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为了耍流氓 2015-04-23

这是一个电商赚钱的日子,从早上到我现在码字这段时间,书的价格一直在变动,隔一会,价格或高或低,影响我的购买欲,左手摸完右手,到最后终于忍住,一本书没买,去KINDLE上捡了几本书,存着。说实话我不喜欢这个节日,更不喜欢一种被赋予了使命感,带着某种功利性的目去读书买书的坏习惯。

看不惯归看不惯,心里还是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节日,至少能让许多不读书的人会觉得,我是不是应该买几本书读读。读书成为一种节日,不知道是一种悲哀,还是欣慰。

我想更多的是悲哀吧,如果一个人只在4月23日知道读书,那应该是失败的,不配读书的。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当这快乐被赋予了太多的使命感,再快乐的人都会变得郁郁寡欢。大多数人就是这样,自己不看书,不动脑子去思考,喜欢捡用别人说的话,觉得这就算是有学问了。像小时候读培根的《谈读书》一样,总觉得读什么书,就要懂什么道理,自觉会说几句名人名言,就知道名人是怎么思考的了。现在想想,《谈读书》里写的,大多我都不记不得了,只有一句话记忆深刻:读书使人充实。

我想这或许是读书最根本的原因吧,至于其他的明智、周密、准确之类的东西,只是充实的附属品。很多人在读书时已经本末倒置了,想象着一本书能让人一飞冲天,这恐怕是世间最大的笑话。

其实不读书也没什么,最多比别人多一些困惑,遇到问题不会想办法解决,不知所措而已。人不一定要读书,很多人不读书倒也平安喜乐的过了一辈子,这样的幸福,虽无趣,好在不争不怒。我自觉没必要谁都要读书,都读书去了,这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谁去完成。

我以前是喜欢叫人读书的,现在不叫了,叫多了自觉没趣,特别是春天,不能叫,只有公狗母猫才叫。我自是不能与其等同,只能闭嘴,看书看手机。古人是书不释卷,我是手机不离身,在里面装许多的阅读软件,无论在哪儿都养成一种阅读的习惯,哪怕在站台上等车等到想尿尿,又或是在轻轨里抱着钢管不跳舞。我会把手机掏出来,点开一个阅读软件,沉浸其中。

读书是一种习惯,没法教,习惯养成,便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自然而不可抛弃的一部分,很难想象我若不读书能活成什么狗样子。

最近跟朋友聊天,我都在叫他们不要读书。我是深受其害的,与其叫人读书,不如叫他们学会如何做梦,书读了,不会去思考,去实践,是枉然。梦醒了,至少还对生活抱有一些希望,想着:万一梦想实现了呢。于是又傻逼呵呵的想象下一个“伟大”的梦。

很多人想读书,但总觉得现在读书太晚了。我是不觉得晚的。今天看新闻,说一位老爷子60岁退休后,一口气把重庆三间书店的书都翻了个遍。这种生活,过得真惬意。若有一天我能活到那个岁数,想必也是这个样子吧。

写到这里,也差不多了,耳边又想起姥姥小时候在耳边念叨的两句句真言: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很遗憾,我是个读书子,不是个当官人。

我最大的愿望不是做官,是当个浪荡子,读书于我而言就是为了耍流氓,只是现在都用不上了,扫我雅兴。

为什么说读书的人是有错的 2015-04-18

我最近受冯唐的影响,会戏谑地说一些不找边际的话,近来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读书是会反动的。为什么我会赞同这句话,最主要的原因是越读书,越发不自由。这不自由是思想的不自由。

读书可以修身养性,可以运筹帷幄,可以决胜千里,可以调戏女人……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但我们国家就有一些规定很奇怪,有许多书不让读,有许多书必须删减才让出版,这让我很难过。

其实读书没坏处,我觉得管得多才是坏处,有句粗话叫:管天管地,还管得着人拉屎放屁?拉屎放屁是没法管的,但你在哪儿做这种事儿有人管,还有人偷拍。读书也是这样,不能管你想什么,但是能管你读什么书。万一看了不该看的书,走极端怎么办。知识分子造反是很厉害的,一笔写上去,好与坏,正与邪,善与恶,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不然为啥会有:孔子著春秋,乱臣贼子惧。历史这东西,丹青笔墨,白纸黑字,是很难洗白的。

对于读书,我还难过的一点是求知欲的提高,书读到一定境界,会想办法提高。读着读着,会不能自拔,思想跳动,脑子灵活,会发现一些不对劲的地方,会发现这个世界的规则秩序有问题,会发现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是不应该的。凡读书之人,总有一个“乌托邦”的理想国,孔子是大同社会,马恩是社会主义。人类的终极目标就是不断向前,追求那个遥不可及的梦。

