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一本没有用的书吗? 2015-06-12

我最近听到不少关于读书没用的讨论,大多数讨论是在说书里面没有干货,读了也没有用,要不就拿“尽信书不如无书”之类的话来说事儿。我觉得读书有没有用在我看来是没有讨论的价值的,碍于很多人比较迷惑,我就说说我的观点。

说读书,肯定要拿一本书来说,我迄今为止所悟最多的书为《论语》,这也是我一直在读的书,相信很多人没读过。下面的观点是我个人从书的感悟与理解,主要围绕读《论语》有没有用来说。至于书中其他的大道理我也未明,也不便妄加讨论。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我只选几个大家熟悉的句子,至于治国、平天下之类的便不在这讨论范围之内。

“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大意是说,做人不要花言巧语,不要口是心非,不要假仁假义,要以诚待人。我读这句话时,就想到我妈小时候常说的一句话,做人要老实,诚实,不要说谎话。小时候我是这么做的,可惜长大后就不敢这么做了,因为出入社会后,各种问题会变得复杂,这种老实,诚实和不说谎话是行不通的。坑蒙拐骗,偷扒摸抢的事情层出不穷。我若要像孔子说的做,我活不下去。

其实孔子说的仁心道理很简单,但我做不到,这能说无用吗?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我曾经问过一位朋友这句话的意思,他直接了当地跟我说,这句话不对,是错的。他的理由很简单,如果父亲是做坑蒙拐骗之类的事情,那么儿子还要跟随父亲的志向,这是所谓的孝吗。

当时我深以为信,也觉得这句话是错的。后来多读几遍发现,这句话有深意,朋友的解释是站在儿子像父亲学习的角度去看问题,若是把角度换一下,其实可以这么理解:父亲在时,会看儿子有没有志向(若有,便纠正,循循善诱),父亲过逝后,儿子有没有不改其志向。若三年后不改父亲所教的道理,是孝顺的。

这是说读书是没用,还是你真正读懂过一本书?

(注:曾经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里面也有这句话的解释,大意是说做要诚诚恳恳,不要当着父母一套,背着父母一套。他的解释和我这句话的解释不同,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看。)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如何去弄懂一个人,《论语》里是这么说的,先看一个人做事,再看他如何去做,之后再看他做事的内心是怎样想的,这样一个人就无法潜藏自己的内心了。想来这就是我们在工作中部门与部门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的相处的原则。如何去看一人,只需要通过这三点,便可以清晰地了解他。我想很多人也是没有做到的。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是一本有意思的书,我觉得最大的意思便在于,你可以把一段话单独拿出来说,也可以结合着看。我每逢读到“温故知新,可以为师”这段时,就喜欢想到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以前一直不懂为什么这句话会作为开篇,仔细一想,原来这句话可以作为《论语》总论,这句话说了三件事,一是如何学习,二是如何交友,三是如何做一个君子。学习是传道授业解惑,交友是为人处世之道,至于君子,我现在也无法解释,只能自行体会。其实我们能做好前两件事,已很不容易,至于第三件,还是望尘莫及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对这句话体味深刻,生活中我恰巧有2个很好的朋友,我和他们在一起,就会观察它们,向他们学习,比如有一个社交力很强,跟谁都聊得来,学识很多,心宽体胖。我看他时就在向他学习交际,如何与人打交道。当然他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不读书,天天打游戏。这一点我不从,不学。

另一位朋友讲义气,大方,只要能帮到的,必定会尽全力帮忙。但也有不好的地方,太过于要面子,太贪生怕死,想的比做的多,不肯脚踏实,做什么都必须要有必胜的把握,不肯担一点风险。这也是个不看书的人。

我觉得勤奋比做梦好很多,好高骛远比脚踏实地好很多,勇于冒险比十拿九稳好很多。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便是这么个道理。

说到这里我想也差不多了,若再说下去,就没有意思,我取其几句话,最主要就是想反驳“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我觉得很多人读一句话都是马虎大意,不肯深究(当然深究有时候也不好)。这句话原是出自《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 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这句话是如何把书名号去掉的,我不知道。不过也不影响我否定这句话,其实这句话并未说不信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说的“尽信书”。这个“尽”字何解?其实就是“全”,说的是如果你什么都去相信一本书,那还不如不读书。那么读书是为何?《论语》说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是为了思考,思考过后才不觉得迷惘,思考后不继续学习,就会变得迷惑。其实这句话更多的是教人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不是说不读书。

