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术

我所居住的房间久了,设备容易坏,时不时要修一修。

前段时间闷墩儿捣蛋,弄坏了水龙头,为此我写了一篇如何修水龙头的文章,再后来,它把热水器的冷水出口龙头弄坏了,我看了看情况,需要特定的设备换器材,难到我了,不得不下楼找物业帮忙。

我很少找物业帮忙,除了想试试自己的修理能力外,还有就是物业过于麻烦,曾经我有过借楼梯换电灯泡的经历,令我实在不愉快,只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解决。

楼下的物业是位大爷,手有些抖,耳朵背,我叫他帮忙找物业,他听了,拿出电话簿,颤巍巍地拨打电话。第一个修理工是电工,没办法修设备,拨打了第二个,可以修,问什么情况。物业把电话递给我,我和他沟通了几句,了解情况,他就过来了。

我上楼没多久,修理工来了,年龄和我父亲差不多,姓陈,他查看了情况,报价 40 块钱,含换设备的钱。我觉得不贵,同意了。

热水器安在我进门的左手边,下面有一个很旧的冰箱,冰箱上面有台电视和 DVD 设备,我原本希望房东搬走,他不肯,要放着。现在热水器龙头就在缝隙里,需要搬开。陈师傅二话没说,搬起来,我赶紧上前帮忙,搬开电视,移开冰箱,他终于能自如的使用扳手。

几分钟的功夫,修好了。他正准备要把电视放冰箱上,我赶紧说,我来,40 块钱没有坑我,已经很好了。我付了钱,加了他的微信,说以后有需要再请他帮忙。等他走后,我清理干净地面的漏水,将冰箱搬回原位。庆幸没有任何损失。

如果要我说生活中有什么不可缺少的技术,必须是修理家用设备。电脑死机能重启,软件崩溃能修复,家用设备坏了,修不好,真不行。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2 月 13 日。

我以前学校跑步最酷的人

我读初中那学期,同年级中有一位长跑很厉害的人,他是那种能一口气甩其他选手一圈的人。

我第一次见他跑步,是在学校的运动会上,长跑比赛还没开始,班上的同学就传开了,说第一名肯定是他的,全年级,或者说全校,没有人能跑过他。原本我对运动会就没兴趣,但班里的同学这么一说,到有了些好奇心,于是就期待着长跑比赛中他能跑多快。

我中学的运动场不大,一圈 200 米,长跑最多 1500 米。为此我特意去看了班上同学口中所说的同学。我现在记不清他的模样,依稀记得他很瘦,很黑,身体很高,最奇怪的是,跑步时,他裤子的拉链开着,能隐约看见蓝色的内裤。

发令枪一响,赛道上的选手如同离弦的箭,直接冲出去。他的起步慢,落后在其他同学后面。跑完一圈,他似乎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快,甚至还落后不少,倒是他裤子内部的蓝色内裤,越发显眼,我估计他跑完,会有不少人拿这事儿取笑他。

三圈以后,其他同学的体能慢慢下降,他反而来了精神,按照既定的步子向前,不缓不急,其他同学早已气喘吁吁,他反而过了热身阶段,进入奔跑状态。我在操场看着,发现他的速度和步伐,似乎并不见得比其他选手多快,只是保持非常平稳的速度。我后来跑步才知道,能稳定控制住时间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第一公里跑 4 分钟,第 10 公里跑 6 分钟,平均下来,并不会快多少。

他按照既定的步伐,逐渐超过其他同学,之后超过他们半圈,到最后很轻松地跑到终点线,只有一点微喘,仿佛没有用多少力气。

全校同学看见有人能跑这么快,全部沸腾了,他班上的同学早已和他围在一起,庆祝胜利,至于他的裤子是不少没有拉好拉链,并没有那么重要。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2 月 11 日。

当我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自从戴口罩成为日常,每天上下班前,我会很自觉地检查自己的口袋,哪怕如此,依旧会忘记戴口罩,不过我一般会做两手准备,在包里戴上一包口罩。