读书,或者说读书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团结。其实为什么要怕人读书呢?读书人读进去后,就喜欢讨论,讨论好是一件雅事,讨论不好就打嘴仗,文人之间打架都纸来笔往,原来还拉帮结派,现在我看这种情况很少了,都是四处乱咬。碎片化时代,谁都不能说自己接受到了最正确的价值观。今天明白了最了不起的科学,懂得了乳房癌的自查。搞不好明天就会被推翻。读书人为了不被时代落下,不得不死命去追这些无聊的事情,又怎么会去想办法做更多的事。

其实读书人最大的麻烦不应该是读书,而是读完书去做事。有句话叫:知识改变命运。我觉得说得不好,不如古人说的“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有人说前四项没办法掌握,我不觉得,我觉得前三项人是没办法掌握的,第四项积阴德人力还是可以做的,只是现在不好做。想来这五项也唯有最后一件事最好办,但也最难办。书读得好,就“活学活用”,读不好,就变成死读书了。

我就是读死书的,以至于总被我老师嫌弃,说我没有道心,但道心是什么,他没跟我解释清楚,就记得叫我读《论语》,一直读,读完后他来考我。怎么考都不对,没有道心。有次我不服气,我说都读了好几遍,还没读懂,你读了多少遍。他说,有几十遍了,现在还在看。最后还留给我一个潇洒的背影,甩给我一句话:《论语》可以读一辈子。我当时就震惊了,赶忙把丢在地上的《论语》捡起来继续读。读到现在越发糊涂,不通透,进了死胡同。

我想,归根到底,书没有错,读书的人也没有错,读完书,有道心,愿意起而行之的人是有错的。

2015年阅读书籍(第一单) 2015-04-16

韩寒《他的国》封面

阅读和分享是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但我不擅长讨论看书心得。我总觉得自己看书与别人思考的角度不一样,以至于很多时候和人聊天会因为书的内容而发生争执。想想挺傻的,自己读自己的,别人读别人的,没必要和人讨论。读书是好事,只是买书比较费钱,当然如果你藏书而不读,那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了。

这篇文你不会白看,我会送几本书,你只需要给个地址和联系方式以及你想要的书名就行,邮费我出。希望你能爱上阅读,顺便也帮我减轻下回家的行囊。

需要说明的是,我对书的点评会有些苛刻,请不要介意。“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希望每本书都能有个好归属,谢谢。

《北京三部曲》+《活着活着就老了》

冯唐《北京三部曲》系列

冯唐是个有趣的人,当然也是个流氓,讨人喜欢的流氓。看的第一本书是《活着活着就老了》,杂文集,有几篇写得不好,其他的都是好的。我看书有个习惯,就是喜欢把一个作家所有的书都搬来啃一遍,这是个浩大且伤身的工程,不建议效仿,毕竟人生有限,书是读不完的,选一些代表性的书就好。

看完《活着活着就老了》便去看北京三部曲。本来想接着看《不二》、《欢喜》的,但气温升高,不能再看了,肿胀得不行,多的就不说了。你们懂的。

《幸福了吗?》+《随遇而安》

孟非和白岩松的书

被营销的书,买了很久,现在翻出来看。总觉得白岩松的文笔一般,写东西太平,不敢表达的太多。孟非是个人自传,但比白岩松敢说实话一些,也只是多那么一些而已。

《关键对话》+《关键冲突》

《关键对话》+《关键冲突》封面

买《关键对话》是因为刚出来工作那阵,觉得自己的表达能力不行,想练练,可因为工作原因一直忘了看,直到最近觉得确实需要练练,翻出来看。看完后表达还是有很多欠缺,这或许就是“知易行难”吧。

《关键冲突》个人感觉是《关键对话》的翻版。其实买一本就够了。我有很多毛病,在买书上最大的一点毛病就是喜欢收全套,特别是在网上还没好好看内容的时候。这习惯,要改。

《狼图腾》

 《狼图腾》 封面

读高中时这本书就火得一塌糊涂,后来读大学拿来翻了两页,结果去看武侠了。这书就一直搁置到现在。这本书看着我很头疼,因为作者写的过程中,用了一种做学问的方式去写小说,大篇幅的学术内容夹杂在里面,让人没办法辨别真假,以至于最后关于狼图腾的探讨我直接跳过去了,我是不习惯看这种类型的小说,咬着牙看完,难受得要死。

《企业微博管理手册》

《企业微博管理手册》封面

吹牛逼的书,我到现在没看见有谁是这么管理微博的。

《秒速五厘米》

《秒速五厘米》封面

看电影后再看小说。互相补充,然后你就有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遇见未知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封面

