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抄经:出埃及记⑳

200322

这几天总听到猫叫声,有一两次实在忍不住,出门找猫。

我在楼道里跑上跑下,嘴里小声呼唤,没有声音。或许是我的幻觉,我心里这么想。

自从楼里的人变多,猫只能躲躲藏藏。绝大多数猫怕人,不敢亲近,只有极少数猫会和人交朋友。大白猫就喜欢亲近人,橘猫见人就跑。我已经很久没有见过他俩。

今天跑步回家,路过大厅,「猫猫」跑过来蹭我的腿。他已经好几天处于散养状态,呆在大厅,见人就亲。我摸摸她的头,顺便逗弄一会儿。谁知她一叫,远处又传来一声猫叫。我循声走过去,看见一只黑猫躲在一排自行车里。我有点欢喜,难道是很久前的小黑。

自行车太多,挤在一排,我在外面呼唤他,他回应我,不敢过来。估计是受到惊吓,有了警惕心。猫就这点不好,不认主,有时候像个笨蛋。

我蹲在自行车外面喊小黑猫,他只叫,不出来。我呼唤了一会,还是决定抓他出来。我跨进自行车堆,他往外跑,一溜烟跑进过道。

我追过去,呼唤他,他停下来,像是在等我。我走过去,他往底楼走,我跟过去,准备抓他,谁知他一溜烟,往楼上跑。我小心地跟着,最终在三楼抓到他。仔细看,原来不是小黑,他比小黑小,闷墩儿也比他大。

我抓住他,按电梯。等电梯开,他有些怕,不敢进去。我只能抱着他进去。

我发现楼里的猫怕电梯,在我接触过的猫中,只有大白猫不怕,敢大摇大摆地走进电梯,其他猫听见电梯开门就巴不得跑远点,不知道是不是电梯偶尔会出来一群人,给猫造成了压力。

我带着小小黑来到我家门口,打开门,门墩儿蹲在门口,我不理她,直接端过食盆,放在外面。小小黑大口大口地吃,吃几口,蹭我的腿,仿佛得了安全,怕我跑掉。第一次喂闷墩儿,她也这样。

闷墩儿此时凑上去,闻小小黑屁股,闻一会儿,开始龇牙。小小黑完全无视闷墩儿,走来走去。闷墩儿没有办法,只能跑进屋独自郁闷,不时又出来转转。

我见小小黑吃得差不多,就抱着他坐电梯下楼,等电梯,不免又一阵折腾。

我放他到大厅,猫猫跑过来,小小黑趁我不注意,溜到楼道里。

还好,重庆这些天温度升高,我已穿短袖,小小黑随便找个地方也能过夜。

猫
黑猫
抄经笔记
抄圣经
手抄经

生活中做什么才对你的工作有莫大帮助 2015-07-03

一年前的今天,我坐在办公室,无聊地刷着微博,想看看网上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在胡乱翻阅中,我无意间发现一则关于美术的测评。其目的是看你能否猜得出这些画哪些是艺术家画的,哪些小孩子画的。

我记得当时我只答对了一道题,那一刻,我永远不知道这一测试题对我有什么影响。

一年后,当我接手公司的微信时,我脑海里想到的第一个点就是那一系列的画。由于年岁太久,我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去寻找。好在天不负我,最终被我找到,并稍加改良投入使用。

我做出来的这个版本因各种技术和设计上的原因,有些粗陋。幸运的是,它是我到现在为止吸引用户最多的一个创意。

这之后我总结了一下,如果有一些技术和设计上的支持,这个创意改一下还可以再用。

为什么我要讲这件事,因为我最近发现自己在最近不断透支着以前的工作、生活经验。这正如广告界大师大卫·奥格威说的那样,我前30岁在是靠学习积累经验,后30岁完完全全在靠经验工作。