学习的定义,我想除了读书,还有就是像别人学习,像社会学习,向自然万物学习,但不管怎样,都要学会独立思考。

如何与那些拉低你智商的人友好相处 2015-06-09

我的第五次《论语》阅读于今早结束。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晨读,我是有的,并且这种习惯并不是空穴而来,而是培养起来的。

从我喜欢读书开始,便觉得读书是一件需要培养的事情,很多喜欢读书的人,大多数是受到旁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致。当然,论语里说得最为恰当:“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自己也非生而知之者,他好古,因而好学。

我晨读是因为小马宋老师在群里说了一句话,他说自己早上六点钟起床,会花一个小时阅读。这句话是在当着群里百多号人说的,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听进去且照做了。反正从那以后,我养成了晨读的习惯,每天早上六点半到七点(抱歉,六点钟我起不来),花半个小时看几页《论语》。到现在为止,早上起来若不看一会儿书,还真不习惯。

读书是一种修行。我很反感那些说读书无用的人,好像他们用这种理由就能打败天下所有读书人,他们长用的招数就是举某某不读书的例子反驳你。这种辩证主义的思想有时候傻的不行,那些举例说“读书无用”的常常暗自窃喜,只因大多数读书人花了大量的时间在阅读上,没学会与人辩论。

嘴皮子不利索,笔杆子会写也成。我觉得写比说重要,说分两种,一种是嘴说,一种就是打字聊天。嘴说就是比人的反应速度,就像电脑的CPU处理一样,你若是脑子反应快,处理能力快,掌握的知识面全而广,精而细,自然而然就会滔滔不绝。

嘴说也有一点不好,就是遇到胡搅蛮缠,喜欢“和稀泥”之人,若遇这种人,我劝各位趁早闭嘴,学孔子:不语言。

打字聊天在我看来就是废话集中区。我曾经花了2年时间采用打字聊天的办法去尝试着讨论问题,可每次讨论,都会被带歪。我们那里的行话叫“歪楼”,所以知乎上面问为什么逗逼辩论会赢的问题,最经典回答的是:他们都有大把的时间,找大把毫无逻辑可言的理论拉低你的智商。我深有感触。

还有一点,打字讨论在我看来就是浪费时间,我现在很少聊天,就是聊天也是那几句话,说完就撤。我知道时间的重要性,如果和人聊天,还不如去好好写几个字儿打发空闲时间。

现在每次看见人们在那里浪费时间聊些不痛不痒的问题,都觉得人生确实很漫长,想提醒他们珍惜时间,可开不了这个口,毕竟人人都有挥霍自己时间的权利,我无权干涉。

相比口说和打字聊天,我还是喜欢写文的方式思辨。当一个问题抛出来时,两家人各执一词,用文章进行辩论是最有趣的,这不仅考察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能看出一个人写字水平高低。写的好的,有理有据,洋洋洒洒千言,毫不费力,写不好的,明白人一看,自然知他是理屈词穷,一笑而过。

所谓的越辩越明,我觉是将清晰的逻辑思维付诸于文章之上。现在人太容易通过各种渠道接受信息,这样反而造成很多人对知识、对事物的看法一知半解。这是不好的现象,就正如我那些喜欢刷微博、微信(排除深度阅读的人)的朋友,他们无论什么都能聊,但无法深聊,最多用那些理论知识去泡泡妹子,其他的也就那样。

很多时候我都跟朋友说,你这么会聊天,怎么不写下来。他说不会写,一写就乱了。后来我发现很多人都有这种毛病,因为聊天就那么几个字,该模糊的就模糊,可写出来不一样,要有理有据,还要不断修改自己的文章,学会思考、客观与独立。

所以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自己越来越容易被左右,因为你所了解到的信息都太肤浅,用一位曾经叫我不断读《论语》的老师的话说就是,没有道心。

再说康夏:“情怀狗”自食的恶果 2015-06-08

5月初,我写了一篇名为《我们终将老去 那些读过的书该何去何留》的文章。这篇文章中提到过康夏卖书。当时我也简单分析了他卖书为什么不划算。

谁知这五月就差一只脚跨入六月,不知不觉便冒出来众多网友对他的批评,这些声音疯狂、刺耳、毒烈,深深地伤害着一个喜欢读书、写字儿、爱社交网络的人。

我并不知道人们在看完那篇深扒康夏的文后是何错中复杂的感觉。反正我看完后是带着疑问的,大多数的疑问是:《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爱的教育》、《我亲爱的总统》、《人本主义研究》……这些书不好吗?人们的愤怒是因为欺骗,还是情怀被康夏再一次利用了?那些想要书的人为什么在得到后是愤怒,而不是去细细品读每一本书?