两个月前,我像往常一样,七点左右来到轻轨站,看见一位提着工具箱的老大爷,穿着很朴素,甚至有些破旧的衣服,戴着一个脏兮兮的口罩,估计他的口罩有好几天没有换过。

其实每天早上我坐轻轨,都会看见提着行李箱的中年人,男男女女都有,他们像是在工地工作,我会和他们乘坐同一辆轻轨,从衣服和鞋子的破旧程度,再到脸肤色和皱褶,手的粗粒感,是那种会做重体力活儿的人。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会在我所住的区域乘轻轨,再经过长时间的跋涉,到另一个区工作。

看的多了,我发现他们脸上戴的口罩,大多不干净,有的甚至没怎么换过。有时候我就想,现在一个口罩要不了几个钱,为什么要这么省呢?可转念一想,一个口罩要不了多少钱,但一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这对他们用体力赚钱,会是笔不小的花费,或许就是这点儿钱,可以给孩子买一个能用好些天的作业本。

我之所以会注意这位大爷,有一个原因是他的口罩太脏了,挂在耳朵上的那根白线已经泛黑,正面蓝色的部分已经有清晰可见的灰尘,不知道口罩里的灰尘吸进肺里会是什么感受。

我和他上同一辆轻轨,坐下后,轻轨开始行驶。要不我从包里拿一个口罩给他口罩换上吧?我心里这么想。可我凭什么理由要给他口罩呢?我转念又想。于是,我就这么徘徊,做思想斗争。大爷自然不知道我在想什么,他坐上轻轨的那一刻就开始睡觉。

我内心极度挣扎,反反复复。就在我挣扎的时候,坐在他对面的男生从包里拿出一个口罩,走过去轻轻地拍了拍大爷,他如梦初醒,看着口罩。男生来回伸手,意思是要他换一个口罩。大爷一愣,赶紧结果,说谢谢。男生做完这一切,走回自己的座位,像没事儿人一般看手机。

我看着这发生的一切,不到一分钟之内的事儿,自己却犹豫了很久,总觉得心里不舒服。我心里知道怎么做是对的,但真正要去做这件事,内心是犹豫的。这使我不禁想到曾经看过的一句文案:没有不停的雨,天一定会晴,相互争就不足,相互分就有余。

那一刻我忽然发现,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要学的还有很多。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2 月 06 日。

过科目二的技术总结及思考

科目二考试场地

我从来没想过,过科目二花了快一年的时间。

去年十月考完科目一,我顺利进入科目二的学习阶段,按照计划,春节前拿证。谁知道我报的驾校有个规定:科目二的训练必须先报名考试,集训一周才教所有的项目,不报名,只能练倒车入库。这对于一个只有每周一天时间休息,住在沙坪坝区(后来搬到渝北),工作在渝北区,跑渝中区练车的人,完全是件不能完成的任务。

我记得最早一次预约考试是春节前,那时临近春招,我求了领导很久,给了一天的假,我兴匆匆跑去学了一天,以为没问题,结果学完整天,倒车入库上了三次车,跑了一整圈场地,有了初步的概念。等教练在群里喊收费,我只能告诉他工作太忙,不得不取消考试。这一忙便到了春节。

科二训练场地

春节回家,父亲怕我过不了,请了一位教练教我。我这才知道四川和重庆的科二考法、教法有很大的不同,我尝试两种不同的方法,选择其中简单,适合我的方法。面临的后果是我回到重庆,教练总说我的点位不对,到后来成为「重点关注对象」。

其实科目二的考试重点就一条:不要碰黄线。至于怎么过,用什么方法,每个教练的方法不一样。我看其他的驾校教倒车入库,左右的进出一模一样。我的教练左边和右边是两种方式,这对于一周学一天的人来说,实在是头疼,每次我学完,等下次再来,又要熟悉一阵才能适应。

S 弯道的过法也有区别,四川的教练告诉我,车门沿左边黄线扫,慢慢修方向盘,不用管右边。重庆的教练告诉我,进弯要对准某个方向,第一个弯车颈扫到线方向盘要打正,过弯时看雨刮器突出的点转一圈方向盘,再看门把手过。这谁记得住?我跑圈时试了两种方法,还是觉得四川的教练方法更适合我,也不管挨不挨骂,反正哪个方法好就用哪个。