我觉得这是一本被营销出来的书,内容不好,至少我不喜欢。建议看过《苏菲的世界》、《西方哲学史》、《梦释》之类书籍的人不要看。

《正能量》

《正能量》 封面

这本书说的什么?我忘了。好像是关于心理学的。建议看《心理学导论》,人要活成《正能量》这种,还有什么意思。

《他的国》

《他的国》封面

看的第二本韩寒小说,一直觉得韩寒的杂文第一,小说第二,没有诗。杂文是有趣的,小说是蛋疼的。这本书读高中时看了一半没看完,这次是看完了。

注:如果没有你喜欢的书,希望你能转给你身边喜欢读书的人。

书读多了容易反动 2015-04-09

如题,昨晚读书看见这么一句话,断章取义用之。现在想来,这句话大有玩味的意思在里面,还特应景。

我是喜欢读书的,什么书都读,高至阳春白雪,低至下里巴人。基本上好书烂书都读过,反正也没什么兴趣爱好,读读书,不惹人不伤人不犯法。

读书其实挺好的,读完后若有所思的感觉最爽,比肿胀都爽。当然也有不爽的时候,那就是读到一本烂书,烂到除了字是好的,其他都是坏的。书太烂不是读进去,是强塞进去,塞完后还要想办法全部拉出来,不然憋肚子里气胀,特别难受。

我读书和有的人不一样,有的人死读书,有的人读死书。我读完要么过目就忘,要么想一想。过目就忘也就算了,最怕的就是想一想。要么想成主流价值观,要么想成非主流价值观。可想来想去,到现在没明白什么是主流和非主流,想来这是有标准的,但这界限不稳定,就像搞设计,多一点红色没事儿,少一点儿也不招人嫌,马马虎虎也就过去了,就怕太多和太少,这样只能骗色盲。

想其实也没啥,这是自娱自乐,别人不知道,现在也没发明出能查看人脑子里想什么的机器。如果有,那“口是心非”,“虚与委蛇”,“两面三刀”这些成语就可以绝迹了。如果有,男人不怕女人出轨,女人也不用问男人爱不爱他,弄个机器每天晚上查一查,是真爱就关灯相拥而眠,和谐家庭,家庭和谐,爱就在一起。不是真爱就分开,也不用撕破脸皮恶语相向。这样做既能防范于未然,还能维持社会治安,维护社会团结。如果有……可现在真没有,只能以后会有。

我读书和有的人一样,书读多了,就喜欢表达,表达有两种方法,笔和口。笔用来写,可以流传千古。口用来说,如果不被录下和拍下,也就随风而散了。古时候没有录像机这玩意儿,全靠史官记录。司马迁把项羽写得栩栩如生,其实他也没见过,只能算他的想象。如果让我来写,把项羽往黑里写,然后花笔墨歌颂刘彻。司马迁拍马屁不会拍,被阉也怪不得皇帝下狠手,是我也阉。

口说其实最不好,有个成语叫“言多必失”,还有个成语叫“酒后失言”。这都是形容说话不过脑子的,不过脑子也有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书读得多,话说得满。书读得多,价值观就不正确,喜欢乱说。话说得满则是瞎说,不懂乱说,张口闭口批判,这不对,那不满。其实想想,谁都没有亏待过你,或许很多事情都跟你没关,好好过日子看闲书就很好。可有的人就喜欢做些与自己无关的事儿,比如救落水儿童,扶老奶奶过马路之类的事儿。想想,你做这些,说不定就有人认为你傻X。

我爸妈常叫我少读点儿书,不好。现在想来是对的,书读多了没用,浪费钱不说,还有损视力,伤大脑。成天东想西想,把谈恋爱的功夫都落下了,还没解决自身问题,倒去关心其他问题。或许,我真应该做个屠狗辈,不该当个读书人。

我决定,从明天起,保护视力和大脑,丢书,烧书,做一个见义勇为的人。

冯唐:这个带坏我的老流氓 2015-04-08

洗完澡,肿胀感消。脑子里一直在想写些什么,最近能引起兴趣的话题太少,思前想后,还是写写冯唐吧。最近在读这个老流氓的书。

冯唐最近的火想必跟李健是有关系的。李健说过一句话:春风十里不如你。这句话是冯唐说的,原话是: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我至今没看到这句话的来源,想必是才看两本,第三本《万物生长》才开始看。同事今天看到这句话,瞎了狗眼的读成: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曰你。我黑线直冒,这首诗的清新感瞬间被破坏了。我没有揍他,因为很有趣,虽然不雅。

看书的过程中,我关注了冯唐的微博和微信,刚关注冯唐微博,看见介绍写的:诗人。我差点一口水吐在屏幕上,觉得这家伙真自恋自大地没脸没皮。不禁想起柴静在他的书下写的评语:文字上嚣张得厉害,怪力乱神。这两个字就看出来怪力乱神了。