我想这些问题大都因晒书而起,这一晒之下,不少人发现书的雷同程度太高,便因喜悦转成愤怒,跑到微博、微信上去骂。

我也觉得康夏买新书的做法太low了,最low的不止于此,是他把自己的微博号公布出来,让人们晒书,这才导致了一系列事情不断的发酵。

其实想想,他完全可以让拿到书的人直接在微信后台晒书,他自己一个人看见就好,何必做这些麻烦事,弄到最后被人骂是“情怀狗”,原本这个词跟他不沾边,却被网友强加给他,弄得他只能把苦水往肚子里咽。

恕我多心,我想知道的是,每个收到书的人,确定会去读书吗。我觉得并不会,总会有人是一时冲动打钱给康夏,希望让自己像个读书人。在这个随处可以阅读的时代,很多人忘了买一本书的本质,不是炫耀而是阅读,在没有阅读过一本书的情况下而说它是“垃圾”,这是对书的作者的不尊重。你可以因为买到的书重复后悔不已,甚至产生浪费钱的感觉。但能否先别去否定别人,而是去想办法把事情弄清楚后再做决定。

阅读本就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无关其他。康夏所做的错事,我想是他在读书过程中积累起的虚荣心让他自食了恶果,这里面也包含有一些重度社交媒体病的成分在里面。

好在总有一些有媒体,会去求取事实的真相。康夏也在今天贴了一篇文章细说详情。只是不知这份迟来的认错,会有多少人买账,那些曾经伤害过他的人,是否对他说了句对不起。

不过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知错不改”是人的本性,这世界上负面的声音总比正面的大。反正这件事总会随着另一件事烟消云散。

你懂了这么多道理 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2015-06-01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他刚看了一段成功人士的演讲视频,他说这辈子失败是有道理的,我问他有什么道理,他说从那些人身上看到了他们的成功大多是性格原因,他的失败恰恰是性格所限。我问他,为什么明白这个道理,却不想着去改变。他说,太懒了。我笑笑,没说话。

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说自己不成功,在我看来,他很成功。我刚出来工作他便结婚了,现在有房有车,工作也是闲一阵忙一阵。双休和节假日都有,完全可以舒舒服服的过下半辈子。可他却跟我说,如果一天没有人来光顾他的店,便心浮气躁。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导致他认为自己不成功。

可话说回来,既然他懂了这个道理,知道自己的性格有缺陷,为什么不去试着改变呢。后来读书,我发现许多人都有这种毛病,比如孔子、老子、庄子。

先说孔子,《论语》上下万余字,每一条都可谓是至理名言,可他这辈过得并不好。

在我看来,孔子对他生活的时代是不满的,其实依着他的能力,对这个世界不爽,随随便便召集他的三千弟子自立为王,不在话下。要知道自贡、子路、冉有……这些都是个顶个牛逼哄哄的人。不说统一全国,圈个地,弄个乌托邦是没问题的。可他没去,偏偏跑去著书立说,讲一些到现在人还学不会的道理,吃力不讨好,弄了半天,三千子弟,达者也就区区72人。

再说老子,《道德经》五千言,也是老子西出函谷关,别人求他留下的,不然依着老子的脾气,我估摸着没人求,那五千字他都懒得留。

老子最后的归宿,到现在还是个谜。有人说他是去化胡,有人说他去成仙。反正这是个倔老头,就像他留下的《道德经》一样,倔得你现在都不知道自己读对了没(道可道非常道,有的书是“道可道,非常道”,有的书是“道,可道;非常,道。”)。

至于庄子,就更是违逆世道。妻子死了还能敲锣打鼓地唱歌。自己死还不允许弟子埋葬,就这么赤裸裸的来,赤裸裸的去,除了一本《庄子》,什么都不留下。你能说他不懂道理,明明可以活得人模人样,非要活得像条狗。

你看,这些大人物是不是懂很多道理,但他们也没过好这一生。当然你可以说他们品格高尚,已然超脱,对俗世不关心,不在乎。但没过好,没活好却是真的。

他们或许是追求精神,而不是物质。我想我们现在说的道理,确切的说是实用价值。这道理有没有用,能不能用才是我们所寻求的。可很多人懂了道理,确定都用过吗?