以前我读这句话时,不以为意,觉得靠经验工作是件挺惬意的事。到现在我明白了,如果一个人的经验不够撑起后半生时,你会变得困惑、无力。这如同水龙头放水,一开始工作中流出来的水很细微,可以靠学习充实自己。可越到后来,你会发现水龙头拧得越来越松,那些曾经我储藏过的水,正在快速流逝。等到哪一天没水可流,或许也只能如同行尸走肉般混日子。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把自己变得平淡的。

我觉得靠经验吃饭不是件靠谱的事儿,毕竟年限摆在那里,你如何好好想想,会发现自己的经验根本就不足以撑起整个工作生涯。唯一能不断汲取经验的办法,唯有学习,不断的学习。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不学习的人,做事时无法快速地掌握要领,一件事情想不出来,而别人想出来了,只能是你的经验不足。永远不可能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大多数人的想法都来源于他们在生活、书本上的经验积累。如果你能每天吸取灵感,真会发现一个别样的天空。

可怎样才能源源不断地受到上帝的眷顾?唯有一种办法,保持敏感性。要去热爱你的生活。生活中永远有令人惊奇的地方,哪怕你刷微博,在上面看见一些令你新奇或印象深刻的事物,如果你把它抓住,或者记住,就算是有一点点的印象,说不定就会对你以后的工作有莫大帮助。

不过在这之前,你还要学会看书和思考,把别人的,转化为自己工作中能用的东西。我之所以在工作中总会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是因为我总是能在一个犄角旮旯里看见一些东西,比如我今天给公司做的一条微信,其来源不过是轻轨报上一条无关紧要的新闻,我把它记住,并且化成我自己能用的东西,仅此而已。

去吧,去热爱你的生活,去寻找书本带给你的快乐。唯有这样,你才能过上你想过上的幸福快乐的日子。

用户不愿到微信上来是怎么回事 2015-07-02

如果你在运营从0起步的微信时,或许会遇到这么个情况:把一篇文章发到某个平台,当它的平台的阅读量、转载、收藏、评论等各项数据都很高时,却没多少人能通过你的指引,关注微信公众号,成为你的用户。

我六月份写总结时,想到这个问题。那时我想到一个办法,但没确定,没检验过,所以没说。

第二天我为了这个办法跑去做试验。可惜试验的结果很不好。

这个方法很简单,我把微信上的文章,如果有3000字儿,我只发2000字儿,如果有1500字儿,我就发1000字儿。总之,我不让人看完整个内容,只在文章的末尾写上一句:以下部分为微信内容,扫描微信二维码,可继续阅读。

经过几次试验,我失败了,发了几篇文章后,尤其是我的空间(空间熟人多),我发现他们根本不会在意是否会看完整篇文章,或许他们根本就从未看完过我写的每一篇文章。当然有可能是我写得不够牛逼。没有人通过我的指引,到微信上关注我。

这之后我负责公司的微信也发现这个问题,无论你怎么引导,大部分用户不会通过一个平台,保存二维码或者复制你的微信号,跑到微信上关注你。如果你有好几万的阅读量,浏览人数也客观(今日头条上的测试结果),每天能来十几个用户就赶紧谢天谢地吧。

当这一条路行不通时,我就去混圈子,在仅有的时间里去混圈子,加QQ群。等到你混进去后,会发现群里面的人和其他平台上的人一样,他们只喜欢在自己圈子里混,并不会受你的引导到微信上去。

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并不是没有收获,在我看来这其中最大的一点困难就是社交能力不够。

我很早,大约是13年左右写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一个小伙子做微信,每天就发些肌肉照、风景照、瞎写的文章等粗鄙不堪的内容。我看完他的微信后很惊讶,完全不知道他做的个人微信点在哪儿。

不过这还不算最令人惊讶的,惊讶的是关注他的用户很多(为什么我会知道这些?因为他把后台的用户增长数据截图给我看了)。

那他是怎么把用户做起来的呢?说得简单一点儿,在网上的社交能力强,13年那个时候,各大论坛、网站等还未全面封杀微信,加上他在贴吧、天涯等各大论坛上有很强的号召能力,能很快把粉丝吸引过来,说白了,意见领袖,你花时间去混一个论坛就会知道这有多么重要。