微博上都是电影宣传,没啥看头,转战微信,微信他也不怎么写东西,基本上都在读诗,读得太难听,我一首都没听完过。最近再听时,发现他在纠正口吃的毛病,练绕口令,读的诗更加听不明白了。

听得多了,就觉得这么牛逼的人读诗都这么差,为什么我不能读。于是我读了一首诗,诗太长,读完55秒,通过微信发出去后,得到的反馈是:1、普通话该好好练练了;2、老子今天晚上失眠了。

我回了一个词和一句话:1、我靠;2、你去听听冯唐都读的什么gui。我是不怕的,下次再读,顺便也练练我的大舌头,吓死这些家伙。

聊冯唐离不开三件事:妇科、性和金线。妇科和性不好聊,聊得好就很有趣,色而不俗。聊不好就成了下流胚子。金线是冯唐提出来的,大意是:文章给门内人看,一清二楚,给门外人看,若隐若现。如果按照冯唐小说的标准,他是到了这条金线上的。不过在我看来,他却不是伟大的小说家。他有了自己文字的笔法,但缺了一些厚重感,现在只是在玩儿文字,而不是在凝练文字。想必是性格原因,也或许是因为屁不大股不沉,不能长时间伏案工作。不然为什么整天到晚读诗不码字。

喜欢冯唐,并不是因为那句: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而是他在《万物生长》的自序里写过这么一段话:

写完寄给我的医学院时候同宿舍的下铺,他当地时间早上五点给我打电话,说,看了一晚,决定留到女儿长到十八岁给她看,原来老爸就是这样长大的。寄给我过去的相好,她打来电话,一句话不说,停了一晌,挂了……

我很喜欢这段话,这也是我的想法。仓颉造字,就是这个道理。我为什么坚持写字,其实就想记录些什么,哪怕这不是最好的方式,哪怕我写得不够好。

三联版《金庸全集》,这是什么GUI? 2015-03-29

我读书好贪多。今天和朋友讨论,问我一本书能看多久。我没告诉她具体的时间,只做了一个类比,比如看《莫泊桑短篇集》,我花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严格说来没那么久,因为是上下班时间看的)。看四大名著差不多每部在半个月左右,《三国演义》好读一些,时间较短。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花一个月的时间,还是泛读……当然看的最久的还是《论语》,我现在手里有五个版本的《论语》。这五个版本是:张燕婴的译本,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钱穆的《论语译注》(最近在看的版本)。为什么我读这么多种版本的《论语》,最简单的一句话就是:没读懂。当然这说的没读懂并不是字面意思没读懂,而是有其他方方面面的原因。

读书,就要买书,学会买书和选书其实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因为现在不管是谁都能出书,买到不好看的书,就相当于吃一天翔,我是一直在吃的,现在还在吃,没办法,当年不知道什么叫好书。

至于选书,其实也是有学问的,拿译本来说,我感觉现在不管是谁都有权搞译本,但译本的好坏决定书的成败。英文译本学术性和小说类的翻译肯定是不一样的。就像很多出版社把弗洛伊德的一本书翻译成《梦的解析》,但商务出版社却翻译成《梦释》。大部分人知道前一种译本,其实商务的翻译才堪称经典。读一本国外的书,如果翻译不好,你会很痛苦,反之,读古文亦然。

选译本是一门学问,买书也是一门学问。我现在买书大部分都是在比较大的网购平台上买,基本上不会有盗版(有也可以找它,七天无条件退货)。其实盗版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比盗版更高一个层级的,那就是高仿版。曾记得买一类书,跟商家聊天,商家就告诉我,现在市面上的正版书很少,大部分都是高仿。我问他怎么看得出来,他说,除非知道渠道,不然很难看得出来,因为现在的高仿基本上和正版书没什么区别,完全肉眼看不出来。所以有一阵子,我喜欢买高仿版,省钱,便宜得要死。只是后来觉得对不起写书人,过意不去,现在书的市场环境确实很糟糕。读书还是要有良心。

当然有了Kindle后,买的书就更少了。除非真能让我兴奋地发疯的书,像三联版金庸全集的书。我想,这个版本的书现在已经是收藏品一类的级别了。

我读中学时,就希望父母能帮我买一套三联版的金庸全集。这个梦想我没敢跟他们说,因为这套书在当时来说,太贵了。我读书那阵,能一口气买上100以上的书已经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更别说一口气买一套金庸全集,况且那一阵父母是不允许我读小说的。这件事便成为我迄今为止最大的遗憾。

