计是一只野猫(狗)在拉屎,我心想,悄悄猫腰上去,准备吓吓它。
挨近草丛,我猛地站起来大喊:「哈!又在埋地雷了!」谁曾想,一大妈蹲在草丛,光着屁股,扭过头惊悚地盯着我。我冷汗直冒,赶紧用手挡住眼睛,慌张地说:「不……不好意思,我以为是条野狗在撒尿,您继续,不打扰了……」说完,我仓皇逃窜,溜回家。

 
看电影
疫情办公,线上开会,我经常听见同事身边的响动。领导有娃儿,常常听见「妈妈,妈妈」。设计师有男朋友,到点会听见「今天是你做饭,还是我来?」只有我单身,无人打扰。
今天会开得特别久,上午开完,下午继续,等夜幕降临,终于开完会了,累完一天,我打开电脑,继续看电影,两人正在调情。
忽然听见领导喊:「小山,你在干什么?要不要开个直播。」靠,忘了退出会议室,我心想,赶紧说:「不好意思,我在看电影。」
设计师扑哧一笑:「听起来,山哥不像是看电影,怕是在拍电影哦。」
领导说:「毕竟是单身,理解,理解。小山,你在看什么电影?分享一下。」
我不好意思地说:「我……我看……《断背山》。」说完,大家笑疯了。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作家写作的秘诀

巴黎评论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的一套书,初读时,我误以为是巴黎某杂志社的一个栏目,读完第一本才明白,《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创刊于1953年,专注于诗歌、文学和小说。这不是我第一次被名字误导,有部电影名叫《德州巴黎》,我总以为是导演杜撰的名字,后来才明白,美国真有一个名叫「德州巴黎」的地方。

阅读《巴黎评论:作家访谈》是件愉快的事,书里有很多我喜欢的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欧内斯特·海明威、村上春树、斯蒂芬·金……自然也有许多我不熟知的作家。每个作家在接受访谈时,会聊他们如何写作,这是书的重要看点,对于长期保持神秘,潜心写作的人,没有什么比获取作家写作秘籍更值得研究。
在所有的访谈中,欧内斯特·海明威、村上春树和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访谈我读过不下一遍。网络发达的时代,他们的访谈内容已随处可看。然而,相比完整的采访,网络传播的大多是只言片语。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在刊出记者与作家访谈前,会有一大段编辑话语和一页作家手稿。编辑会写作家访谈的地点、环境以及访谈时的个人感受,比如在采访海明威时,乔治·普林顿写道:
欧内斯特·海明威在卧室里写作,他的房子位于哈瓦那近郊的圣弗朗西斯科·德·保拉地区。在房子西南一个外形方正的角楼里,有一间特设的工作室,但他偏爱卧房,唯有小说里的「角色」能驱使他爬上角楼。
卧室在一层,和主厅相连。当间的门虚掩着,一本介绍世界飞机引擎的厚书横在门缝里。卧室很大,阳光充足,从东侧和南侧窗户照进来的日光直射在白色墙壁和泛黄的地砖上。

整本书里,唯一令我动容的是斯蒂芬·金的编者话,克里斯托弗·雷曼豪普特和纳撒尼尔·里奇写道:

对斯蒂芬·金的采访始于二〇〇一年夏天,当时距离他在缅因州洛威尔中心区自己家附近散步时被小货车撞倒的车祸事故已过去了近两年。他很幸运地活了下来,但车祸造成他头皮撕裂、右肺衰竭、右腿和右胯多处骨折。事故后第一步的手术将六磅金属植入他体内。就在金接受《巴黎评论》访问前不久,这些金属才被取出。这位作家至今仍然时时遭受着疼痛的折磨。

对于网络上流传的内容,完整地了解作家生平、经历和创作环境,无论从他的语言还是旁观者描述,都很重要,如果只阅读片面文字,反而会造成理解上的误差,这也是《巴黎评论:作家访谈》这本书的重要之处。