科二训练场地

我学科目二,大多数时间是在倒车入库,学了无数次,几乎每次都会出问题,教练说「倒车入库,千变万化」,确实如此。驾校为了让学员学好这个项目,特意在黄线内画了白色的线,我倒车,要么碰白线,要么碰黄线,如果不碰,车身则会歪七扭八。我不明白为什么,等到考试前一天合场,教练说,他教的每个点有余地,如果方向盘转快了,可以修正,转慢了,倒不进去。这像是做人,凡事不要太满,多留一线,自然有生机。

不过考试时我「作弊」了,考场的等候区有一个屏幕,上面会播放考试学员的全过程。我发现每个项目有白色的痕迹,那是上万辆车碾压过留下的记号,如果忘记点位,直接跟着地面白色痕迹前行。为此,我用教练的方法,再配合白色碾压的线,在考试时贡献了人生最完美的两次倒车入库(有一科没过,补考了一次)。

我没过的那一科是侧方位停车。考试前一天,我看后视镜还有三根手指遮线开始打方向盘,没问题。到了考试,换了车,第一次过,照着点位过,碰线了。我往前开,过直角转弯前想了想,有两个原因:一是方向盘转早了;二是没有侧着头看后视镜,预判后车轮碾压虚线。补考时我修正了这两个错误,顺利考过。

科二考试场地

现在回想科目二考试,最煎熬的或许是考试前一周。集训一周,我周末跑了两天整圈(7 次),最后三天的训练忙于工作,没有去。每天晚上临睡前,我在脑子里不停模拟点位,提醒自己不要犯不系安全带、不打灯、不放手刹等细节错误。我和没考过的学员聊天,发现他们不是技术不到位,反而是许多细节没有注意,除此之外则是考试过于紧张。其实我也紧张,毕竟考前没有练够一定的量,「三天不练手生」的道理我还是明白的。

到了考场,当我坐在车里,握紧方向盘,心里还有些谎。我学着电影里的方法,深深地做了几次呼吸,焦躁的心瞬间落了地。我想起合场时教练说的,「没叫下车就一直绕着圈子跑,专心考试,其他的不要管」。

我按照他说的做了,右脚放了刹车,左脚抬高离合器,冲了出去。

最有趣的家庭故事

今天是我幺娘的生日,不觉她已经 48 岁,人生已近天命之年。我从小就很羡慕幺娘和幺叔这个家庭,每次去他们家,会发生很多欢乐的事。

我幺叔是天生的乐天派,除了行医,其余的事一概不问,幺娘是很聪明的人,既能主外,又能主内,她通过自学,也学到了幺叔看病的手艺,如果幺叔出诊,她就会直接给病人看病。

现在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他们给孩子看病,我幺叔给孩子看病,会吓唬孩子,因为他不喜欢孩子哭,给他们打针,又没办法让他们不哭,而且他下手重,常常一阵下去,弄得孩子哇哇叫,以至于村里不少家长,一旦孩子不听话,就说,不听话就带你去「胖儿」(幺叔的小名)那里打针。

和幺叔相反,我幺娘是很有耐心的人,常常是哄着孩子给她打针,给孩子打针也是很温和地推药,孩子一般会流几滴眼泪,之后就没事儿了。

由于我幺叔的性格像个孩子,常常是人来疯,总会做些稀里糊涂的事儿。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幺叔外出应酬,喝醉了回来,幺娘很生气,打也不是,骂也不是,看着一个喝醉了酒的人躺在沙发上,自己生闷气。到第二天,我幺叔像没事儿般醒来,嘻嘻哈哈,我幺娘一直骂他,他也不还嘴,一副笑嘻嘻的样子。

他们偶尔也会争吵,吵架的内容大多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两人吵完,过不了多久,气消了,又会恢复往日的生活,像是这件事从来没发生过。每次看他们吵架,都会使我想起「床头打架床尾和」,只是他们床头打完,还没到床尾,估计气就消了。

多年来,我观察过大多数家庭,发现幺叔和幺娘这种性格,一个孩子般的大大咧咧,一个聪明透顶的细致入微,时不时生活中会闹小情绪,这才是真正天造地设的一对。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2 月 01 日。