出于年轻,我那时对这种很强的社交能力不是很感兴趣,只觉得他发的那些在我看来乱七八糟的东西简直不值一提。

很多时候,你努力做一件事,或许真不会有太多人买账。可思前想后,你发现自己做的真不比别人差,但就是做不起来。

那能怎么办呢?放弃吗?肯定不行,如果你认怂了,那些在背后嘲笑你的人,就会更加肆无忌惮。

每日抄经:出埃及记⑲

200321

亲爱的闷墩儿:

这几天我睡不安稳,时不时翻身,会有猫砂硌着我皮肤,用手一摸,一粒猫砂。

如何清除掉床上的猫砂,是个很大的问题,现目前我能想到的两个办法,要么禁止你上床,要么勤换床单。前面一条完全无法实现,只能试试后一条办法。

今天我读完了《猫的心理》。终于知道为什么你在我身上躺不久就会发烫。原来你的体温要比我高几度。我平时体温在三十六度左右,你能到三十八度。重庆气味逐渐升高,现在抱着你,已有些滚烫。

关于你的尾巴,我也有不少误解。我一直以为,你摇尾巴是开心的表现,现在才明白,这是焦虑的信号,或者说不开心。只有你竖着尾巴,心情才愉悦。

我还有一点没明白,为什么你会时不时咬自己的尾巴。原来小时候你的妈妈教你狩猎,用的就是尾巴,它是你迈出独自生存的第一步。当然,如果你走错了路,妈妈竖着的那根尾巴,是你回家路上的指引。

看来你是天生恋家的动物,主人就是你的妈妈。如果你遇到一位经常搬家的主人,换到新居所,会很不习惯。你宁愿呆在熟悉的地方,也不愿意适应新环境。这就是所谓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猫窝」。

我现在最担心的是生病问题,你是坚强的孩子,病症刚开始,并不会表现出来,反而要到非常严重的地步,才会让人知道,这样会错过最好的治疗时间。

我现在只能多点仔细,平时多上心,才能保证你平安健康。

夜已深,从我回家你就一直洗脸,舔身体,据说这是要下雨的征兆,不知对错,睡一觉或许会有答案。

晚安。

愿你无病无灾铲屎官:小山🐾

抄写圣经
抄经
抄写圣经

顾爷是如何“吃遍天”的 2015-07-01

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知晓顾爷有些晚。认识他(好像跟他很熟一样),是淘宝做活动请他打广告。至此以后,我发现一个能把美术聊得这么“八卦”有内涵的奇葩之星冉冉升起(说得他好像穷困潦倒过一样)。

最近在看顾爷的《小顾聊绘画》,相比之下,书比微博上面的内容丰富了许多,也涨“姿势”了许多。

看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琢磨,顾爷是如何把绘画讲得生动有趣的。想来想去,总结了以下几点:

  • 贴标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看画最难的就是记住画家的名字。顾爷聊画时,就想了个办法,给每个画家贴标签,给卡拉瓦乔贴上“逃犯”的标签,梵高贴上“一只耳”的标签,塞上贴上“苹果男”的标签等等。这样做的巧妙之处就如同你逛街,看到店门口放着一个白胡子老头,就知道是肯德基。
  • 作对比:在顾爷的书中,你会看见画家大量的“八卦”,作为一本聊绘画的书,不可能只聊八卦,不讲画。要知道,能把一幅画讲懂,是门很深的学问,大多数专家和老师一讲画,就是各种色彩、构成来了。非专业人士并不需要听懂这些,只需要直观感受。你跟别人说你手机用的什么PV材质(我瞎编的),还不如往地下摔一摔来效果得多(iPhone的质量就是这么测出来的,不信你试试)。