采访作家是件不容易的事,通过聊天,再透过文字写出来,更是难上加难,每个作家面对记者,表现出的语言和态度不一样,阅读文字,能感受到他们的内心,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说话很直接,爱憎分明;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对人真诚,不屑记者采访录音;杰克·凯鲁亚克有些疯癫,读来开心……我仿佛进入一个自由言语的世界,每一个作家在创作之外展现的个性,鲜明十足。
整本书中,重要的部分应该是作家如何写作,读完整本书,我个人的感受是:作家是一群勤奋、自律,又耐得住性子的人。
杜鲁门·卡波蒂说:「多写是唯一的利器。写作具有关于透视、影调的诸般法则,就像绘画或音乐一样。如果你生而知之,那很好。如果不是,那就要学习这些知识。然后将它们以适合你自己的法则重新编排。」
亨利·米勒「喜欢在早上写东西,写上两三个小时。最开始,我比较习惯在午夜之后到凌晨这段时间干活,不过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到巴黎之后就发现,早上干活更好。不过那时候一写就写上很长时间。我会从早上开始,午饭后小睡一会儿,起来继续写,有时候会写到半夜。」
保罗·奥斯特「一直用手写。大部分时候用水笔,但有时候也用铅笔——尤其是修改时。如果我能够直接在打字机或电脑上写,那么我会那样做。但键盘总是让我害怕。我的手指保持那种姿势时,我永远无法清晰地思考。笔是一种基本得多的工具,你感觉到词语从你的身体里出现,随后你把这些词语刻入纸页。对我而言,写作一直有那种触觉的特性。这是一种身体经验。」
在众多的作家中,翁贝托·埃科的谈话对我启发最大,谈写作,他说:「我走到街上,看见这辆车、那棵树,对自己说,啊,这可以和我的故事联系起来。就这样,我的故事一天天成形,我做的每件事、生活里的每个小片段、每段对话,都会给我灵感。」
阅读到这段话,我眼前一亮,这不是我写段子时的状态吗?我忽然明白,所谓的写作秘诀,并不是将看见的立马写下,而是要将自己置身在一个环境,观察周身事物,通过文字去沉淀,再转化为故事。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在背唐诗,看《红楼梦》时有所感触,并不是我活在那个世界,而是我文字将我与那遥远的世界连接在一起,引起共鸣。
如果说,写作有秘法可寻,那只能是:开始写吧。

段子不污:偷人(29)

偷 人

下晚班,到轻轨站,准备坐共享电动车回家。附近没有车,沿导航找车,走到一半,尿急。我见四下无人,躲在一个树荫茂密的地方撒尿。
树荫黑漆漆,我正尿着,忽然听见背后有人说话。我转过头,发现有对恋人正抱在一起。他们太沉迷,没有注意到我。
我赶紧转回头,加快尿速,耳朵里却钻进那男女喘息的声音,颇有生米煮成熟饭的架势。
尿完,我悄悄地退出树林。来到街边,我打开导航,继续找车,发现车正在我附近,于是我按下了提醒响铃,寻声而去,发现车在我刚撒尿的树林里,那对情侣听到响声,正男女衣衫不整地跑出来。
我一见那女的回头张望,大惊失色,跑过去,拉着她的手,气急败坏地说:「你……你怎么背着我偷人啊!」

条 子
重庆疫情严重,进入封控阶段,实行一户一人进出。
前段时间,我在附近小区加了一位网友,叫小颜,和她相聊甚欢。今天她给我发微信,说感冒了,不敢去医院,怕被隔离,向我求助,发完消息,还特意发了张病床照给我,一副惹人怜的样子。我心动了,告诉她,有感冒药,马上送过来。说完拿起药箱,正准备出门,想起出入条没带,于是从跑步的臂包里扯出来,放兜里出门。
走到小区门口,我摸出条子给保安,他接过一看,拦住我,不允许我出去。「凭什么?」我问他。「你看你的条子。」保安说。我接过一看,发现是张白纸。原来我跑步太勤,汗水已经将条子上的墨迹浸掉。
我急了,和保安软磨硬泡,说明情况,可是他不干,叫我拿出证据。于是我掏出手机,翻开小颜和我的聊天信息,保安看见照片,叹了口气,说:「小伙子,你是这段时间第三个给她送药的男人。那边的告示栏上,你快去看看吧。」
我听完,站在原地,心拔凉拔凉的。