在我看来,有很大一部分的人在懂了道理之后不知如何去运用才是真的,这有一部分是自己的性格原因,有一部分是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态度的原因。

你永远知道领导能力强,但就不去学。你永远知道别人写字儿比你牛逼,但就是瞧不上。这便如同别人唱歌好听,你唱歌跑调。别人字儿写的好,你写得丑一个道理。不去试着唱、试着写,你永远在那个地方徘徊。

所谓的道理其实除了懂,更重要的是你如何去做。这是两件事,非一件事,重要的不在懂,而在实际行动。

村上春树是如何教会我写作的 2015-05-19

看的第一本村上春树的书——《海边的卡夫卡》。说实在话,没看懂,只觉着文字绚烂,隐喻颇深。书里讲了两个人的故事,一个年轻人,一个老人,到最后他们纠缠在一起。看完这本书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心里想的是,村上春树坐诺贝尔文学奖的冷板凳估计还会有很多年。

我不否认村上春树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然而对于他的文学,我始终觉得是小文艺青年们喜欢的调调,关于善恶美丑的界限太过于模糊,飘渺的让人分不清界限。他的文字就像一只高冷的猫,充满神秘色彩,无论你怎么看,它就是趾高气昂地在那儿摆着。或许这是吸引许多小文青们喜欢的理由,迷幻,朦胧。

我对村上春树感兴趣倒不是在文字上,而是他惊人的创作力。在我所得知的信息中,村上春树在写作时,会在固定的时间写字,这种上帝赐予的能力一直是我所追求的。想想一个人若一直拥有这种能力,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当然在众多的访谈中,村上春树并没有说这种能力是如何得到的,他说的最多的,是30岁后,忽然有了创作的灵感,因为在30岁之前,他确实写不出来任何文字。

无独有偶,在看过村上春树的书后,我又看过一本书,教人如何写作的书,书里面提到一句话,练习写作的方法就是在固定的时间坐下来,把文字写上去。一开始会写得不是很好,先不去管它,把它写完,之后再去看,如果觉得不好,就再修改。

这本书似乎给我打开了一扇打门,也让我明白,所谓写作,并不是神赋予的天赋,那是诗人才有的能力,写作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不可能在写小说的过程中,被赋予某种能力,因为小说是从一堆写出来的垃圾中,不断修改出来的文字。它不是天赋,是勤奋。这勤奋靠的是坚持写、勤阅读、多思考。

坚持写是完成一件事的标准,就如同人们在上学和工作时完成任务一样,没完成的肯定会留下来,到完成为止,写作也是这样,写完它便是完成任务。

勤阅读便是多读书,读好书。我并不认为一个人读现今的网文能对写作有多少提升,反倒是不断地向上阅读会对人有巨大的帮助,读书和写作是并行的,我提倡纵向阅读,反对横向阅读。

至于思考,我觉得是区别人是否有天赋的唯一标准,《论语》里有一段记载,我很喜欢,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就连孔子也承认人有天赋这一说,对于颜回的喜欢,确实胜过子贡。这就是所思所想的问题。写作也有天赋一说,但不去写,谁知道你的天赋在哪儿,上帝不会白白赐予没有思考过的人技能。

反过来说,每个人写作,都希望去获得那最无上光荣的诺贝尔文学奖吗。我想不是的,有的人为了混口饭吃,有的人出于热爱,有的人则喜欢记录……每个人对于写作都有不同的要求,未必都是为了得到些什么。

村上春树身上所谓的天赋,我觉得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坚持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写字儿。如果你明白这件事,并且去坚持着做这件事,我想会比通读他所有的作品,记一些心灵感悟类的句子,要好很多。

周国平的文章价值几何 2015-05-11

最近在看周国平的书,书名叫《安静》,是一本散文集,总共420页。这是他写的很小一部分,我这里有他9本书,有7本是散文集,有两本是关于尼采的。每天睡觉前,我会翻开这本《安静》看几页,之后带着一丝安静入睡。最近心情有些烦闷,看此书确能让我心情沉淀一些。

