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 步

参与者:所有团体、个人(10-30分钟)。所有团体、个人(10-30分钟)

1. 去散步。绕着街区,绕着公园,或者如果你在学校,绕着操场或运动场。意识到你看到和听到的是什么。觉察你的身体在空间中的移动,你呼吸的方式,你脚下的地面,以及你周围的空气。你看到、听到和感觉到了什么?听到你脑海中的文字。让短语自己形成。让行走的节奏感染你脑海中词语的节奏。 如果你开始说出这些话,就让它发生吧。

2. 散步归来。

3. 写。

● 你看到的十件事。

● 你听到的五种声音。

● 你经历的三种感受。

● 有一个问题,是由你的所见、所闻、所感而引发的。


正  文

在家抄完经,我看了看时间,十二点,再看看窗外,阳光灿烂,出门吃饭。

出门前我按照老规矩,将闷墩儿关在厨房,自从离开了五天,它已经不认识我,一直对我发出「哧哧」声。

「叮」,电梯直接下降到一楼,转过楼角,听到吵杂的人声,快走几步,在明亮的阳光下有三五个老人,穿着厚厚的冬衣,抽着烟唠嗑。我不喜欢烟味,快速走过,直奔餐馆。

今天是初三,许多店铺没有开门,我要吃一顿热腾腾的饭只有两个选择:罗森或兰州拉面。我穿过公路,故意沿阳光照射的一面人行道行走。

街上几乎无人,车时不时从我身边跑过。我回家一直练车,现在看见这么空旷的路,不禁有种想要开车驾驶的冲动,毕竟我现在已经能在路上挂五档,开五十码。只可惜没有驾照,我只能在脑子里想想踩离合器、挂档和轰油门的感觉。

走了约十多分钟,我来到兰州拉面馆,点了份土豆烧牛肉盖饭坐下,开始刷手机。很多人判断一家兰州拉面馆是不是新疆人开的,多说从味道判断,其实人们忘了,新疆少数民族不过春节,一家兰州拉面馆是否在除夕到初七营业,才是正确的判断方法。

吃完午饭,我到街对面的罗森买了瓶饮料,付款时发现微信删过一次,没有开付款码,面露尴尬地点了「立即开启」。穿过红绿灯,我准备从重庆大学绕行回家。

保安在温暖的天气下昏昏欲睡,我测了个体温,顺利进入校园。

绿荫遮蔽的路面尽头,毛泽东雕像在阳光下挥手,绿色的植被盎然,点缀着组成「2021」字样的黄色灯球。我沿路缓步向前,走到雕像前,却被告示栏所吸引。

告示栏上面贴了一张讣告,重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一位退休教师逝去,他是四川广安人,第二段有许多介绍,多是他的科研成果、奖项、所获荣誉等。我在这里看了许多讣告,第一次看见贴了将近半面告示栏,似乎还用了塑封的白纸,想必他有过很辉煌的一生。只是人已逝去,再多的荣誉与功勋,也没太多的用处。

穿过绿色的铁网,下梯阶,我走到操场,此时阳光有些猛烈,照在身上不免有些「刺」。饶是如此,还有人在跑步。我看他穿著厚实,步伐臃肿,估摸着一时兴起才会跑步。

我走到操场的正中心,身上已有些发烫,不觉后悔穿多了,只能往回走。

正上台阶时,听到一男人正大声呵斥,我往左一看,原来是刚跑步那男人,他对着一位小男孩,说些「跑步就跑步,不要耍小聪明」、「别以为你的那点儿歪脑筋我不晓得」之类的话。孩子低着脑袋,像是太阳暴晒下的一片绿叶。

我低下头,眼睛瞥过操场一角,风吹落的树叶在地上喘气。我不觉加快脚步,向光亮处走去。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2 月 14 日。