  • 顾爷讲画,采用对比,讲《睡莲》,给你上两幅不同画家的同一作品,一目了然。讲家庭画,给你上两幅画,一喜一忧,你自然一清二楚,有什么能比这更有说服力呢。
  • 抠细节:如果你身边有画家朋友,发现他们对你的各种行为抠细节,请原谅他们。我以前也不明白为什么画画的朋友喜欢抠细节,一直认为这是一种洁癖,看过这本书后我明白了,画画的人都是从临摹开始,临摹的最高境界就是画得一根头发丝的粗细都一模一样,所以画画的人都有这个臭毛病。
    顾爷也是,他在观察一幅画时,会很细致。大多数非专业人士看画,都是走马观花,看个大概也就了事,但顾爷(或者说画家们)不是,他一般先看整体、看构成、看色彩,之后再看细节,看画的边边角角,从画里发现乐趣(其实谁知道画家心里想的是怎样的,说不定都是在YY)。
  • 无厘头:这个特点按说是顾爷在微博上使用的,他书里很少见到。从个人角度来说,很佩服这种东拉西扯后,还能把广告做完,让人有转发欲望的无厘头。顾爷永远是这样,善于发现许多画家和画之间的特点,把他们拼凑起来做一次组装,你无需关联上下结构,只需要静静地享受被广告植入的快感,仅此而已。

除了这些,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最不起眼的一点,就是在他书的背面写着这么一句话:关于艺术,一切的热情都源于单纯的喜爱。

我想这才是顾爷成功的唯一法宝,一般人都做不到,不信你试试。

去你妈的没人读 2015-06-30

1、

以前写微信,我时不时的会写到读书,比如这段时间读过哪些书,为什么没人读经典等等。可惜的是,每次写读书,我的阅读量就下滑得厉害。

后来我想,是不是我写读书的文章写得不好?思前想后我都没想明白,至少在我看来,写读书的文章比写一些微信心得好得多,可没人买账,我很郁闷。

这件事困扰了我很久,直到昨天老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微信,说他前天发出来的《damn good advice》这本书的10章节,没什么人读,末了还悻悻地说,让我怎么对这个行业有所期待。

老金是个爱读书的人,如果你关注过他的微信公众号,会发现他有个习惯,每月都会发他读过的书单出来,每个月我看他的书单,再看看自己书桌上还没读完的书,都是一脸的羡慕嫉妒恨。心想,有这么多时间读书,真好。

我并非不愿读书,而是读书的时间并不充裕,但在这不充裕的时间内,我唯一能保证的,就是每天2小时的阅读时间。这2小时只能让我一周内读完一本书,相比那些爱读书、有时间读书的人,我很羞愧。

2、

还是昨天的事,一初做文案的小家伙找我帮忙,说公司要做kol(关键意见领袖),问我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没有。其实我是没有的,巧的是,我刚看完小马宋发的一篇《创意和广告并不是一回事儿》的文章,里面有提到他们在五一劳动节做的一个活动,在遇到那种一要价就几万几万的大V,他们怎样去解决这个难题。

我把这篇文章告诉她,想让她好好琢磨琢磨别人的活动思路,谁曾想她说了两句话,就把我噎住了。第一句话是,和小马宋没得比,太牛了。第二句话是,长文章没人读。

如果是以前我可能会去找一些观点去反驳她,现在我不会了。我毫不客气地说了句晚安,直接滚床上睡觉。

3、

王小波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不知何时,当有人说长文章没人读,或者一本书很难读时,我总会想到这句话。

这个社会似乎正在形成一种不读书或者长文章没人读的陷阱里。人们在不断追逐着虚无缥缈,内心幻想着的成功。太多人不愿意花时间好好的读一本书,思考一个问题。

不读书,如何想办法解决问题,就算是写文案,想创意,也不可能凭空而来,脑子空空,不去靠书本获得灵感,也无法获得上帝青睐。

如果你从事的是文字工作,保持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你从事的是流水线工作,阅读会使你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如果你常感到迷惘,阅读能给你指引最正确的方向。