书的序言周国平写明了为什么书名要为《安静》,大意是他旺盛的创作欲如滔滔江水奔涌不息,媒体在得知后,蜂拥而至,希望得到他的金字妙言。作为一位不善拒绝的谦谦君子,只能一一接下,慢慢还账。可江水终有尽时,面对越来越多想要扒开口子,开辟一条全新引灌渠道的人,江水只能越来越小,越来越少。周国平虽有旺盛的创作力,也有被榨干之时。在领悟到媒体之恶后,老头毅然决然摈弃外来催逼,坚持做一个安静的写稿佬。

我是佩服周国平旺盛的创作力的,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我觉得应该加一句:写到老。这句话他不但明白,还发挥到了极致。想想一个老头年纪一大把了,还乐此不疲地创作,不佩服真不行。

我买周国平的书比知道他的微博早,有一阵我喜欢尼采,因为尼采而误买到周国平的书,这本书一直放在我床头没敢看。我觉得应该先把尼采的书看完,再看周国平的书或许更为合适。

这之后陆陆续续听到他的一些传说,听说他有微博,我就去关注他,心想,这老头还挺潮的,还在微博上和网友互动,近来貌似还因一篇“歧视”女性的文章被围攻,后来出来解释,才将此事平息。

说到底,我跟他是不熟的,书买得多,现在才开始看。关注过微博,没深入了解,只觉得他喜欢跟年轻人交流,用一种豁达与善意的心态。

我原本以为对他的了解就是这样,直到某一次在群里聊天,一朋友发过来一链接,我点进去后看见是周国平的微信公众号,瞬间便震惊了。想不到这老头又偷偷摸摸的玩儿起微信来了,还学会在里面和网友互动,语言调皮,却很和蔼。我看完他的微信,最后在文章的赞赏一栏,发现有四千多的阅读量,打赏的人却只有几个,出于对他的尊敬(我知道他不差这点儿钱),默默打赏了3元,聊表心意.毕竟我曾在他身上学到点儿什么。

这世界上就不该有主流文化 2015-05-07

第一次听到主流文化之争是看一篇文章,关于中国民谣的争辩。文章里各种撕逼,讨论谁是主流,谁是非主流,弄到最后也没达成一致意见。文章的作者在最后做了个结论,这世界上就不应该有主流艺术,所有的艺术应该是和而不同,可以允许一大部分人喜欢,但不能排斥一小部分人的爱好。我看后,颇为赞赏此人言论。

音乐是这样,我想文学也应该是这样。

小时候老师教我写作文,喜欢对我说,写东西要讲逻辑,要有顺序,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不要颠倒顺序。这些话我全听了,到后来所看书,都觉得要有逻辑,于是每本小说,都觉得必须要有理有据才行,这导致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喜欢金庸多过古龙,总觉得古龙写得再好,都不如金庸正派。毕竟金庸的武侠世界是能忽悠人的,一招一式,一笔一划都写得淋漓尽致。古龙就不行了,写打斗,直接一笔带过,不留痕迹。其实一个是写实,一个是写意,根本就没有可比性。我是受了主流文化的影响,非要比个高低,到最后是自讨苦吃的。

我第一次发现所有的小说不能用主流文化来区分并不是金古之争,而是看一本书——《尤利西斯》。这本书我到现在都没看完,看了四分之一,看不下去了,书里面的字儿我全认识,但是那种意识流的笔法,实在是太伤脑筋,你永远不知道这本书的下一句会是谁出现,也永远无法摸透这本书的主线及脉络。我看书的过程就在想,书怎么能这么写,这算什么。其实这是作者故意为之,倒是我大惊小怪了。

这之后看王小波的小说也是这样,这家伙故意把历史改成一种具有讽刺性,且毫无逻辑可循的荒诞小说,这是一种近似于黑色幽默的写作笔法,偶尔还会夹杂一些现代人的自我评述,令人忍俊不禁。

我看他的小说,总在想,若这家伙现在还活着,看见这个社会这么乱糟糟的,会用何种笔调来写这个社会。可惜他死得太早,我也只能在字里行间努力寻找着他那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共同点,聊以慰藉。