工作后这个版本的书一直在我脑子里转,挥之不去。只是等到想买时,才发现三联已经不出这套版本的书了,金庸先生和三联的合同到期,由其他出版社代为出版。去网上找旧书,这套书现在已经被炒成了天价(我能问到最便宜的要1000多),第一版更是贵得吓人。想想,当年若让父母买了这一套书,现在这套书的价值,不可估量。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闲来逛旧书市场,发现在一堆乱书里零星有几本三联版的金庸全集。跟老板一阵讨价还价,喜得而归。回来后我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拍了个照,传给好友,想得瑟一阵。没曾想他告诉我说,这套书不是正版,之后发了一张图给我。我仔细一看,其中的《书剑恩仇录》正版是两本,我这是一本。《天龙八部》的正版是一二三四五,我这里直接分成了上下两部。我瞬间就傻眼了,忽然就觉得这高仿真是害人不浅,若不是册数不同,基本上就与正版无差。我原以为那个年代造假还未练到极致,没想到已到了出神入化之境。想来不规范的行业制度,总会造就出一批具有专研精神的“匠人”,他们不为其他,只为比盗版更上一层楼。

我问我朋友,当年不是只有盗版吗,怎么会有高仿这个东西。朋友说,当年看书的人多,市场利润巨大,有书就看,也不会管什么真假,自然而然就会出现高仿。

想想当年的我,也是这样。想必这也应了那四个字:天理循环。看来我与正版之间,还是隔着一套高仿。

2020 年 5 月影视书 | 不妥协

每月整理自己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如同一次回顾。这段时间写抄经笔记也是如此,许多经历过的事,慢慢变成屏幕上的文字,才发现自己工作到现在,确实发生过不少事。

我每天抄完《圣经》,会写笔记,希望能学到零星的文字技巧。刚开始写,我还有些怕,万一哪天思维枯竭,写不出来怎么办?放开手去写,慢慢明白,很多事会像潮涌般,不断涌来。

我常在深夜写,写完躺床上,久久不能睡去,脑子里会不断冒出明天、后天、大后天要写的事,恨不能不吃不喝,从床上爬起来继续抄经,抄完再写。

可一想到明天还有工作,要早起,内心的这股兴奋劲儿,会强行按压住,接下来就是短暂的睡眠时间,睁开眼,又一个忙碌的白日开始,新的工作和挑战来临。

我近来的工作,快乐和烦恼并存,快乐的事是忽然明白,当我伸手去帮助身边人,会获得金钱无法比拟的幸福,这也是《圣经》告诉我的:

35 内中有一个人是律法师,要试探耶稣,就问他说,

36 夫子,律法上的诫命,那一条是最大的呢?

37 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

38 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

39 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

「爱人如己」,我做不到经文中所说的如此伟大,只不过是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有余力,再去帮助身边的人。从另一方面来说,帮助他们,也在成就自我的修行之路,我并非无所得。

对于工作中所遇到的一切不公,我视为一种前行路上的荆棘,先是承受,尝试忍耐,如果荆棘太多,就会停下来,寻找砍刀。

人生的路遍布荆棘,只有那些被刺得鲜血淋漓的人才能到达终点。如果不想受太多苦楚,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找到一把能劈开荆棘林的砍刀,能找到顺手的最好,找不到,那就弄条布带做防护,也好过赤膊上阵。

附:5 月书单和影片

剧变豆瓣评分

从十二个维度去分析国家的危机,不同国家应对的方法方法不同,比如德国面对二战的错误会下跪道歉,日本几乎不提这件事;美国走上民主自由的道路,智利采取强硬的暴政对待人民……全世界有两百多个国家,书里写了七个,从样本来看,并不能说明一切。其实我最关心的国家除了书里的美国、日本、德国外,还是更关心自己的国家。可惜书里没提及。看作者对美国的一些分析,问了问自己,如果像美国那样分析我国情况,这本书估计出版不了。

教养的迷思豆瓣评分

颠覆认知的一本书。作者在讨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给出的结论是:父母并不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多大的影响。这有些为父母开脱的意思,仔细一想,我们身边不就有那些父母不怎么管,成就斐然的人吗?我舅妈的弟弟就是个例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弟弟最小,读书成绩最好,是那种真正没有父母管教,自己成长的一类人。

书里从许多方面证实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微乎其微,有一个理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容易受影响的还是他的群体,也就是经常和他一起玩耍,读书和生活的人。父母在孩子眼里就是监护的作用,对其管教。人类是群体性动物,身边的朋友和所居住的环境才会无时无刻影响着孩子。

有一个例子能很好说明孩子所受到的影响:一个不会英语,连父母也不会的家庭,孩子通过和身边会英语的朋友交流,慢慢也能学会英语。

相比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或许社会环境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更大。

