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4 月影视书 | 不休息

四月,春夏之交,工作繁忙,天气忽冷忽热。

从这个月开始,我每读完一本书,如同走了很长的一段路,会写很长的书评。月中旬,开始花在很长时间读一本书。以前一本书,不到一周读完,现在每天穿行在上下班路上,读完一本书,一周过去。

在家读书的时间也慢下来,村上的书,计划三月份读完,真正读完,一月过去大半,至于有些和读书相关的计划,也没有办法开展。

我喜欢按照已经规划的规律做事,这个月反而出现多次打破我作息规律的情况,使我反复调整时间。这有自己无法控制时间的原因,也有额外事情突如其来,闯入生活的烦恼。

希望下个月,能按照既定的目标去生活,多读几本书,多看几部电影。

附:4 月书单和影片

叶问4

看完这个系列,从抗日到海军陆战队,一个打十个,慢慢也打不动了。最后一集的故事线不够,用了不少打斗场面,终于撑过一个半小时。后面两场打起来太仓促,没啥意思。

东西建筑十讲

看到最后一集,书店主持人介绍说,汉宝德先生平时说谁都可以讲,其实他是已经准备出书,把书写好,背得滚瓜烂熟后才敢开这一堂建筑史课。

现在回头看这一堂课,可以说是了解中西方建筑史的入门课。汉宝德先生从希腊建筑,一直讲到现代建筑。他是第一个讲明白怎么画黄金分割比例的人。他讲希腊建筑,说,那么大一块石头,人们为什么要去修,何况那些建筑也不住人。他解释说,因为当时的人民觉得神真的存在,如果不是因为相信神,不会将建筑修那么牢固。正是不住人的建筑,慢慢出现人们议会,讨论的场所,形成了现代的会议制度和公共区域。反观中国建筑,他很严谨的说,汉唐前的建筑就是给人居住,所以一代代毁灭了再修。

汉宝德先生治学严谨,演讲中的建筑,基本上是亲眼去看过才敢讲,汉唐前的建筑没有见过,拿出来的修复图,他表示存疑。

讲哥特式建筑,他是第一个告诉我,哥特式的建筑,要去看它有没有撑着房顶的龙脊,有,就是哥特式建筑。这是迄今为止,不用:长、直、高、尖这类模糊不清的字词讲哥特式。

课堂上他还半开玩笑说,去西方看建筑,如果你不去看他们的天花板,不去了解他们怎么建房子,那去看什么?为此,他个人不喜欢明清时期的皇家建筑,有一个原因是那些建筑过于方正,规矩,没有意思,还不如去看明清江南的山水园林,墙上的窗花,那些雕刻镂空,才是真正的变化无穷。

这堂课听下来,才觉得自己不了解中西方建筑,甚至该怎么看,如何看,看什么,还没入门。如同汉先生说,一座建筑,如果要细讲,一堂课是不够的。正是如此,他面对主持人的邀请,多次婉拒。

人生何其有幸,能通过互联网看见这么一堂有趣的建筑课。我准备再去看看先生出的那本书,再巩固一次课程,同时也为自己在听课过程中偶尔的走神致歉。

小喵的秘密

家有猫,前来学习一下,我家的猫对猫薄荷不感兴趣。真是奇怪。

打工女孩

先知道这本书,后知道何伟,最后知道这位作家是何伟的妻子。

何伟在《江城》里也写了村民,写他们的质朴热情,待人接物的和善。张彤禾写的打工女孩们都来自大山深处,一个个 16 岁到东莞打工,从流水线开始,有的成为文员,有的成为销售员,有的依旧挣扎在流水线上。每一位的经历都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每个女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命运。她们学英语、学销售、学演讲……不断适应社会里的规则。我第一次感受到内心挣扎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鲜活的力量在土地上升起。

她们的命运也使我坚信,一个人稍微勤快点,会在这片土地过上不错的生活。从书里来看,每个女孩从农村出来,挣了钱,就慢慢有了话语权,能做自己想做,喜欢做的事,不用被家人安排婚姻,也不用听家里人的话,被指使着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就像作者问其中一个女孩,如果可以,会选择回去吗?她会摇摇头。东莞的厂再不好,每天工作十一个小时,也有干净的水洗澡。一个人走上文明的道路,就很难再返回原始的生活。

我喜欢这本书,有一个原因是高考结束,曾经有过一段去工厂工作的经历,我只做了半个月就跑了。我家人送我去的初衷是吃苦耐劳。我看见的却是无望的生活。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位三十多岁的中年男人。我每天看着他就害怕,怕到那个年龄,还要为生活奔波劳碌。