我所梦想的居所

自从喜欢上跑步,我对冬天便无法产生好感,如果要我选择一个梦想的居所,那么它符合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四季如夏。

夏天会使我产生强烈的跑步欲,而我也不需要每天出门前,挣扎半天。

我不喜欢冬天,除了会使我减少跑步欲望,还会让我每天早上醒来,躲在温暖的被窝里面思考,如何才能快速离开被窝,这会浪费我不少时间。

在有夏天的居所里,我还需要一条宽敞的跑道,跑道最好是塑胶的,还要靠近海边,有成片的椰树林,我会沿着长长的跑道,不停向前跑。这条路可以不那么平坦,有些阻力,这样我跑起来不至于太过顺畅而懈怠,因为舒适的跑道锻炼不出有速度的跑者。

每天早上醒来,我会出门跑一圈,回来时,沿着长长的海岸线游回来(虽然我现在还不会游泳),游完回家,打开门,闷墩儿早已在门口等我,我给她倒上一天的猫粮,再切一个菠萝作为一天的早晨,吃完开始一天的工作。

我的床和书房一定面朝大海,每天阳光会第一时间光临房间,当然,如果日光太强,我会降下窗帘,让细密的光照在房间各处,不至于太炎热。我会在房间里看书或写字,直到夜里。

鉴于我不会煮饭,所以最好是能离超市近一些,超市里不止卖零食和饮料,还有热气腾腾的饭菜,最好是有家罗森便利店在附近。我会在肚子闹脾气时,出门觅食,但愿服务员见到我时,服务不会太坏。

这是我梦想的居所。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1 月 30 日。

我和表兄妹最大的冲突

现在回忆我和表兄妹,忽然发现我们有很久没有联系了。我记得小时候大家,外婆还在的日子里,过年时节,表兄妹会聚在一起,那时外婆会给每个人发红包

小时候最欢乐的日子就是每年吃团年饭,我们会在一起聊天,那时不论年龄大小,大家似乎都很欢乐。我现在还记得,当年小时候,外婆家还点着昏暗的黄色灯泡,地板是凹凸,家里人很多,大人一桌,小孩一桌,其乐融融。

我们兄弟姐妹聚在一起,大家吃饭,聊天,商量着吃完去街上买什么烟花,姐姐们会讨论看什么电视,大家无话不谈。

这一晃,数年过去,大家忙碌自己的生活,读书工作,结婚,生子,成立了自己的家庭。我们不停长大,外婆也在多年前去世,家里没有了凝聚力,开始各自分散。

我妈常说,家里面的人,各自成家,大家变成小家,除了偶尔会在家族群里说上几句话,似乎并没有多少来往。我和表兄妹之间的来往也日渐疏远,这里面有一个原因是,大家都各自成家,慢慢有了自己的生活,要不停围着工作、孩子转悠,能聚集在一起的时间,逐渐被他们各自的孩子侵占。

写到这里,忽然发现,外婆在时,不管多远,姨娘和舅舅们会带着表兄妹回来。现在外婆不在了,大家只是相互走走,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粘贴复制祝福语。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离开了传统的社会,转而进入到没有人情味的城市,各自流离失所。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1 月 25 日。

我经历过最危险的情况

读高中那年,我学会了翻墙。和绝大多数的墙不一样,我所就读的高中,是在一座山凹里。校方为了修建学校,特意挖空山体,只留四周的高大的山体,唯一能进出的地方只有前面和后门。

不过墙再高,也会有漏洞。在学校靠近后门几十米的地方,墙体矮,墙外是松软的泥土,时常有人翻进去。和大多数学校一样,翻墙出去自然不会是认真学习的同学。谁曾想,有一天我也会翻墙出去,为的只是泡网吧,打游戏。