耳 机
穿拖鞋,下楼做核酸,排了半小时,还没排到。我站在冷风里,瑟瑟发抖,想走,一回头,后面人更多,忍了。
为了驱寒,我必须转移注意力,想起无线耳机在兜里,赶紧掏出来,戴上看电影。
没看多久,有人拍我肩,我转过头,一位女士和我一样,冻得浑身发抖。她问我,能不能给她一个耳机。我没多想,摘了一个给她。
也不知是风小了,还是两个人看电影,身体暖和不少。真希望队伍一直排下去,我心想,身体不免又向她靠近了点。
电影过半,快到我做核酸了。女士问,能不能让她插个队。我二话不说,给她让位。女士站在前面,掏出手机,悄悄地打了个电话。没多久,一个小孩跑过来,站在她面前。
做完核酸,女士带着孩子,头也不回地走了。轮到我做核酸,听见后面有人悄悄地说:「看见没,这就是传说中的『偷鸡不成蚀把米』。」
我做完,从出口走出来,失了心神。一阵冷风刮来,我一个激灵,回过神来,大喊:「我操,老子另一个耳机还在她那里。」
这次真是,偷鸡不成,蚀了两把米。

《流浪地球2》:大场面下言之无物的剧情

流浪地球2
三个多小时的《流浪地球 2》,分别讲了吴京和刘德华的两个分支故事,完成两次逃离危机,余下的,或许是对库布里克《2001 太空漫游》的致敬。
《 2001 太空漫游》是部伟大的电影,在电影里,红点是危险的信号,它的出现预示着整个飞船上的宇航员会相继丧命。
《流浪地球 2》里的红点隐喻频繁出现,至于它会带领人类去往何方,电影没有说明,反而通过图恒宇(刘德华饰)死亡,进入数字世界,成为一种变量(彩蛋预告)。
我不喜欢《流浪地球 2》,有一个原因是吴京在电影里饰演的刘培强过于拖沓,郭帆反复煽情地讲故事,忘了在拯救地球的过程中,吴京身上微小的情感与电影无法建立联系,换句话说,如果吴京的故事和拯救地球不搭调,是彻头彻尾的失败,相比之下,刘德华所演绎的故事比吴京好太多。
为什么这么说?来看看电影的故事结构。影片第一幕,突然闯出来一位外国科学家,他似乎疯了,对着镜头大喊,信息才是人类真正的未来。镜头一转,来到刘培强和他师父张鹏(沙溢饰)执行队伍,引出刘培强上天接受培训,遇到韩朵朵(王智饰)。这条故事线一路看下去,会发现和第一幕的信息战毫无关系。
再看刘德华的角色,从图恒宇的故事,才一步步解释开头那个科学家的原因,图恒宇将女儿的意识植入进去,这才和开头接上,整个故事所讨论的,也是人类在面对地球危机时,到底应该做出怎样的抉择。
相比宏大的故事,或者说要拍出史诗级的电影,刘培强这条线所营造的贫困、煽情,过于单调乏味,小人物的命运,其实一直在镜头里出现,各国抗议、暴乱、抱头痛哭的镜头如果还不能说明一切,非要单独安排一条线,有点儿过于强加戏。
刘德华与女儿的情感建立在拯救危机的基础上。他是一名科学家,通过数字技术希望女儿重生,科学家的身份又使他拥有一些特别的能力,做出一些关键性的决定,从而影响人类的命运。
整个电影看下来,还是觉得煽情太过,用科幻的幌子去打感情牌,真正实现流浪地球计划的时间并不多。
我最反感的一个部分是电影中对红点摄像头的频繁暗示,似乎整个过渡的地方除了这一种方式外,再没有其他技术展现,每次看见红点,脑子里会出现《2001 太空漫游》的画面。更别说在三个多小时里要不停切换主角,吴京和刘德华两人的故事几乎没有任何联系,硬塞进电影,看来很突兀,更何况,还要照顾政治需求,安排周喆直(李雪健)出场。
电影中,李雪健在联合国大会上用一根人类股骨解释人类文明,《2001 太空漫游》里,影史上最长的跳跃也是猩猩向天空扔一根骨头。
科幻电影的未来是什么?或许不是反复煽情,或许是像科学家们那样,去解决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问题。《流浪地球2》要表达的内容,已经不是一部三个多小时电影能讲完的故事。
图片来源:电影《流浪地球2》剧照