现在想来,我逃跑,就是觉得人生要不被别人摆弄,不管是进厂的那次逃跑,还是以后所做的各种决定。至少在一定范围内,要尽量过上不用操劳的生活。

和书里的女孩们一样,我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她们让我看见了希望。

82年生的金智英

读完有点后悔,这是小说?上一次有如此感受的书是东野圭吾写的《恋爱的贡多拉》,完全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故事。

为这个问题想了很久,发现人生中有些书,尤其是市面上流行的畅销书,完全没办法读进去。有一个写作问题是,这些作者观察生活是很表面的,从文字就能看出,无法深刻去触摸一个人的生活。

《82 年的金智英》完全是如同流水账般的故事,按照年份去写一个女人,故事并没有完全铺开,读起来非常郁闷。

或许每个人阅读这本书的心境、经历不同,至少我没有办法融入到作者构建出来的世界。

那么,作者写的是真实的吗?从一些资料来看,做过一些研究,这些资料,原本不用写出来读者也会明白。作者非要把这些资料也写出来,就有些犯傻。

故事和文学的一条线,就在于作者下笔时,是否拥有将故事延展开的能力。生活是养料,不是按照实打实的手法写作,有取舍才是一本好小说。

这本书的文字过于粗糙,真是占了女权的便宜才会流行,但流行终会过去,经典才会留下。

美国人的性格

费孝通在书里不断说,自己写美国,只写出一部分美国。读完才明白,他太谦虚了。

从成书年代看,这本书写成于二战前后,当时美国航空业发达,家家户户有汽车,富人居住的地方从城市中心慢慢向乡村扩散。至于电脑、洗衣机、电话等家用电器,已经不是新鲜的产品。单是这些描写,美国的经济、科技已不是一般的强大。

书里写了美国的经济、宗教、信念、爱情……读完才明白,以前了解美国人实在是太肤浅。如果不踏上那片土地,依旧不会明白他们对家人情感的淡漠,来自于不服输的精神。这种精神推动美国人一代强过一代,他们的精神领袖注定是白手起家,取得伟业的人。从另一方面来说,通向成功的道路,美国比我们国家更自由。

美国人独立,不依赖家人的性格,不一定好,如果社会环境出现重大变故,几乎不会有人帮忙。这就凸显出我们国家亲情社会的优势,遇到困境,亲朋好友会伸出援手。

那美国人为什么又喜欢多管闲事呢?这就要说到宗教,《圣经》里,耶稣所传递的就是一种舍己爱人的精神。美国人在宗教信仰方面,受到感召。正是信仰神,愿意运用科学造福人类,美国人才愿意不在乎实用和物质,强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费孝通的笔下,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美国人到底是如何建国。从历史来看,逃到这片土地上的人,多是国家的难民,他们的命运非常悲苦,只有到了走投无路,没有办法才会离开故土,跑到美国。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争取独立自由,不断向前,甚至想办法与以前的国家划清界限。这或许有些不近情面,但每一个抛弃底层贫民的国家,有什么资格嘲讽、挖苦、讥讽这些经历过苦难,靠自身力量建立起来的强大国家呢?

人类的问题已经够多,现在看来,这个世界并不会变得美好,甚至有些极端。还好,极端环境下,总会有一些充满生机的力量从肮脏的土地上升起。

俞军产品方法论

看过一些产品经理的书,发现不同产品经理,写出来的书完全不同。有的会讲实战,类似于教人一步步怎么做产品;有的只讲方法,看起来云里雾里;有的就是产品心得,回顾做产品的历程及思考。俞军的书从整体上来说,还是心得居多。

我自己的感受是,产品经理真没办法教,就像好的广告文案,带不出来好徒弟。产品经理需要一些勤奋,一些天赋,一些热情,再加上时代机遇,才能真正成就好的产品经理。

我到现在还没有俞军这种做产品经理的大局观,除了身体力行做好自己的事,团队的管理和协作,可以说是毫无经验。单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已经很费劲儿了,更别说去做额外的事。

我之所以对产品经理充满好奇,有一部分原因是到现在也没弄明白他负责的是什么。现在来看,这个岗位或许和古代丞相差不多,既要统揽全局,又要身体力行去做事,还要学会衡量得失,实在是困难重重。

每一位好的产品经理,必定是充满热情的工作狂,生活中的观察者。多和这些人结交,好处多多。

没有女人的男人们

一本短篇集,和以往读的有所不同,这本短篇集并不是无序随意出现,反而出现一些有规律可循的故事,明显的是有两个故事是在致敬《一千零一夜》和《变形虫》。村上的短篇总是莫名的结尾,毫无头绪,总觉得意犹未尽,仿佛有很多事还没写,像是开了个头。这是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我很难下结论。还是长篇读起来有意思。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不知怎么回事,很难读进去的一本书。有一个原因可以肯定的不是,如此遣词造句的小说,确实是我所不喜欢的一类。

我看完,发现自己并没有受到太多触动,难道仅仅是因为我是男性?无法从女性的视角理解这本书?