昆虫记豆瓣评分

昨天清理照片,发现一张学校学生桌子前放有一本《昆虫记》,今天拿起猫打湿过的书,读完剩下的部分。

进入五月,家里的虫子开始增多,偶尔会出现一些飞虫、苍蝇,甚至还有刚孵化出来的小蜘蛛。我家的猫眼神好,经常发现这些细小的生物,她会用自己的前脚或刨或按,逗弄它们。

细小的昆虫使我想起儿时的夏天,任凭日光毒辣,依旧会去田里捉蚱蜢,沿着蚂蚁的路线找它们的洞穴,听说蚁后就在那里。

亨利·法布尔就像一个孩子,他会花很长时间观察昆虫的行迹,为了验证红牧蚁如何找到回家的路,用无数次精巧的实验,最终证实了它们是用视力判断前方的路,这使我想起《昆虫总动员》里鼓着眼睛的蚂蚁,不禁感叹设计师的严谨。

昆虫世界充满智慧,圣甲虫用与生俱来的工具,包裹好食物,带到安全的地方享用或养育后代。掘土蜂是天生的刺客,总是能找到昆虫的脑神经,并给予致命一击。沙泥蜂是经济适用型建筑师,选用的材料外观不华丽,但却是一个温暖的地方……

昆虫的世界残忍暴力。螳螂会在交配完成,吃掉自己的丈夫。雄蟋蟀歌手美妙,但雌蟋蟀却是性格暴烈的女伴。步甲是一辆重甲机,是有名的开膛手……

这些亿万年前存活下来的昆虫,他们有聪明的头脑,也不乏自我生存的原则。法布尔的文字流露出无限的喜爱,充满哲思。我喜欢他严谨观察下的思考,请允许我摘录一段作为这篇读书笔记的结尾:

科学能告诉我们星星的距离、移动的速度、重量和体积,那些庞大的数字令我们感到震惊,但它们却无法触动我们的心弦。这是为什么?因为它们缺少一个巨大的秘密,那就是生命。那里有什么?那些恒星又温暖着什么?理性告诉我们,其他的恒星也照耀着一些和我们的世界相似的星球;在那些土地上,生命永不停息地变化着。这是多么美妙的宇宙观啊,但总的来说,它不过是一个纯粹的猜想,而非建立在可靠的事实之上,而事实恰恰是至高无上而又人人能及的证据。可能的事,不管可能性有多大,都不是事实,而只有事实是坚不可摧、不容置疑的。

——昆虫记

穷查理宝典豆瓣评分

很久前读过查理芒格的一个故事,提及他和人见面,每次会早到一个小时。我按照这个方法,不论赶车,开会还是上班,会提前半个小时出门,从此再也没有迟到过。

查理芒格的书,有许多投资方面的事,我看不大明白,只能跳过,不过在这些投资的故事中,他有一个投资观我很认同:投资一家企业,其实是在投资一个人,哪怕这家企业的估值低,经过我们考核,会按照实际情况去投,甚至会高于目前的估值(大意)。我不懂投资,但查理芒格的气度和胸襟,已经不是一般投资人所能拥有。

从长线看,投资是判断一家企业是否长远的标准,这家企业注定和领导人有密切关系。投企业就是相信那人能成事。这种信任的建立,有金钱交易,又何尝不是一种高于金钱的信任。

我佩服查理芒格的地方还有一点,那就是他读书,在书里,他身边人评价他和巴菲特,两人是行走的书柜(大意)。他两人身边有成就的人,无不喜欢读书。

反观我在网络上的观察,无论是行业内还是生活中,所比我过上好生活的人,无不嗜书如命。

其实每个人一月能读三本书,已经能超过朋友圈里绝大多数人,经年累月的积累,再凭借自身的勤奋与踏实,生活不会过得太差。

查理芒格与其说是投资界的成功人士,不如说他是一个发现「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人。

BBC地平线:猫的秘密生活豆瓣评分

英国养猫的人真多,就一个小镇,已经有五百只猫。纪录片选了五十只猫作为研究对象,原来猫的性格每只都不一样。有的具有领地意识,出门遛弯会避开对方;有的会在一个区域内和平共处;有的会跑很远的地方狩猎……这些猫在和人类相处中,慢慢进化成人类的家宠,实在是件不可思议的事。纪录片有个点要提醒下,如果是养猫,尽量在出生四周到八周开始和他们相处,这样家养的几率会更大。

码头风味豆瓣评分

电影拿捏不错的地方在于怎么将爱情和阶级反抗做友好的衔接。牧师在里面的形象实在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站在船舱里的那段演讲,真是振奋人心。影片最后的那个场景,马龙·白兰度独自一人走进船舱,码头工人跟着他进去。这个世界再次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地方。

阳光灿烂的日子豆瓣评分

记忆里和夏天有关的事,从来和大人无关。这些事儿我出来工作才慢慢明白。

《阳光灿烂的日子》拍摄了一个特殊时期,一个特殊年代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大人们的治理下,好坏难辨,但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很难看见时代留下的印记。