《可能性的艺术》:关心政治是在救自己

可能性的艺术

图片

《可能性的艺术》是本禁书,位列 2022 年豆瓣排名第一。书为什么会禁止,翻开前几章,读完刘瑜写封建社会,美国那些章节,对政治环境稍微了解的人,会有答案。这是我的猜测,结合现今人对古代崇拜和中美关系来看,找不到更为恰当的理由解释这一现象。
讨论政治是件很敏感的事,尤其要分析世界每个国家的政治,更是有许多雷区。刘瑜作为学者,长期在公共环境下发言,对言论的把控,也逃不出大环境的影响。
我读完《可能性的艺术》,内心解开一些困惑。刘瑜在创作这本书时,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开头解释书名,它「来自俾斯麦的一句话:『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我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通过『艺术』这个词表达了政治的力量,又通过『可能性』这个词表达了政治的限度……」这是书的大标题,小标题或许更能将这本书阐述清楚:比较政治学。对于学术名词的解释,每个人的解释不一样,刘瑜对其的理解是:
比较政治学当中的「比较」,与其说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研究的视野。当你把你所面对的政治现实当作一万种可能性之一来对待时,你就获得了一种「比较的视野」。带着这种广阔的视野,即使你的研究对象只是一个时代的一个国家,你的问题意识却是来源于潜在的比较。

当理解这两个概念,再去看整本书,已经读明白这本书百分之七八十,其余的章节是根据这两个学术名词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换一个说法是:讲故事。

刘瑜知道,如果不停灌输学术方面的知识,很难有人花时间和耐心读下去,如果在书里加入大量的故事,不仅能传道,还不枯燥。书里通常有一个正向的例子,接下来又是一个反向的例子,通过正反对比,让人更容易明白国家政治间的差异,从而明白一个国家的问题,并不是单一方面出现问题,它需要众人的努力,才能推动整个国家政治的进步,这也是她书中所说:
一个是政体是否民主,一个是国家能力是否强大。因此,或许可以把民主问责和国家能力这两个指标作为政治比较的核心维度,将民主问责作为比较的横轴,将国家能力作为比较的纵轴,大致以此来确立各国政治发展的位置。

没有两者相互推动,国家无法进步,人们的生活也不会获得长治久安。书里列举了两个阵营作为对比,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中国。如果说,作为资本主义的美国代表发达,那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会崛起?这是许多政治学家研究的问题。

刘瑜在书里讲到,资本主义的发达建立在政要对立与人民觉醒,「右派对国家的怀疑,是认为『国家』这个单位太大了,权力应该分散在各州、分散在社会、分散在市场;而左派对国家的怀疑,则是认为国家这个单位太小了,人权高于主权,全球主义高于国家主义,用公民资格来排斥移民、难民,太狭隘了。」美国是资本主义中的一个变量,在警惕政府与民权运动中,实现的进步,当然,这只是简单的从政治方面看美国,如果放在历史的维度,又是另一番分析。
那社会主义国家又如何?对世界格局稍微了解的人或许明白,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多数人的生活在贫困线徘徊,而中国是一个特例,这又是为何?刘瑜在书里写道:
不得不说,中国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中一个奇特的变量,更重要的是,有一代又一代在关键时刻做出英明抉择的领导人,又有勤劳听话的群众共同努力,从而一跃前行。

这本书还解开我一个很大的困惑,以前我常觉得,如果一个政府如果不好,那为什么不换一个呢?书里给出答案,凡是改朝换代,更换政权,从历史的角度看,会陷入更危险的境地,一个和平的政权更迭,往往会演变成糟糕的政变,几乎没有平稳过度,学习「和而不同」,理解每个人与人的不同,去尝试用更文明的方法解决问题,才是整个社会进步的表现。

我推荐你读《可能性的艺术》,或者说,在生活中多关心一些政治,不要觉得这与你无关,如果你经历过疫情,应该明白,没有谁能在一纸政令下独身其外,关心政治,其实是在救自己。

段子不污:小三(28)

段子不污



交 代

昨天去重庆富人区摆地摊,做免费试吃活动。遇见一位阿姨,带着儿子来品尝,反复三次,吃了差不多三块牛排。
我同事看不下去了,走过去说:「大姐,你要不坐下慢慢吃?」
女人一听,不客气地说:「你什么意思?说我付不起钱吗?」
同事说:「没有那个意思,我看你带着娃儿,来来去去,挺累的,想请你坐下,我们烤肉师父一次性让你吃饱。」
女人说:「你们……你们连啤酒都没有,坐下来干嘛。」
同事说:「对面那摊位有卖的,要不我去给你买几瓶?」
「免费?」
「那你要问卖酒的人了。」
同事正准备说话,孩子忽然说:「妈妈,别吵了,我吃饱了,走吧。」
儿子说完,女人拉着儿子的手,临走前说:「给你们领导打电话,告诉他媳妇儿来了,叫他回去想想今晚怎么交代。」