我看许多人评价,说这本书是关于性侵的小说。我反而觉得这是一条通向迷失之路,到最后疯癫了的故事。

很明显的一点是,房思琪十三岁受到老师侵犯,从那一刻起,关于爱和性的分别,在不断接受侵犯的过程中,逐渐迷失。

书里很详细,写了老师如何一步步达成目的,已经不难发现他是一位性侵老手。房思琪受到胁迫,出于害怕不断退让。一步退,步步退,便慢慢陷入「温良恭俭让」的怪圈。

房思琪所受到的文化教育,不难看出儒家文化的身影,需要说明的是,不仅是她在退,身边所有人在遇到性侵,毫无办法的退让。要么决定视而不见,要么觉得丢人不敢报警。慢慢地,房思琪身边的人也处在一种迷失的状态下。

写到这里,我忽然发现,之所以读不进去,是因为书里从来没有人去为了不平争胜,房思琪如此,她的好友如此,她身边的人也是如此……这个社会陷入「温良恭俭让」的怪圈,急需一场浩大,血腥的斗争给这条迷失之路开辟一条新航道。

谁能来做这事?不觉想起电影《熔炉》中的一句话: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能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从异教徒到基督徒

第一次觉得林语堂的书读起来有压力,前半部分所谈论的问题好复杂,宗教、科学、历史、文化上的对比,完全没办法一次性吸收。后半部分多是他人生的经历,读起来如沐春风。林语堂真是一位大家,写出来的文字自有一派随性的风格,可以说是东西贯通的学者,清朝到国民时期虽然混乱不堪,但能出来一批批灿若日月的人物,真令人敬仰。要学成林语堂这样,我恐怕是回炉重造也不行。

没有味道的两本书 2015-01-17

我这人看书是比较求全的,用我朋友的话说就是大包大揽,一个作者出的书,我不管好坏,都要挨个地把他看完。这在买书的过程中,我也会有这种习惯。现在想来,这种习惯很不好,尤其是在我选错了书看。

我这几天在读蜘蛛的《十宗罪》和古龙的《火拼萧十一郎》。蜘蛛的书是在上班路上作为消遣看的,古龙的书是回到家慢慢品的。蜘蛛的书是朋友强烈推荐我看的,说是在天涯上面口碑很好的。我是很少混天涯的,一般混乱的地方我都不是很喜欢,乱就给我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天涯我去过几次,最近的一次估计是一两年前的事情了。因为这个原因,我也没有去天涯上翻原帖看,直接在阅读软件上面下载下来看的。

现在这本书我没还没看完,不过已看了好几个故事。准备看第六卷,我看前几卷的时候,总感觉不对头,这种感觉是在书里写破案的过程中,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很跳跃,总是在精彩的推理、破案环节跳过。像是前面交代一下案件发生的事件,中间模糊地说一下是怎么破案的,最后来个犯罪人物分析。故事就这么完了,我看前五卷都是这样。每个故事是有头有尾的,可就是觉得差东西。

后来我去找推荐我的朋友,说蜘蛛的书不好看,一般般。他问我在哪儿看的,我说就一个阅读软件上面看的。结果他笑了,说我看的是阉割版。我哭了,想来是白看一场,可我能又去天涯重头看一遍?想来是不会的了,就这样在阉割的版本中哭着畅游吧!

不过我是决定买的这套书不会保留(先买书,后在APP上下载看),想办法送人或许是个不错的主意,毕竟还没有拆封。

古龙先生找人代笔的事情我是清楚的,只可惜的是我买书并不知道谁代笔,谁没有代笔。他的书质量也是参差不齐,让我大为恼火。看《火拼萧十一郎》时,我能感觉到这是古龙的笔法,但整个文风,却怎么也不对。因为人物的对话完全没有哲理和趣味,文字有古龙的样子,但却像水一样,读起来没有味道。古龙先生写的应该像酒一样,越喝越有味道,越读越有酒香浓郁之感。《火拼萧十一郎》我完全没有读出来这里面的韵味,说话就是说话,直来直去,没有味道。古龙先生写的书,是会让人发笑的、会让人思考的、会让人眼前一亮的。

后来我从朋友那里得知,《火拼萧十一郎》是有人代笔的,这令我很失望。想来迄今为止我最喜欢的还是《欢乐英雄》,当然《陆小凤》、《楚留香》和《边城浪子》也是我比较喜欢的。我不知道接下来还会看见古龙何种文笔的小说,也不知道哪些有代笔。想来一本一本读完他的书,是我对先生最大的敬意。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古龙先生还在世,我还是想说他几句:因为喜欢喝酒或其他原因找人代笔,还是不对的,书就是要自己写,这样才有趣。

性、爱和迷失

不知怎么回事,很难读进去的一本书。有一个原因可以肯定的不是,如此遣词造句的小说,确实是我所不喜欢的一类。
 
我看完,发现自己并没有受到太多触动,难道仅仅是因为我是男性?无法从女性的视角理解这本书?
 