这个世界不应该盲目追求成功,而应该想办法获得喜悦。当少数人掌握话语权时,你应该多想想,这是为什么。

说不定你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只是一本书之间的距离。

为什么你在朋友圈打广告会令人反感? 2015-06-29

我时常喜欢探究一些奇奇怪怪东西,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与别人不一样,比如玩儿微信,如何善于观察,会发现朋友圈里面许多有意思的事情。我今天只说一个,怎样在朋友圈打广告。

在我看来,大多数人在看朋友转发一则有趣的内容时,大多笑笑,不会去思考为什么这些点会让你笑。这就如同拍电影,如果你看过《故事》这本书,就知道一部好的电影,它的每一帧都是设计好的,导演不可能随随便便就让你发笑,或者明明不是笑点,非要硬扯出笑点,抱歉,那是众多中国导演,国外的导演不会这么做。至少你能看见的经典国外电影是这样的。

我是很害怕在朋友圈打广告的,每次打广告,我都会想很久,会怕万一朋友不喜欢怎么办,万一他们屏蔽我怎么办,万一删除我怎么办。这些都是我需要考虑的问题。后来我就去琢磨,去想,去思考,去看我朋友圈里面他们对什么感兴趣,觉得什么有趣,比如我去推我的微信公众号,会去想一些段子,去请教老师用的是哪种字体,等到做好这些后,才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放出去。这是我开始在朋友圈做的第一个广告测试。

由于形式单一,这种广告很容易让人反感,哪怕每天早上都问一声好呢?当然后期由于我思维枯竭,也想不出来更多的段子,不得不放弃。

这时我重新换了一种测试方法,在晚上睡觉前推一首歌,后来发现这种方式还不错,到现在为止我朋友圈都很喜欢。不过这没有解决我的问题,毕竟推送歌曲跟打广告有什么关系呢?

或许是机缘巧合,我脑子灵光一闪,我想到:“互动”二字。既然是在朋友圈发广告,就要学会互动。恰巧我又在负责公司的微信,我开始测试,不断的测试,换新鲜的创意与想法测试。

这过程中我发现唯有有趣的内容,会让人为你点赞。在我看来,当有人为你的创意点赞和留言时(好评),你就是成功的。

也因为这些有趣的广告形式有人去关注我公司的微信。所以为什么大多数人在微信里面发内容会令人反感。我想有以下几点:

1、制造噪音:我不知道大多数人在发朋友圈脑子里都想些什么,似乎打广告就要向大街上的高音喇叭一样,不断叫卖,这种只能制造噪音,不会让人喜欢。

2、能看出来:大多数人不明白让人悄无声息发现这是广告有多重要,生怕别人看不出来这是广告。我承认这样很直接,也很令人厌烦。我的建议是,如果你真要这么做,用一种有趣的展现形式,你也可以想想,为什么杜蕾斯明明看起来是广告,很多人还是愿意去转发。

3、只顾自己:当一个原本不玩儿微信,或者少玩儿微信的人忽然之间变得热情起来,他要不是被公司逼着发微信,要不就开始涉足微商或者卖面膜(现在卖面膜的好像少了很多)。你可以站在朋友的立场想想这个问题,你受得了吗。

4、只求回报:无论做什么,微信还是以交往为主,大多数人能忍受一二条无聊的广告,但不会一直忍受你狂轰乱炸,如果你无法提供一些有趣、有营养的内容,那别人为什么要看你的广告。试着想想钓鱼,你真以为自己是姜太公?