小 三
昨天和女性朋友逛街,我被一只宠物狗吸引了,站在摊前逗弄。忽然,有个大汉气势汹汹地走过来,问我:「你是不是小山?」我说:「是的,怎么了?」
「怎么了?老子找的就是你。」大汉说完,抓着我的手往前走。我想挣脱,谁知道这家伙的手像钳子般紧,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
走了一段距离,大汉拉着我来到朋友身边,说:「来,我帮你把小山抓过来了。这种男人,你还不分了?」
「分了?你有毛病?」
「你已经喊他小三了,还跟着他干嘛。」
「哎,不是你想的那样,他是我朋友,小名是小山,『山峰』的『山』。」
「啊?哎呀,兄弟,不好意思,我……我误会了。」大汉赶紧放开我。
「没事儿。」我揉着手说:「大哥,你手劲儿这么大,见义勇为也不用这么积极吧?」
「兄弟,不是那个意思,其实我……我是她的……前男友,刚好路过,撞见了。」

 
变声器
我以前做电话销售,由于性别原因,不受客户待见。后来,我去网上下载了一个变声器,安装在手机里,以后每次和客户聊天,自动启用女声。从此以后,我的销售额蹭蹭上涨,每月都能拿奖金。
有一天,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这种情况一般是客户,我赶紧打开女声,和对方交流。我和他相聊甚欢,约定周末到公司签合同。
周末,我从白天等到晚上,给对方打了无数个电话,人没来。看来黄了,我心想。
回到家,洗漱完,我躺在床上看书,手机短信铃声忽然响起,我拿起手机,打开短信,看见屏幕上写的是:「近期你收到一通诈骗电话,对方伪装成男性骗财,现已抓捕,请谨慎交易。」
我关闭短信,从那天起,再也不敢用变声器了。

内 奸
最近,家里又给我安排了一门相亲。昨晚出门跑步,大姑打电话问我,意图逼我去见面。
大姑问我,那女孩怎么样?我说,不怎么样。一来二去,大姑不停劝,给我逼急了,我灵机一动,说:「大姑,那女孩在一家美国公司上班,我们家根正苗红,可不能出内奸。」大姑听完,长叹一声,挂断了电话。
跑完步,我回家洗澡。洗完出来,找手机,没找到。我问我妈。她说:「我给扔了。」

《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是永恒

罗密欧与朱丽叶
莎士比亚的剧很多,《罗密欧与朱丽叶》应该是史上最伟大的爱情悲剧,许多导演拍过电影,唯有1968年拍摄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影史经典。影片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看来是那么稚嫩,仿佛从屏幕前能感受到两位爱人的心。
我没有读过莎士比亚的原著,脑子里记得的故事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是两大家族的争斗。生于蒙达犹家族的罗密欧(莱昂纳德·怀廷 Leonard Whiting 饰)与卡普雷特家族的朱丽叶(奥丽维娅·赫西 Olivia Hussey 饰)相识在一场面具舞会上,在他们相识前,电影用两伙家族间的挑衅开场铺垫,从这场戏能看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家族水火不容,注定是一场不归的结局。
两人在舞会相识,只隔着面具看一眼,便一见钟情。少年心性的罗密欧不停说话,有些语无伦次,舞会结束后,他偷跑到朱丽叶居住的房间墙下,表达爱意。这是莎士比亚笔下最动人的一幕,两人间的对话,不是为了自顾自地抒情,而是具有指向性地与观众交流。
我看《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停想起王老师所讲,两人的对话是在与观众交流,其实很多话不必说出来,但为了让观众明白,需要有这段交流。从两人的言谈中,更能发现两人的思想、性格与情感。
朱丽叶考虑的是具体的问题,横亘在两个人之间的障碍:姓氏。姓氏真的就是人类之间的铁壁铜墙。姓氏代表着父权,种族,阶级,传统,在这里,代表世仇。朱丽叶的爱,是人类最纯然的爱,爱一个人的实体,灵魂,本来面目,而不是社会和传统赋予他的东西,姓名,地位。
 