我看许多人评价,说这本书是关于性侵的小说。我反而觉得这是一条通向迷失之路,到最后疯癫了的故事。
 
很明显的一点是,房思琪十三岁受到老师侵犯,从那一刻起,关于爱和性的分别,在不断接受侵犯的过程中,逐渐迷失。
 
书里很详细,写了老师如何一步步达成目的,已经不难发现他是一位性侵老手。房思琪受到胁迫,出于害怕不断退让。一步退,步步退,便慢慢陷入「温良恭俭让」的怪圈。
 
房思琪所受到的文化教育,不难看出儒家文化的身影,需要说明的是,不仅是她在退,身边所有人在遇到性侵,毫无办法的退让。要么决定视而不见,要么觉得丢人不敢报警。慢慢地,房思琪身边的人也处在一种迷失的状态下。
 
写到这里,我忽然发现,之所以读不进去还,是因为书里从来没有人去为了不平争胜,房思琪如此,她的好友如此,她身边的人也是如此……这个社会陷入「温良恭俭让」的怪圈,急需一场浩大,血腥的斗争给这条迷失之路开辟一条新航道。
 
谁能来做这事?不觉想起电影《熔炉》中的一句话: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能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做一个纯粹的人 2015-01-10

晚上两点到早上十一点,下午六点到晚上八点,我花了近11个小时在睡眠上。这是我自工作以来第二次睡这么久。想来今天有一半的时间都花在睡眠上,倒也是醉了。

我生活中是一个很纯粹的人,话不多。现在基本上就不怎么说话,因为害怕说话,说话不像写东西那么简单,因为说话会得罪人,写东西你可以控制自己得罪人还是不得罪人,可说话不可控,尤其是说着说着头脑发热,什么话都会说出口。我不想得罪人,所以很少说话。

我现在最多的时间就是用来听别人说话,听得多了,发现很多人说的都是废话。人活着其实在说话上就浪费很多时间,比如闲来无事的聊八卦,吃喝拉撒之类的。好像不聊就不痛快,因为必须聊啊,不然人怎么交流。总不能像电影或者小说那样设计好台词,句句经典,一句废话都不浪费。想来艺术的语言就是在生活中把人们的废话剔除,只是很多都无法剔除,毕竟剔除得太干净,就没法接地气。

接地气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写实。现在很多人不喜欢看写实的作品,都喜欢看虚构的作品,想来很容易被骗就是这样子的吧!因为骗子在骗人的时候,必须找一个非常真实的现实信息,在上面做文章,把它变成一个接近真实,但又虚构的信息出来。写小说也是这样,架构一个历史,把人物穿插进去,看得人心惊肉跳,胆战心惊。其实都是假的,分都分不清楚。

当然这样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就是用逻辑去严密地推断,有的一推,就无法成立。比如学医的,去推断虚构的疗伤方法:学历史的,去推断宋朝的刑罚:学心理学的,去推断人物的性格走向……人都是不想被骗,都觉得用逻辑去解释一切是最聪明的方法,可为什么要去看小说或电影呢?这根本就是浪费时间嘛,还不如看一些学术类的文件之类的。

想来凡是不能证明的,不能照常理去推断的事情,就是不存在或是假的。凡是都必须有一个逻辑存在,像日出日落,潮涨潮退一样才行。

其实很多事哪儿这么简单,哪儿这么有逻辑可言。看小说或看电影之人,如果是为了逻辑,那倒是让人无法理解。有的事情其实就是那样自然而然,顺着剧情的发展,到了那个点,自然而然地就成了那样。像自然生长的花和树木,想往哪儿长就往哪儿长,想开多美,就开多美,心情好了,结个果子,心情不好,就这样随着秋风凋落。就这样自然而然,多好!

我们很多时候都在追求纯粹,可越来越把生活过得复杂。进来在看古龙的小说,我想古龙是活得潇洒的,你若要问为什么,我只能告诉你他笔下的人物就是这样的。你说他是小偷,他就承认自己是小偷:你问他信不信我,他会说我相信你。爱就是爱,不爱就不爱。他笔下的人物,不管是好人或是坏人,好像都不怎么骗人呢!