青春期的孩子,进入夏天,浑身充满着雄性荷尔蒙的气息,挡不住生物开始进化的历程。时代在前进,孩子们依旧过着自己的生活,打架斗殴、仗义执言、讨论女性……看着马小军,就使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的青春。

我的青春里,有过下岗、98 洪水、非典、512 大地震……父母眼里,这些是与国家相关的大事。可他们不知道,我记忆里的大事,始终是放暑假去乡里捞鱼、照青蛙、玩水、吃雪糕……哪天回家,不遭受母亲的质问与拷打,就是快乐的一天。记录历史的大事,远不如在日光下流一身汗快乐。

只是这样的日子现在真的远去了,当我成为大人,才明白青春里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慢慢变成自己的生活。

体内的荷尔蒙始终会在爆发后趋于平稳,动物再凶猛,关进笼子也会逐渐收敛凶相。成年人的世界,除去工作,就是人为制造青春记忆,其实很多青春,是我们曾经可以随意浪费的时光。

西部世界第三季豆瓣评分

看到第三季,这个故事已经变复杂,似乎每个人开始有了自己的立场和位置,剧情怎么写已经无所谓。反正正说反说,自有一种逻辑,连一个当初希望破坏世界的暗黑者都能写成正能量满满的故事,还有什么是编剧做不到的?故事最后还是朝着光明的方向发展,人类和机器人开始有了自己的选择,不再被牵着鼻子走,中间的混乱时期开始了。

翔吃多了都觉得香 2015-03-25

看一商业书,说公司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书中写的内容我差不多忘了,大概是写一家公司一开始是在自己特有的行业发展,之后不断往上,慢慢做大,由横向往纵向发展。我看着看着,便不知不觉地想到读书上去了。想来是最近阅读量有些大,过多的横向阅读导致我消化不良,肚子很不舒服。不得不胡思乱想一下。

很早以前我就在想关于阅读和写作的事,大多数时间是在想这两者的品位。很多人在阅读上,都喜欢看快餐小说,那种看着轻松愉悦,又不伤头,不会引发思考的书,基本上一目十行,一看就过。作家也是这样,写网游写成了风格,便再也无法在写作上精进,只能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我感觉这是很一件很悲哀的事,可以说这样横向阅读的人和横向写作的人,一旦成形,基本上就只能在这跟线上徘徊。那根关于写作的金线,无法跨越。

写作有没有门槛我不知道,但写作是不是有质量,我倒觉得可以衡量。优秀的作品必定是深刻的,令人警醒,发人省醒的。像莫泊桑的小说(今天才看完,随意举例),他的每一短篇,都是深刻的描写,他是那种可以柔软到极致的笔调,那一字一句的写风景和一笔一划的写人物,可以看出其观察力是多么的细致入微,想象力是天马行空,故事的构架是多么的骨感。每个故事都会在不经意间就铺垫完成,到最后只需要笔锋一转,便留给你一个错愕的背影,当你还在回味时,他已经“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小说中所隐藏的含义,你就自己琢磨去吧,我是不会告诉你答案的。

这就是能驾驭文字的大师,他能在千万字里找到最适合的,将它们排在纸上,很是厉害。他写风景永远不会说青山绿水、山明水秀之类的词语,写人从来不会说一缕青丝,唇红齿白之类的形容词,就连写男女在树林里嘿咻,都与众不同,让人忍俊不禁。想来,这就是境界。现在很多人都达不到。

至于阅读,其实与写作一样。会读书的人,一直在一根金线上,看过文学巨著,再看网络小说,便会食不知味。我最近就被一些书弄得很头痛,看得我吃不下睡不着,很多书还屡次冲上排名榜,我拿起一看,便搞得我消化不良,不得不拿一本《三联生活周刊》吞进肚里,才让我有所缓解。到底是过了看某些书的年纪,也或许我并不是大肚能容之人,确实伤不起。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也无法用一个标准去评判书的好坏,我感觉这就像小时候,爸妈跟我说垃圾食品不好吃,我非要吃过,确定它不好吃才住口。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阶段,但若是一直吃垃圾食品,吃过后还念念不忘,那就只能是你自己的问题了。

你不快乐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 2015-03-23

喜欢一首诗,诗的名字叫《你不快乐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诗里有这么一句话:无论你怎么活/只要你不快乐/你就没有生活过。每次听到,或心里想到这句话,我都的心都变得豁然开朗。就像我小时候看《快乐大本营》一样。

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看《快乐大本营》了,反正只记得李湘在的时候,我就在看,李湘走的时候,我还是在看。看得久了,也就成了习惯。你会不自觉地去看。关心有关这节目的一切。

说实在的,自从《闪亮新主播》的选秀后,我就不喜欢这节目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又多了些奇怪的感觉。直到12年的冬天,我在网上买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快乐有你》。记录《快乐大本营》幕后故事的书。