171 天的创作练习

171 天前,我从王老师的编剧故事营里得到一本剧本创作的书,我尝试用书里的方法练习写作。171 天后,我完成了所有的练习。

书里的练习我分两个段完成,第一段是上半年的百天日更,第二段是下半年。书里共有 139 个练习,有的练习分几个部分,我分开进行,为此花了比较长的时间。

很难描述我从这本书里获得什么,因为许多创作是潜移默化的一件事。唯一令我惊奇的是,按照书中的方法创作,确实能写出令人惊叹的内容,这也是我第一次发现创作可学。

这本书的练习还有一个奇特的地方,创作时内心不会有压力,更有意思的是,训练方法根据不同人的经历,会写出不同的内容,看似有教条的训练,却针对每个人做出了安排。

起初,我在创作过程中极为顺畅,有一个原因是练习先从自身开始,从身边发生过的事进行,去观察、体验、感受,最后通过文字进行表达。

到了中期,会进行虚实结合的练习,这时会有些阻力,我发现在写自己知道且明白的事会特别容易,做虚拟的想象练习有些吃力。

慢慢地,会进入完全的虚拟练习,我有很多次写崩溃,甚至到了不知道写什么的地步,人生第一次发现,原来用脑子凭空塑造人物是件这么困难的事。

最后会进入整个剧本的创作,这里的练习并不是要让一个人去写出一个剧本,而是一点点分析,从主角、配角、改编等拆解一个故事,它到底哪里吸引人,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有哪些又需要改进,反而像是在拉片子,扒结构。

等做完这些练习,大致也明白一个剧本的创作流程,也知道如何去创作,让人物、事件变得富有逻辑。

简单来说,要进行创作,首先要学会从现实入手,一个人的生活是无序的,无法像电影中安排好故事情节。无序之中,正是我们能梳理出故事情节的地方,身边的一景一物也是如此。看见一部手机,它或许是荒岛求生唯一的求救信号;也可能是遇到危险时敲人头的砖块;还有可能拆分零件,用屏幕镜片切断绳索逃生……如果你看过《手机》,应该知道它会给人带来怎样的麻烦。

做完这些练习,我最大的感受是,创作看似随机,却有方法可循,就像一部电影,导演早已计算好一切,只等观众掉进他设计好的「陷阱」之中。

匆匆那年的那些梦 2014-12-20

注:我因工作的原因接触了一些艺考生,中间跟着记者跑了一段新闻,期间想过很多方式表达,总觉得用新闻稿的方式写出来,或许更真实一些,仅此而已。

随着信息的快速发展,艺考这场曾不为人知的升学考试,近些年通过网络悄然走到台前。原本冷清的艺术教育升学考试,变得一年比一年火爆。不少家长和孩子,也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考试中变得异常忙碌。日前,笔者跟随数位参加艺考的高三学子们,记录下他们这一路来的奋斗历程。

故事一:“川普”褪变记

“你没听出来我普通话里有重庆口音吧?”说这话时,面对笔者的惊愕,杨子(化名)腼腆地笑了笑。这个内向、害羞的大男孩穿着高领毛衣,外面套一件灰色大外套,说话时喜欢把嘴巴藏在高领毛衣里,露出一丝怯懦。

事实上在现场考试时,杨子表现地大方得体,老师都对他赞不绝口。在后来的聊天中得知,杨子的普通话是在今年年初时开始训练,到现在,已经拥有专业的播音主持范儿。

“说不上是为什么喜欢播音主持,但我就觉得自己的声音特别好听。”这是杨子在高中被老师点名朗读课文时,自己发现的。从此以后,他就喜欢上播音,每学完一篇课文,都会在家偷偷朗诵。

出于对播音的热爱,杨子走上了艺考这条路。说起自己的学习过程,杨子特别有感触,“前半年我的发音是个大问题,一开始在这里,老师规定必须说普通话,我可以说得很好。可回去一上课,和班上的同学交流,等到再回来,又变成了川普。”

面对这种困扰,杨子在今年九月痛下决心,每天晚上苦练普通话,到十月,终于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今年十一月份,杨子顺利通过学校结业考试。

“我并不担心联考,现在更多的心思都放在明年的校考,那才是我的目标”杨子说这句话时,眼里露出一股狠劲儿。

故事二:北电复读生成长记

余震(化名)今年是第二次参加艺考,往年的考试情形,到现在他还记得清清楚楚。“我当时通过好几个学校的校考,连北电(北京电影学院)的通知都拿到手了。”说到这里,余震露出兴奋的表情,这个身高1米75的帅小子,说话时喜欢挠头,露出憨憨的表情。