车 马 邮件都快 2015-01-08

我今年的第一本书花了一周的时间才看完,书名叫《温莎墓园日记》,是木心写的。

这本书看得我很吃力,并不是里面的文字和内容艰深难懂,而是很慢。这种慢近乎沉寂,是木心独有的叙述方式,我看前两本都是这样。他的书要用很平和的心情去看,如果稍有分心,就会前功尽弃。

想来有的书就是这样,必须慢慢地读,慢慢地看,看完后你不会有太大的感触,你也不会记得太多,但它会让你的心变得安静许多,特别是你浮躁的时候,去看一本安静的书,最能让你变得沉静。木心就是有这样的办法,像他写的诗。

我是很喜欢他的作品,但不喜欢他的写作风格,因为仿古的情节太严重。看着看着就容易落下什么,又得回头再看一遍,把它续上。我不知道别人看他的作品是怎样的,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

他的书一次不能看太多,看一本,看完之后放下,寻找其他的书,等到你的心情变得烦躁不堪,再拾起一本,读下去。我近来就是心情有些烦躁,把他的书翻来看。想来这是第三本,床头还有好几本他的书,心中不免有些高兴。毕竟和一个作者能长久地交谈,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看得太快,倒没了那种悠长的回味。我就喜欢把一个作者一生的作品都看一遍,尽管他们的作品不一定都值得去看。

木心最出名的书应该是《文学回忆录》,我是从那本书启蒙,找到文学的方向。书里介绍了许许多多作者的书籍,我到现在也没看几本,实在是汗颜,倒是杂七杂八的书看了一大堆,很是忏愧。想来他们那年代是好的,时间慢,一天能看好多书,不然他怎么能看那么多我没看过,没听过的人的书。我是过了最好的读书的年纪,现在读书,最多是了解一些文化常识,在和人聊天的时候,不至于被人嘲笑。就像当初陈丹青他们去美国时,木心大惊失色地说:“怎么你们这么多书没看过。”我现在是连陈丹青他们都比不上,毕竟每天的时间都过得好快。车、马、邮件都快。

想来慢是好的,慢的时候可以做许多无意义的事,不会被人问做事情的意义是什么?写东西的逻辑在哪里?就算是在青草地上晒太阳,在雨夜里淋雨,也不会有人对你说:无聊。

你就这么潇潇洒洒地过下去,好慢好慢。

多和产品经理结交

看过一些产品经理的书,发现不同产品经理,写出来的书完全不同。有的会讲实战,类似于教人一步步怎么做产品;有的只讲方法,看起来云里雾里;有的就是产品心得,回顾做产品的历程及思考。俞军的书从整体上来说,还是心得居多。

我自己的感受是,产品经理真没办法教,就像好的广告文案,带不出来好徒弟。产品经理需要一些勤奋,一些天赋,一些热情,再加上时代机遇,才能真正成就好的产品经理。

我到现在还没有俞军这种做产品经理的大局观,除了身体力行做好自己的事,团队的管理和协作,可以说是毫无经验。单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已经很费劲儿了,更别说去做额外的事。

我之所以对产品经理充满好奇,有一部分原因是到现在也没弄明白他负责的是什么。现在来看,这个岗位或许和古代丞相差不多,既要统揽全局,又要身体力行去做事,还要学会衡量得失,实在是困难重重。

每一位好的产品经理,必定是充满热情的工作狂,生活中的观察者。多和这些人结交,好处多多。

年终总结:我的冲动、性格、阅读和遗憾 2014-12-30

我原本是没有打算写年终总结的,毕竟每年发生的事情都相差不大。可后来在工作上,领导要求写年终工作总结汇报。我马不停蹄地翻看以前的工作记录,收集整理了一份,等到全部都弄好后发现,原来今年没白过。想想,除了工作,似乎今年于我而言,还是有一些变化的。

我的“冲动”

这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开始做自己的微信,这原本是去年想做的事情,一直拖到今年才开始实施。这其中我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能不能保持每天更新。因为一开始我很惶恐,对自己没信心,一想到每天的原创要费多少脑细胞,实在是不敢想象,毕竟不是每天都有事儿可以写的。

可真到我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忽然发现原来每天真的有东西可以写。当然这其中也有偶尔写不出来的时候,这时我会试着把原来写的稿子拿出来再看一遍,修改修改,保持着自己的勤奋。有时候想想,很多事就是不能多想,决定了就去做,想地越多,人就越犹豫,等到后来,自己都会变得没信心。

如果说“冲动是魔鬼”,那我的“冲动”,似乎对我起了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的性格

其次便是自己的性格会变得更加圆柔一些,不会像以前做事那么冲动,我觉得这是看书带给我的影响,想来是种潜移默化的感觉。当然这种圆柔我做得还不够好,比如在血液兴奋的时候我就发现自己的脑子会膨胀,心态会发生不好的转变,很多话在这时候就容易脱口而出。

我不知道这样好不好,至少在我现在看来,内心有一些习气,还是很难改掉的。希望明年会有所成效。

至于我为什么要改性格,因为我发现很多时候人并不是事情做不好,而是性格有问题,特别是工作上。一个团队之间的配合特别的重要,内部和外部的配合,每个环节都十分密切。我今年夏天便深刻地体会到这个问题,这对我后来的工作,有深远的影响。