罗密欧想的都是大词,抽象,宏大的事物,而朱丽叶 想的是具体的实际的问题。换句话说,罗密欧浪漫, 朱丽叶实如果两个人都浪漫,或者都实际,就乏味了。
经过一系列的铺垫,故事开始走向悲剧,最后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朱丽叶的表兄向罗密欧的朋友挑衅,误杀了他,为报仇,罗密欧又误杀了朱丽叶表兄,从而开始流亡生涯。
在这段时间里,朱丽叶的父亲开始给她安排婚事,她跑去见神父,求他帮忙,神父给她一瓶药,帮助她假死逃生,谁知死讯被罗密欧的童仆听到,将消息带给罗密欧,他悲痛万分,跑到朱丽叶的幕前,喝毒药自杀。醒来后的朱丽叶发现罗密欧已死,殉情身亡,故事在两大家族的送葬中结束。
人类所有的情感中,爱始终是永恒的话题,爱是什么?或许不是惨烈的死去,否则也不会有无数人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悲痛。我想起《哥林多前书》的语言:「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参考资料:《好中文第七期》
图片来源: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段子不污:理发(27)

段子不污
保护费
今天有朋友和我聊天,他说,当年听我的话,去做微信公众号,赚了好几万。我听了,很不爽,问他:「赚了这么多钱,也不发点红包感谢我。」朋友听了说:「哎,别提了,当年赚的钱,全给民警交了保护费。」我很好奇,问他到底是做什么的?朋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记得有次你网恋吗?那新垣结衣就是我扮演的……」

死 鬼
昨天吃过午饭,晚上睡觉前,想起午饭钱是同事付的,我赶紧给他发红包过去。同事发来消息:「包养我吗?」我开玩笑地回他:「死鬼。」
今天早上,同事来上班,神情萎靡,我问他:「没睡好吗?」同事看着我说:「你昨天发的那消息,我媳妇看见,找我闹了一夜。」
「你怎么不告诉她我是男的?」
「我正是说了,才没睡好。」
「为什么?」。
「因为他告诉我,你是她的……初恋。」
……

理 发
每月要理发,今天去店里,已经和老板熟络。
理发时,老板问我,结婚没,有没有房,父母可健在。我知道这是介绍对象的套路,赶紧顺竿子往上爬,如实回答。
老板见我家境还不错,说他女儿也单着,看我能不能找她聊聊。我很高兴,说非常愿意认识她。
理完头发,我看了看镜子,发现比以前帅太多了。我到柜台前付款,亲切地喊:「嬢嬢,好多钱。」女的一听,瞬间不高兴了,没回我,走了。刚给我理发的老板从背后说:「31 块钱。兄弟,那是我女儿,她看起来比你大很多吗?」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赶紧扫码走人。
得,下个月要重新找家理发店了。
那款交友 app。

养 鸟
今天下楼做核酸,电梯里碰见一小姑娘,戴着口罩,提着鸟笼。我问她:「小妹妹,你还带着鸟儿去做核酸?」
小妹妹抬起头,眼泪汪汪地看着我说:「这是一对,死了一只,我爸叫我拿去放生。」
我见她哭得厉害,安慰道:「要不你给我,我来养?」
小女孩看着我说:「叔叔,你会养鸟儿吗?」
我听她喊我叔叔,很不高兴地说:「我连女朋友都没养过,你觉得我会养吗?」
小女孩愣了一会儿,说:「那我还是不给你养了。我妈妈说,你这种人叫『单身狗』,连自己也养不活,肯定养不活我家的鹦鹉。」
小女孩说完,电梯到了一楼,她提着鸟笼去放生,我气得站在电梯里,看门关上,回家给亲戚朋友打电话,叫他们帮我介绍对象。

傍富婆
中午和同事吃午饭,阳光正好,新来的设计小妹妹说,真羡慕我们以工作的名义去重庆富人区转悠。我说:「那是工作,又不是去找女朋友。」
小妹妹说:「山哥,这次你的机会来了。」
我说:「机会?傍富婆?我高攀不起。」
小妹妹说:「你能找到一个,要少奋斗好多年呢。」
「那你给我介绍一个?」
「我……我身边的不适合你。」
「怎么不适合?」
小妹妹口无遮拦地说:「你不知道,我们00后都说你们是行业里的活化石。」
「活化石?」
「对呀,既不退休,又占着工位,我们没有机会,卷死了。」
「嗨,都是这么过来的。」
「不一样,你们当年有机会,我们现在点机会都没有。」
小妹妹这么一说,我想起了件伤心事,不觉叹了一口气。
「山哥,你怎么了?」
「你说得对,当年有一位富婆找我,我没有珍惜,否则现在哪儿能坐在这里和你们一起吃小面。」
「那为什么当年没有抓住机会?」
我悄声地告诉她:「因为那天是疯狂星期四,我忙着去麦当劳吃肯德基,把约会的事情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