最后一点很简单,也最实用:做自己。你在生活中,可以为了生活或者工作活得伪善一点儿,但在网络上,去好好的做自己,最重要的是两点诀窍:学会交往,以诚待人。

用顾爷的方法看画展 2015-06-28

这个月第二次去川美看展,第一次是月初,和同事们一起。这次就我一个人闲逛。当然也是有原因的,一是想看看有没有什么跟工作相关的画可以挖掘,另一个就是想用顾爷书中的方法看画。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看一幅画,尤其是“印象派”的会很恼火,其根本上的原因是不懂,感觉就是小孩涂鸦。后来得益于工作,找到一些辨识的方法,比如从一幅画的笔触、色彩、颜料走向等方面去看,你会发现小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涂抹,他们无法掌握力度,更大的一点是喜欢做反复运动,一种颜料反复来回地涂抹,没有层次感,也无从谈颜色走向。

不过看不懂“印象画”也没什么,因为大多数画家也不一定看得懂。

对于看画,这一次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细节和联想。比如在看见一幅画时,会从一些细节上面看出端倪,就像《小顾聊绘画》里提到的雷诺阿的《红磨坊的舞会》,顾爷提到一句“‘红磨坊’并不是一个轻松活泼的地方,照现在的话说,那就是一个充斥着酒精和色情的风华场所。”这幅画顾爷没有详细解说,我只能从一些细节方面琢磨。

由于人物众多,大多数画家在画一幅画时,会有一个中心,这幅画的中心看似是坐在桌前聊天的人们,可看他们的后面,那对“壁咚”的男女。从神态上我们便看出他们在做些什么。这之后再把视觉移到右上角,会发现两个亲吻的男人,很明显是在“搞基”……其他的我就不多说了。

不过这真是画家的内心想法吗?谁知道呢,说不定我也是受了顾爷的“引导”产生的错觉。

在看川美毕业展时。我也去看细节,就拿上次看见的一副画说,这次去看时,就去看人物的眼睛、神态和动作等等。一群人围着乒乓球台,看打球的和围观群众,会发现他们神态举止各不一样。再去看“印象派”的画时,你可以去看画的颜色走向和笔触。其实不需要很专业,只需要细致的观察就行。当然你若想成为专家,那就另当别论。

作为非专业人士,大多数是看个热闹,在看热闹的过程中,又有高低之分。这里面最主要的除了细节外,还有一项技能:联想。

画家基本上都是从模仿而来,比如梵高模仿米勒的《播种者》、莫奈和雷诺阿都画过《蛙塘》等等。你永远能从一位画家的画里看出一些模仿的痕迹,没有谁能天马行空完全靠自己的想象力去做一件事情,哪怕我们国家的图腾,都是从各个动物身上七零八碎的组装、拼凑而来。

在川美展上,有一些建筑设计作品。我第一眼看上去,就联想到“梯田”,可“梯田”是没有房屋的,当时我就想,这样的建筑由高到低排列,一是为了方便下雨时水向下流,二是族系社会应有的等级制度。大致是有些借鉴古希腊时期的建筑,也有可能是日本或者我们国家曾有的建筑拼凑而成。当然这些都是我仅有的知识水平YY出来的,或许作者有另外一些想法也不一定。

我们大多数人在看一幅画时,都会觉得画家的画很高深,很厉害,但那是对专业人士来说。可作为非专业人士的人,或许只需要在看见一幅画时,对那些在现场摇头的人吹吹“牛逼”足矣。

不要把任何事都想得太难,你或许并不想成为专家,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能收获更多。

因为工作失眠是什么感受 2015-06-26

很少有因工作失眠的情况,大多数时间我能很好的把工作分开。除非我在工作时会遇到一件极其兴奋的事。我的失眠大多数是脑子里有许多想法,想去赶快实现。

就在这一夜间,我也发现自己成了一个工作狂人

以前我常听人说,出来工作,就是为了混口饭吃,大多数人抱着这个想法,等着日子一天天消磨下去。我曾尝试着这样去做,发现不行,因为一旦混日子,我就想睡觉,脑子必须每天去产出一些东西,我才会觉得有意义。

没有意义的工作毫无乐趣,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如果一份工作不再有挑战,或者毫无生气可言,我才会选择走。

失眠的夜里,我脑子里高速运转着天马行空的想法,这些想法或与我工作有关,或与自己正在运营的微信有关。他们就像弹簧一样,不断地跳来跳去。我仿佛能看见这些想法,它们如同天上闪烁的群星,闪闪发光。