这之后便是交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工作与生活,都可以交朋友,这是我自己的真心体验,以诚相待最重要。不过还是要把一些问题分开,比如我做微信,就没有叫身边的朋友帮忙粉或者转发一下,我知道这会帮我很大的忙,可我不喜欢这种强制性的捆绑。我喜欢自发的关注,主动的,至于求粉之类的,那就更没意思,我要玩,就玩儿自发关注。

我的阅读

这之后是阅读问题,有些朋友叫我发一份阅读清单,推荐一些书籍。想来想去,我都不知道推荐什么好?我不知道他们是要哪方面的,我用我自己的阅读做一些分享吧。不过我需要说明的是,文末的书单是我2014年下半年所阅读的书籍,我做了一份统计,大家可以挑选其中的感兴趣书籍读读。

至于有的朋友叫我推荐的儿童书籍,我一开始推荐的是《小王子》,这本书确实不错,我不知道孩子们是怎么看这本书的内容的(其实真想知道不同年龄看这本书的心态),可我现在看的时候,虽觉得有趣,但却没了孩童时看书的心境。当然除了这本,《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和《哈利波特》也是非常不错的。前一本写的是一只兔子是如何寻找到爱的。《哈利波特》则要复杂地多,不过我建议书和电影对照着看,我就是这样看的,感觉非常不错。

想想今年觉得有趣的童话故事,并不是看,而是听到的,是汪涵阅读的《豌豆公主》。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看的《海的女儿》,我现在还记得那用塑料袋材质制作的书(现在想来是怕我太小,把书撕坏),书的封面是大片大片的深蓝色海洋。那白色的泡沫、人鱼的最后一跃以及升起来的璀璨的太阳,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我现在都还记得。可惜的是那本书现在已找不到了。

如果喜欢写东西的朋友,可以试着阅读《文心》、《成为作家》、《跟大师学语文系列》这些书籍,我相信会对写作有很大帮助。当然也可以看看广告方面关于文案类的书籍,在我现在看来,《文案训练手册》这本书非常不错,看完之后可以试着看看《文案发烧》。

如果对新闻写作感兴趣的朋友,我推荐《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我准备今年回家过年,再把这本书看一遍。当然可以顺便买一份每周的《南方日报》,看看他们是如何写新闻稿的,只有不断研究与学习,才能进步。

最后若想看小说,我推荐严歌苓的《陆犯焉识》和莫言的《檀香刑》。《陆犯焉识》和电影完全是两个版本,电影浓缩了一小部分的故事。书,写地辽阔苍凉,深入骨髓。至于《檀香刑》,用莫言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对西方文学的借鉴压倒了民间文学的继承的今天,这本书大概是一本不合时尚的书。

其实我最不理解的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叫人推荐书单?而不去自我发现书籍?我看《参与感》的时候,里面提到两本关于设计的书,我现在在看其中一本——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书中有部分讲设计中的“白”,在我看来或许就是“无为”。这与峨眉山上的一座离垢园(离垢园四周的屋顶上,没有枯枝败叶,整个寺院一年四季无尘无垢)有相得益彰之感,它们就很自然得摆在那里,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很神奇的建筑。

看书或许并不需要推荐,如果你对知识如饥似渴,或有许多事情感兴趣,你完全可以找到许多书作为你的切入点。这就好像我看电视剧版的《三国演义》,我把新版的和旧版的都看了,我会去想,不知道小说里写的《三国》是怎样的,小说看完后,我又会去想,《三国志》里是怎么记载的,这之后我又想去看《后汉书》……知识是无穷尽的,你越是往里钻,越会觉得很多事情看似不可思议,其实是可以找到规律的。还有就是很多东西其实前人早就说过了,比如“原子”,古希腊时期就提出来了,他们无法论证,但就可以说不存在吗?牛顿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当你真正学会读书,你自己会变得谦卑,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想想自己这一辈子真不算什么。读书或许不会给你带来什么,但你多读一本书,或许看问题、看这个世界的角度就真会和别人不一样。

我的遗憾

我对于自己过多的遗憾,就是书读得太少太少,我身边好些朋友,要么是不读书的,要么就学富五车的那种。对于不读书的朋友,我时常劝他们读几本书,对于读书比我多的朋友,我在他们面前是谦逊而又自卑的。

想来人生短促,时日无穷尽,我虽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可已有不太多人让我无法企及。

2014年未读完书籍《尤利西斯》、《三国志》、《心理学导论》、《唐诗三百首》、《顾城诗全集》、《夜航船》……

这之后便是一些琐事,比如今年原本买单反,换电脑,没实现。存一些钱,却都莫名其妙的不见了……

想想2015,除了生活和精神上能让自己变得富裕一些,其他的,倒还真没啥奢求。当然如果能有一次远行,倒也不错。我只希望时间过得慢一些,最近忽然就能背诵木心的《从前慢》,很神奇,我只听三个人读过这首诗,但每一个人读的感觉都不一样。想来,我内心的感受,也和他们不一样。可我不会读,我只希望时间真的能慢一些。