余震之所以没有去北电读书,是因为他的文化分没过线。说起自己为何喜欢考表演,还要从高一说起。

读高一时,余震接触到了微电影,这种只需要手机便能制作影片的视频,带给余震强烈的震撼。出于对电影的狂热喜爱,从此他喜欢上了表演,并开始自己筹备,制作微电影。

高一下学期,余震成功制作了一只微电影。不过从这部微电影中,余震发现自己在肢体表演上,都显得不够专业。“从高二开始,我就下决心要学好表演。”余震说道。

一开始,余震在家自己对着镜子练习,可总找不到方法,每次看镜子,都觉得特别别扭。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自己的表演还是没有丝毫进步。后来老师知道了这事儿,介绍余震来到培训学校学习。

在经过一年多的专业训练后,余震顺利通过联考,冲进校考,并成功获得北电的录取通知书。

“如果不是我自己的文化分太低,我今年就是北电大一的学生了。”余震说道,“还好,今年我从理科班转到文科班,文化考试经过这学期的复习也有所提升,相信通过明年冲刺,一定能考进北电!”

故事三:一块疤痕改变的人生

雨婷(化名)最初的梦想是当一名空姐,于是在上初中时,便开始努力学英语。谁曾想到了高中准备参加艺考时,因手臂上有一块疤而不得不转学播音。

一开始雨婷其实并不愿意,可老师对她说,播音主持里有双语主持人,你的英语非常不错,只要再多加训练,学一些声台形表方面的基础知识,虽然当不成空姐,做一名优秀的双语播音主持还是不错的。

就这样,雨婷走上播音主持之路。笔者在采访时发现,雨婷的声音和别的同学不一样,时而雄浑,时而柔美,她告诉笔者,自己小学时是班长,因为要协助老师管理班级,不得不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同学大吼大叫,长此下来,便形成了这种嗓音。

由于独特的嗓音,加上“女汉子”般的性格,雨婷身旁的杨玉(化名)叫她“大妈”。“因为她就像个大妈一样,对我们唠唠叨叨,非常热心地帮助我们。”杨玉说道。

当问及雨婷今年的愿望时,她告诉笔者,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大学是中传(中央传媒大学)。

“其实我并不是特别喜欢那种正襟危坐的播音主持风格,我喜欢娱乐一点儿的,像旅游、吃喝玩乐方面的,我是最喜欢的。”雨婷说,希望有一天,自己能走遍世界各地,拿着话筒去介绍这缤纷的世界。

故事四:双专业优等生炼成记

杨玉每天晚上都是被老师赶着走的。“学校晚上要熄灯,每天晚上十点钟都会有老师叫我回去休息。”杨玉说着,眼里露出一丝疲惫。这对于播音和表演双优等的她来说,这条路并不好走。

杨玉走上艺考之路,是在初三那年看韩剧时做出的决定。当时的她就觉得韩语特别好听,还梦想着去韩国读书。她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告诉爸爸,没想到爸爸爽快的对她说,只要考上大学,就圆了她的韩国梦。从那以后,杨玉便开始为了这个梦想而奋斗。

因为选专业,家里面还为此发生过一些争执。“一开始我爸妈并不同意,因为他们觉得学表演是不务正业。”杨玉说道,在爸妈的眼里,学播音是铁饭碗,以后有保障。

为了自己的梦想和父母的希望,杨玉不得不播音和表演一起学,每天都把自己的时间排地满满的。一大早便来到学校学习文化课,到了晚上,便苦练播音、表演、舞蹈。令人欣慰的是,杨玉在训练的过程中,努力刻苦,加上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使她在声表形台上进步非常快。

“有时候累了,我就躺在教室的地板上休息一下,看着明晃晃的的天花板,想着自己的多年的梦想就要在明年实现,身上就会充满力量。”杨玉说道。

后记:

《匆匆那年》里有句台词说:“人生是一场永不止息的旅程,我们被人海裹挟着向前,不能回头。”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心中都有一个关于艺术的梦。这个梦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变得分崩离析。我在这些孩子身上感受到他们为了梦想不断地努力,面对他们,我是曾经的失败者,他们才是成功者。

无论结果如何,至少心中的梦想,他们都追逐过。就像歌里面唱的: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梦想,真别等到错过才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