这本书我买来后一直没看,因为忙着生活,忙着工作,忙着去看有关医学,有关写作的东西。直到今年春节后,我在一堆书中翻来覆去,找到了这本书,静静地翻开它,准备用一种快乐的心情把它翻完。

可惜的是,这是本自吹自擂的书,书是第三方写的,并不是《快乐大本营》里里外外的人亲手抄刀,我感觉很不真诚。看了三分之一后,决定放弃,这感觉就像我现在只会花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看《快乐大本营》一样。因为大多数的明星我都不认识,大多数的游戏都没有创意,大多数上节目的人都是为了做推广宣传……但那又能如何呢?这节目经过转型之后,已经变了样,变得不像我小时候那么好玩儿有趣,丰富多彩。

其实我也知道,他们的宣传对象也已不是以我们这一代,我觉得很失败,是被抛弃了。

我原本是想将这本书丢到垃圾场,或是卖给二手书的老板。思前想后,我都下不了决心。毕竟一本书的出版耗费的时间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在这个纸质书示弱的情况下,仍一本书,是真有些舍不得。那天和朋友聊天,朋友问我,为什么不分享出来,或许会有人喜欢。我眼前一亮,觉得这真是个好主意。

记不清是什么时候看过这么一段话,说如果你和一本书的缘分尽了,就把它留给有缘的那个人。有的书会陪伴你一辈子,有的书会成为你人生中的过客,更多的是你会错过阅读一本书的时间。我想对于《快乐有你》这本书,我是错过了看它的时间。

其实写这篇文章,我只是想找一个帮我减轻每年搬书回家重量的人。如果你愿意,请在后台给我留言,留下你的联系方式。我会在三天之内,将这本书寄给你。如果那样,我会像诗的结尾说的那样:幸福的人/是他从微小的事物中/汲取到快乐/每一天都不拒绝自然的馈赠。

分享,是一种快乐。你和我的快乐。

为什么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错的 2015-03-22

读中学那阵,从同学的嘴里听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时,眼前为之一亮。那一刻似乎有扇门被打开,吹动着我内心焦躁的悸动。当时就觉得这句话说得太好了,读书并不是最重要的,行万里路才是真的。打从那时起,我就不怎么看书了,更憧憬着到处去走走。

走,我是有条件的。老爸常年在外地工作,我从小到大暑假都会去他那儿玩。走的地方多了,除了年岁渐长外,倒并未觉得走路为何不如读书,心中疑惑反倒越来越多,想到的说不出,说得出的,写不出。

我从小去的地方很多,但见识不多。我以为只有自己是这样,后来网络兴起,看网上那些晒照的,写感悟,写旅游笔记的人才发现,原来都跟我一样,没啥见识。都是些走过的烟云,随时吹,随时来,也准备着随时散。路是走了,地方是去了,但脑子还是空的,能证明自己去过的,或许就只是那些引以为傲的照片。

一直在想这问题,为什么这么多人行万里路,却没发现几个文学大师,倒是那些屁大股沉,喜欢静下心来写作的人,越发在文坛上牛逼得不行。想想,历史上喜欢走的人,真的很多。写《史记》的司马迁,写《水经注》的郦道元,斗酒诗百篇的李白,“羡长江之无穷”的苏轼……实在是太多太多。想来不是现代人比古代人笨,一定是另有其原因。

解开我困惑的人是梁文道老师,他在一档节目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古代的人是不喜欢旅行的,他们走得远,大多数是被流放。这句话使我的困惑一下子通了,想想司马迁为何要走,他是为了著书立说,寻求真相。郦道元治学严谨,需实地考察。李白是不甘当那御用文人,终年游走在朝野之外。苏轼是被陷害,不得不到处迁徙,居无定所……

再看现在那些屁大股沉的文人,写《陆犯焉识》的严歌苓,她曾说,写这部小说时,去过大西北,去真正感受过,花费时间与经历做调查,才写成此书。写《老生》的贾平凹,是用做新闻的方式方法去写小说。至于莫言,他的根是高密,他的小说是高密,他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那片深沉的土地……

可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确实信不得。那这句话是怎么来的?我现在能查到的来源是明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中一说:“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还有一说是宋朝刘彝在《画旨》中写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且不管是哪个朝代,哪个人说的这句话,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没有谁记载过这么一段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都写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就像《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里,曹操杀吕伯奢时的文字描写,一个把曹操写得有些悔恨,一个把曹操写成大奸大恶之人。让人无奈。想想,历史上的文字确实增删减改不得,否则贻害无穷。

当然这世界上有那种不怎么看书就牛逼得不得了的人吗?我知道是有的,中学时学过一篇课文,叫《伤仲永》,整天不看书,到处被人拉去胡吃海喝。我到现在还记得最后那句话:泯然众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