附:

2014年下半年阅读书籍

1、论语

2、说苑

3、“偷”师学艺

4、我为什么要写作

5、所有人问所有人

6、如何阅读一本书

7、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散文卷)

8、臭爸爸

9、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10、起风了

11、细节营销

12、一本书学会新闻采访

13、一个:很高兴见到你

14、文心

15、语文随笔

16、文章作法

17、文话七十二讲

18、文章讲话

19、怎样写作

20、哥伦比亚的倒影

21、琼美卡随想录

22、你是我不及的梦

23、一本书学会新闻写作

24、参与感

25、射雕英雄传

26、成为作家

27、关于写作

28、论语别裁

29、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30、哈利波特与密室

31、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

32、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33、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34、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35、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36、纸牌的秘密

37、半暖时光

38、悟空传

39、以诗之名

40、七里香

41、陆犯焉识

42、无怨的青春

43、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44、文案发烧

45、新经济 新规则

46、时光九篇

47、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48、小时代:折纸时代

49、边缘光影

50、奥美的观点

51、小时代:虚铜时代

52、小时代:刺金时代

53、迷途诗册

54、奥美的观点2

55、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56、微信思维

57、文章修养

58、我折叠着我的爱

59、檀香刑

这才是讲建筑史该有的样子

看到最后一集,书店主持人介绍说,汉宝德先生平时说谁都可以讲,其实他是已经准备出书,把书写好,背得滚瓜烂熟后才敢开这一堂建筑史课。

现在回头看这一堂课,可以说是了解中西方建筑史的入门课。汉宝德先生从希腊建筑,一直讲到现代建筑。他是第一个讲明白怎么画黄金分割比例的人。他讲希腊建筑,说,那么大一块石头,人们为什么要去修,何况那些建筑也不住人。他解释说,因为当时的人民觉得神真的存在,如果不是因为相信神,不会将建筑修那么牢固。正是不住人的建筑,慢慢出现人们议会,讨论的场所,形成了现代的会议制度和公共区域。

反观中国建筑,他很严谨的说,汉唐前的建筑就是给人居住,所以一代代毁灭了再修。汉宝德先生治学严谨,演讲中的建筑,基本上是亲眼去看过才敢讲,汉唐前的建筑没有见过,拿出来的修复图,他表示存疑。

讲哥特式建筑,他是第一个告诉我,哥特式的建筑,要去看它有没有撑着房顶的龙脊,有,就是哥特式建筑。这是迄今为止,不是用:长、直、高、尖这类模糊不清的字词讲哥特式。

课堂上他还半开玩笑说,去西方看建筑,如果你不去看他们的天花板,不去了解他们怎么建房子,那去看什么?为此,他个人不喜欢明清时期的皇家建筑,有一个原因是那些建筑过于方正,规矩,没有意思,还不如去看明清江南的山水园林,墙上的窗花,那些雕刻镂空,才是真正的变化无穷。

这堂课听下来,才觉得自己不了解中西方建筑,甚至该怎么看,如何看,看什么,还没入门。如同汉先生说,一座建筑,如果要细讲,一堂课是不够的。正是如此,他面对主持人的要请,多次婉拒。人生何其有幸,能通过互联网看见这么一堂有趣的建筑课。我准备再去看看先生出的那本书

,再巩固一次课程,同时也为自己在听课过程中偶尔的走神致歉。

新的生机在这片土地上升起

费孝通在书里不断说,自己写美国,只写出一部分美国。读完才明白,他太谦虚了。

从成书年代看,这本书写成于二战前后,当时美国航空业发达,家家户户有汽车,富人居住的地方从城市中心慢慢向乡村扩散。至于电脑、洗衣机、电话等家用电器,已经不是新鲜的产品。单是这些描写,美国的经济、科技已不是一般的强大。

书里写了美国的经济、宗教、信念、爱情……读完才明白,以前了解美国人实在是太肤浅。如果不踏上那片土地,依旧不会明白他们对家人情感的淡漠,来自于不服输的精神。这种精神推动美国人一代强过一代,他们的精神领袖注定是白手起家,取得伟业的人。从另一方面来说,通向成功的道路,美国比我们国家更自由。

美国人独立,不依赖家人的性格,不一定好,如果社会环境出现重大变故,几乎不会有人帮忙。这就凸显出我们国家亲情社会的优势,遇到困境,亲朋好友会伸出援手。

那美国人为什么又喜欢多管闲事呢?这就要说到宗教,《圣经》里,耶稣所传递的就是一种舍己爱人的精神。美国人在宗教信仰方面,受到感召。正是信仰神,愿意运用科学造福人类,美国人才愿意不在乎实用和物质,强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费孝通的笔下,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美国人到底是如何建国。从历史来看,逃到这片土地上的人,多是国家的难民,他们的命运非常悲苦,只有到了走投无路,没有办法才会离开故土,跑到美国。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争取独立自由,不断向前,甚至想办法与以前的国家划清界限。这或许有些不近情面,但每一个抛弃底层贫民的国家,有什么资格嘲讽、挖苦、讥讽这些经历过苦难,靠自身力量建立起来的强大国家呢?