我记得第一次翻墙,在同学的带领下,看见大约四五米高的墙,心里不免慌乱。带我的同学是熟手,踩着早已堆好的砖块往上爬,他像只猴一样翻上去,纵身一跃,只听「砰」,沉闷的一响,人直接落地。他一落地,就在外面喊我。我依着葫芦画瓢,磨蹭着踩靠墙体的砖块往上爬,爬上墙,向外翻,心里不觉「砰砰」,手微微发抖,不免慌了起来。原来我在学校里面看,墙有四五米左右,哪儿知道墙外有将七八米高,学校外面的地势矮,校内地势高,形成了一种落差,不爬上墙,看不出来。我看了看四周,希望能换个地方,看来看去,发现其余墙体更是吓人,只有这里算是最矮的地方。

同学见我犹豫,不免着急,告诉我,不要硬跳,先翻个身子,两只手撑住墙体往下坠,慢慢向下,等身体挂在墙外,借墙的力,翻身跳地上。他在下面说的轻松,我骑在墙上浑身发抖,饶是知道这一动作,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还是有不小的难度。

我坐在墙上,回去也不是,出去也不是,一来觉得现在返回教室,注定会遭到班上其他同学的嘲笑,说我连墙也不敢翻。二是已经坐在墙上,如果不翻过去,前面爬墙的功夫不就浪费了。我犹犹豫豫,在同学的催促下,还是决定试一试。

我按照他所教的动作,先撑住墙,将原本跨着坐的腿向墙外翻,再小心翼翼地双手抓住墙,向下滑。我身体一边往下,手一边用力抓住墙体,生怕没抓稳,直接摔下去,又或是砖头忽然松动,直接栽在地上。我内心忐忑,一点点向下,双脚也使劲儿撑住墙体。等降至大致位置,同学告诉我,可以蹬墙了,记得翻身跳。我偷眼瞅了瞅,发现自己离地面还有不少距离,奈何要想回去,手臂已经没了力气,除了往下跳,别无他法。

脑中这么想,心里还是怕,我挂在外面,不知道自己像只猴子,还是树懒,手臂力气一点点消失。没办法了,我不免咬了咬牙,看准一块较为松软的泥土,按照同学的指示,放手、蹬墙、翻身,身体如同一枚炮弹,落向地面。「砰」,我到墙外了。由于过于紧张,脚和泥土接触时,有些发麻,庆幸的是,我毫发无伤地站在了墙的另一面,内心的恐惧与害怕,瞬间消散,心中一阵愉悦。

自此以后,我慢慢习惯了这种带有刺激性的危险动作,开始了和墙的缠斗,学校发现有人翻墙的地方,会去加高,我们又会去找其他地方,如此来回,墙越来越高,我们的翻墙技术也在实战中提高,直到高中毕业,我才结束了这段惊心动魄的翻墙体验。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1 月 20 日。

我最可爱的同事

老师长着圆嘟嘟的脸,笑起来像一个弥勒佛。他入职那天,我见他第一眼,以为这家伙平时生活中是一个戴着大金链子的街溜子。相处久了,才知道这生活中粗狂的家伙,做起事来还蛮细致的。

我第一次和于老师聊天,源于如何在抖音上找信息,聊了几句,发现这家伙人还不错,不藏私。私下里就以请教的名义和他聊起来,一来二去,便熟络了。这才知道,原来他和我曾经在同一所大学读书,只是他是正规军,我是杂牌军。奇怪的是,于老师在学校住了这么久,我问他住在哪个园,他居然忘了,亏我告诉他自己以前住楠园。

其实我读书时经常路过他所在的新闻传媒学院,只是心生向往,没有进去过,毕竟我是学文的,有点儿小骄傲,哪怕是向往,也不会去「偷师学艺」。

于老师说他在新闻传媒学院里读的是摄影专业,我看他长得如此敦实,走三分钟路,得流一斤汗水的人,也不知道能抗多少斤器材。反正他说自己走南闯北,全中国除了北方的城市,该去的地方差不多都走完了。这话是真是假,我不清楚,但闲谈之中,他会给我描绘自己去过哪个险山恶水,鸟不拉屎的城市拍摄,我没法求证,姑且算是真的了。

和于老师接触久了,才知道他是个活宝。我记得有一次我俩去食堂吃饭,吃完后,他要我请他喝饮料。我说,可以。他说,要喝十块钱的。我纳闷了,小卖部哪里有十块钱的饮料呢?我喝遍了小卖部的饮料,最贵的六块五。我说,你自己去选吧,反正只能买一瓶。

我俩吃完饭,他走进小卖部,提了一个超大瓶的鲜橙多,我吓到了,赶紧说,这么大,你要喝到晚上吗?他说,我一下午就能喝完。付款时,那一瓶正好十块钱。他乐呵呵地提着鲜橙多到咨询中心,找来纸杯,见到同事就倒一杯。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乐善好施」的人,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这是我付的钱呢?