说文学,不得不说诗歌,这种曾经辉煌,现在成为一种边缘,偶尔会惊起波浪的文学。许子东老师曾说过一句话,我们国家的文字,唯有诗歌是走在众多文学最前面的。可惜它走得太远,成了一种高远的,让人敬畏的文字。我想并不是它走得太远,而是我们没有用一种善意和朴素的眼光去看它,每每有新诗人出现时,要不就惊呼,这也能算是诗。要不就是用一种极端的批评来否定别人的作品。我迄今为止未曾见过有谁对不好的诗歌进行过善意的分析与讨论。想来落井下石,讽刺,挖苦与不屑,都是人内心所无法掩盖的阴暗面。为什么我们在批评别人的诗歌时,不先去尊重别人的作品。

随着年岁的增长,每每读到一本非主流的书,我都会陷入一种困惑,总觉得这个世界被主流文化统治,是毫无生气的。那曾经百家争鸣,流派对立的文学时代似乎变得那么遥远。

想来这个时代是太和谐了一点,我不禁开始怀念那口诛笔伐的年代,虽伤和气,但却推动着文化向前进。不知在这有生之年,我还能否看见那欣欣向荣的场景。

你为什么会被忽悠 2015-05-01

我读大学那阵,原本是想学时下最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后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到最后读了一个不高不就的管理学。因为不喜欢这专业,找工作时,找了份儿自己喜欢的第二种工作——写字。现在想想,这真是我最为明智的决定。因为我发现程序猿活得都不如写字儿的,至少我见过的各种程序猿都是累死累活,加班熬夜的苦干,和一条死狗没什么区别。

说来也巧,我虽未学成计算机,却在工作中认识了许多程序猿,我闲暇时就喜欢跟他们聊天,聊程序方面的知识。他们很乐意与我分享技术性的话题,虽然我一个字儿都听不懂。我想他们之所以乐于与我分享,是因为每次我在跟他们聊天时,都用一双崇拜的眼神看着他们吧。

我和程序猿聊天,大多数会聊到一个功能的实现,需要写多少代码。很多时候我都会不解地说,这个功能这么复杂,需要码这么多代码,好麻烦。他们听后,很惊奇的看着我,随后淡淡地说了一句话,还好,其实没有多复杂的,之后又投身到没日没夜的加班中去。

后来我才明白,原来在我们眼里看技术方面的事情,与他们眼里不一样。他们跟我解释一个功能,会告诉我一个功能用什么样的代码写,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功能,领导如果要牛逼的效果,就要多给他们一些时间。我似有所悟的跟他们说,我们领导不懂代码,你完全可以跟他说,这个技术有点儿难,如果要三天,你就想办法说要一周的时间,之后用你的专业技能打败他。那些程序员听过后,似有所悟地点点头。我留下一个狡黠的眼神,拍拍屁股,深藏功与名。

无独有偶,今天在看一本书——《乌合之众》。书里说了些有趣的事儿,作者在说拿破仑的失败时,说了一句话,拿破仑的成功,是因为他在自己国家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得到很强的群众支持,他了解他的群众,所以能成功。但当他去攻打其他国家,是不了解其他国家群众的想法,在攻打其他国家时,失败了。我们姑且不去讨论拿破仑失败的原因都有哪些,单就书上说的群众基础做讨论。

我看到这一句时,就在想,拿破仑为什么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想来是他比别人聪明些?我觉得不是,我想是他能找到一个聚集人的点。反过来说,就如同我和程序猿之间的关系一样,我喜欢计算机,但是不了解代码,如果我要跟着他打天下,他是能忽悠我成为他的左膀右臂的人,除非我比他专业技能强,比他有很好的领导能力,不然我只能凭借热爱去崇拜他,追随他。这就是所谓的群众效应。

再继续看书,书中还记载了一个心理学上的故事,说有的人装乞丐在街上骗钱,他们利用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同情心。正常人都是有同情心的,乞丐用一种落差感很强烈的对比让人能看得见,感受到。人如果看见乞丐活得惨不忍睹,其同情心就会被激发出来。毕竟人在快步走路那一段时间里,做一个俯身施舍的动作,是很难的。这是瞬间刺激性的动作,很多场合都可以用。我觉得这种作用可以实用在很多地方,当然政治家和商人,是玩儿得最顶尖的。

现在好好想想,人有一部份被忽悠,大多数是在其不了解的领域做了一件不了解的事情。就像现在,我看过这本叫《乌合之众》的书,你没看过,你无法判断我上面讲的故事,有几个是真的,有几个是书里真正提到过的。

其实我也是在忽悠你,你发现了没?