当我握住它的时候,我开始发现它是多么美妙,以至于等到上班时,我跟同事说,如果要做一个音乐方面的微信,可不可以去收集整理一些关于经典电影的歌曲,然后配上一些简单的小字,把它做得小资一点儿。之后还噼里啪啦说了许多想法。

说完后我会忍不住赞叹,微信上的音乐插件出现的真是时候。其实有时候想不出来一些问题,并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脑子被一些固定的思维困住了。当微信的音乐插件出来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知道如何去运用它。大多数人会把它变成新奇的玩意儿,后来也就不了了之。唯有那些少数的,能想到如何实操的人,才是明白人。

在失眠的过程中,我翻来覆去的想,这些无法捕捉到的灵感,也在不断地冲击着我的脑子。我知道它们的可贵之处,也明白它们是如何在我睡着后,悄然撬动着我的神经,把我惊醒。等到它们都印在我的脑海里时。我会想,怎样去实现它。我知道每个想法是简单的,想要把它成形,变成我心中最理想的东西,才是最困难的。

我开始发现自己正变成工作狂,这或许是一个不好的征兆。

创意不会太晚 2015-06-25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看广告,小马宋老师收集整理的《广告档案》三万个广告,也是我听小马宋老师讲课后,获得的最大的财富。由于我不懂英语,到现在为止也只能泛泛的浏览着看。现在想想,当年读初中还能和老师对打的我,到了高中就自暴自弃,确实不应该。所以我常跟朋友说,好好学英语,不然到时候连广告都看不懂。

我很喜欢关于创意的事情,如同我生活中会对一件新奇的事物由衷赞叹。其实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大多数人对新鲜玩儿意儿没有好感,后来读周国平的书才明白,因为大多数人没有“童心”。哲学家之所以单纯,是因为他超越了世俗,会像个孩子一样去追寻那未知的世界。

回想下我们小时候,总是对这个世界抱有美好的幻想,遇到不懂的,就喜欢问东问西,直至弄明白为止。这衍伸到做广告,搞创意上面也是如此。很多人给了他一个定义:洞察力。如何才能拥有洞察力,那就是对这个世界,或者对自己正在服务公司的产品,保持一种新鲜感。

我觉得工作就是要有新鲜感,没有新鲜感的工作毫无意义,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码字的原因,我永远不知道自己在下笔前,会写出怎样的文字儿。当然在写完后,我回归理性,会修修改改,这时我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我们国家没有创意这回事儿,因为大家在讨论广告时,都会拿蓝翔、不孕不育、脑白金等病毒式的广告来说事儿。我们且抛开它在商业上获得的巨大成功,只探寻它是否有意思。我想大多数人会说,没意思。

确实没意思,但很有效。后来我发现,所谓的创意其实在很多甲方脑子里是没有概念的,他们不会听你谈创意,只会跟你说,要怎么改,怎么高大上,怎么土豪金。总之,刮什么风,就要做什么样的效果。如同我曾经写过的一句话:我跟你谈创意的时候,你TM跟老子谈钱。这完全是两个不可调和的矛盾,除非妥协,否则无法办到。

后来我看《广告狂人》,看一些国外广告人写自己的工作状态,你会发现他们生活是多么的惬意,他们是做着一种多么高大上的工作。这一刻我开始明白,国外的甲方是尊重创意。我们就只能呵呵。

我一直觉得我们并不是做不出比外国人牛逼的创意,而是我们遇到了不懂创意的甲方和一群愚昧无知的用户。他们不会因为一则广告去炫耀自己的产品,只会花更多的金钱去买一个品牌的LOGO,这确实是悲凉、无知的。

好在这个行业总有一些人会站出来,会去为了制造美好的创意而不妥协。我能看见他们所做出的努力,我也相信人们的欣赏品味会不断提高。

希望这一切不会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