还有一次下班,我着急要走,他叫我等他,一起顺路,好送我回去。我上次等过他一次,他和领导谈工作,说几分钟就完事,结果从六点一直等到八点。这次我吸取教训,死活不肯,不顾他阻拦,下班开溜。我坐轻轨回家,一路畅通无阻,下班到家,刚放下包,于老师打电话来,问我到哪里了。我说,到家了。他很不开心地说,要不是路上太堵,我开车怎么能输给你。说完就挂断了电话。原来他早准备「报复」我。我要是没到家,估计他要暗自得瑟一番。别说,我长这么大,没见过这么「幼稚」的人。

在公司里,于老师是我见过最闲不住的一个人,要不找事做就不舒服,只要在上班,他要么扛着相机到处跑,要就在电脑前剪片子,最近他开始用「川普」配音,我说,可以稍微换一个干净点儿的声音。他不肯,说这样的声音有辨识度。

于老师做事也细致,拍摄菜品,灶台必须先清理干净,看见人没穿厨师服,会要求穿上再拍。除了菜品,他拍人物不喜欢摆拍,善于抓拍,他说,这样拍起来更自然,可信度更高。今天我见他给老师拍证件照,老师拍完了说,照相馆里「咔嚓」一声的事儿,于老师这里头、肩、脖子要调整半天。

如果实在没有事做怎么办?据我的观察,他会去找公司里的小姐姐聊天。靠着一副憨态的脸,四处叫人「小姐姐」,说实话,他的年纪,怎么好意思叫公司里 95、97 后的同事「小姐姐」呢?这真是一件未解之谜。

写到这里,发现于老师不是最可爱的人,他应该是我们公司最具有童心的人。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1 月 18 日。

重庆好玩的地方

如果你到重庆来,我会建议你去坐一天轻轨。

如果你在沙坪坝站下高铁,可以买一号线的票,先到大学城的四川美术馆转一转,有时间的话,可以再往前坐几站,去璧山品尝当地的美食璧山兔,再返回,一直坐到解放碑。沿途你会路过石桥铺,这里是电脑城,在网购还不那么发达的地方,重庆人买电脑会首选这儿。

不过石桥铺值得一去的原因不在白天,而是夜晚。夜幕下,你会看见白天人来人往的街道开始摆摊,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行人从中间穿过,明亮的灯沿街道铺开,仿佛天上的银河。

解放碑下站,我不推荐你到解放碑打卡,可以找到苹果店,再向后面走,去重庆美术馆,那里没什么人,如果能遇上好点儿的画展,记得多花点时间。

出来后,找一个地下通道,直接进去,吃点小吃。吃饱了出来,开始二号线的旅程。

二号线是重庆的观光线,网络上能看见的:轻轨穿楼、李子坝、三峡博物院、杨家坪、动物园……都在这一条线,你可以选择靠江的一边,好好看看江对面的风景。

如果你不小心一直坐到了底,那就换三号线吧。这里有神奇的站名:四公里、五公里、八公里、九公里……有重庆最繁华的商圈:观音桥。传说中的「不夜城」九街。

如果你想知道重庆有多大,可以坐一下六号线,坐完以后,你再找地图看一看,会发现重庆这片地方,你只走了一小块。这里还有:鬼城丰都,大足石刻,江城涪陵,合川钓鱼城,白帝城奉节……重庆这座城市虽没有北上广深有经济实力,但论历史文化底蕴,或许能排第一。

如果你到重庆来,去坐一坐轻轨,你会发现轻轨里形形色色的人,他们说话嗓门大,你或许能听懂,或许听不懂,你会觉得他们粗鲁,但那只是他们很平常的生活交流。

如果你到重庆来,不坐轻轨,得有多大的损失?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1 月 1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