读书是为了耍流氓 2015-04-23

这是一个电商赚钱的日子,从早上到我现在码字这段时间,书的价格一直在变动,隔一会,价格或高或低,影响我的购买欲,左手摸完右手,到最后终于忍住,一本书没买,去KINDLE上捡了几本书,存着。说实话我不喜欢这个节日,更不喜欢一种被赋予了使命感,带着某种功利性的目去读书买书的坏习惯。

看不惯归看不惯,心里还是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节日,至少能让许多不读书的人会觉得,我是不是应该买几本书读读。读书成为一种节日,不知道是一种悲哀,还是欣慰。

我想更多的是悲哀吧,如果一个人只在4月23日知道读书,那应该是失败的,不配读书的。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当这快乐被赋予了太多的使命感,再快乐的人都会变得郁郁寡欢。大多数人就是这样,自己不看书,不动脑子去思考,喜欢捡用别人说的话,觉得这就算是有学问了。像小时候读培根的《谈读书》一样,总觉得读什么书,就要懂什么道理,自觉会说几句名人名言,就知道名人是怎么思考的了。现在想想,《谈读书》里写的,大多我都不记不得了,只有一句话记忆深刻:读书使人充实。

我想这或许是读书最根本的原因吧,至于其他的明智、周密、准确之类的东西,只是充实的附属品。很多人在读书时已经本末倒置了,想象着一本书能让人一飞冲天,这恐怕是世间最大的笑话。

其实不读书也没什么,最多比别人多一些困惑,遇到问题不会想办法解决,不知所措而已。人不一定要读书,很多人不读书倒也平安喜乐的过了一辈子,这样的幸福,虽无趣,好在不争不怒。我自觉没必要谁都要读书,都读书去了,这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谁去完成。

我以前是喜欢叫人读书的,现在不叫了,叫多了自觉没趣,特别是春天,不能叫,只有公狗母猫才叫。我自是不能与其等同,只能闭嘴,看书看手机。古人是书不释卷,我是手机不离身,在里面装许多的阅读软件,无论在哪儿都养成一种阅读的习惯,哪怕在站台上等车等到想尿尿,又或是在轻轨里抱着钢管不跳舞。我会把手机掏出来,点开一个阅读软件,沉浸其中。

读书是一种习惯,没法教,习惯养成,便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自然而不可抛弃的一部分,很难想象我若不读书能活成什么狗样子。

最近跟朋友聊天,我都在叫他们不要读书。我是深受其害的,与其叫人读书,不如叫他们学会如何做梦,书读了,不会去思考,去实践,是枉然。梦醒了,至少还对生活抱有一些希望,想着:万一梦想实现了呢。于是又傻逼呵呵的想象下一个“伟大”的梦。

很多人想读书,但总觉得现在读书太晚了。我是不觉得晚的。今天看新闻,说一位老爷子60岁退休后,一口气把重庆三间书店的书都翻了个遍。这种生活,过得真惬意。若有一天我能活到那个岁数,想必也是这个样子吧。

写到这里,也差不多了,耳边又想起姥姥小时候在耳边念叨的两句句真言: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很遗憾,我是个读书子,不是个当官人。

我最大的愿望不是做官,是当个浪荡子,读书于我而言就是为了耍流氓,只是现在都用不上了,扫我雅兴。

为什么说读书的人是有错的 2015-04-18

我最近受冯唐的影响,会戏谑地说一些不找边际的话,近来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读书是会反动的。为什么我会赞同这句话,最主要的原因是越读书,越发不自由。这不自由是思想的不自由。

读书可以修身养性,可以运筹帷幄,可以决胜千里,可以调戏女人……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但我们国家就有一些规定很奇怪,有许多书不让读,有许多书必须删减才让出版,这让我很难过。

其实读书没坏处,我觉得管得多才是坏处,有句粗话叫:管天管地,还管得着人拉屎放屁?拉屎放屁是没法管的,但你在哪儿做这种事儿有人管,还有人偷拍。读书也是这样,不能管你想什么,但是能管你读什么书。万一看了不该看的书,走极端怎么办。知识分子造反是很厉害的,一笔写上去,好与坏,正与邪,善与恶,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不然为啥会有:