人类的问题已经够多,现在看来,这个世界并不会变得美好,甚至有些极端。还好,极端环境下,总会造有一些充满生机的力量从肮脏的土地上升起。

写作千古事 2014-12-18

文字的出现,就不是从优美华丽开始。古人发明文字,其实是为了记事,事实上一开始他们用的是结绳记事的方法,只是这种方法到最后有了局限性,不得不发明文字,来记录更多的事情。至于说文字的优美,其实是从周朝开始的,那以前,文字就是作为记录的载体而存在的。

这原本就是最基本的写作方法,现在想想,很多人其实都本末倒置了。或许是从小深受那些优美华丽文章的干扰,以至于不少人会觉得写作是一件特别艰难的事情,从而无法下笔。我曾经也有过这种想法,可后来却想通了。到现在,已经能放胆写出来,这倒不是我写得比别人好,事实上我离好还有很大一段路要走。只是我不写,那我这辈子也就没法超越,所以我开始不断地训练自己。

我不得不感谢几本书,它让我开始有了坚持写字儿的动力。

《成为作家》

昨晚我睡觉时,躺在床上刷微信,还看见有人推荐这本书。严格的来说这其实是一系列的书,是外国作家教授写作方法的书籍。我以前看过一本,这一本是第二本。书里讲述了诸多写作的方法,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提醒我要行动,提醒我要坚持,提醒我要在固定的时间养成写字儿的习惯。

书里面教的方法很奇特,首先抛出一个观点,写作是否能教?事实上这是很多教写作课最大的问题,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外国人做事情,很讲求逻辑性和观念性,喜欢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去做事。

这之后便告诉人们要养成写作的习惯,最主要是坚持,比如在早上一大早爬起来什么都不做,花至少15分钟的时间写东西,不管什么鸡零狗碎的,写了再说,写完也不要去看。坚持一个月,养成一种习惯。当初我看到这种方法,觉得真是愚蠢,可谁知愚蠢的我倒真去试验了这种方法。现在看来,还真有些效果。

再往下翻看,书里讲了晚上找个时间写作,无论写什么都好,等写作变得自然,脑子里的东西,便会定点在这个时候倾泻出来。比如我现在基本上都是在晚上十点左右码字儿,一开始很艰难,可养成习惯后,便自然而然就会出现一些东西,很随意。

书的最后告诫人们,不管做什么事情,就算是写作,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坚持。伟大的小说家除了天分外,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毕竟一部长篇巨作,如果不坚持地写下去,那便一事无成。

《跟大师学语文》

这是我国教育家夏丏尊、叶圣陶两位老先生所编写的书(这系列书好像还在增加),书中针对民国时期的教育,专为中学生编写的一套书,原是附在每期杂志上的,后经人整理,成丛书。我在今年回家时,送了一本《文章作法》给我的妹妹。后又将《文心》送给我另一位妹妹,两个年纪都相差不大,只是一个成绩好,做得住,想来读《文章作法》比较适合;一个贪玩点儿,我想读《文心》或许更好。

这一系列的书看下来,我只能说自己似乎被这一个时代毁了。我们国家的教育与民国时比起来,确实差得太远,且不论文章作法,倒是最基本的遣词造句都有所不及。以至很多时候,都有种灰心丧气之意。

后来想想,其实越是这样,就越应该努力,毕竟现在写不好,以后若功力到了,再回头重新润色一遍,倒也不失为一桩没事。

说实话,这系列书籍我确实读晚了,若能在中学时阅读,或许会更加地获益匪浅。书中写了关于学生写作方面的事情,写了老师教书育人的事情。只是我更多的,发现大师写文章时,总是那么地和蔼可亲,文章如此,想来大师为人,也是如此。

这之后,我又看了一些关于写作的书籍,如《关于写作: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一个广告人的自白》、《文案创作完全手册》……零零碎碎的训练方法,到是让我吸取不少大师在创作生涯中的各种养分,只是这一段路,却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

或许没人能明白写作的尽头在哪儿?或许也没人能再记忆起生命中第一篇作文是什么?但至少现在拿起笔,用随性的文字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追求华丽与优美,不追求金钱与名誉,只当一个写字儿的,其实也蛮好。毕竟古人发明文字,就是很单纯简单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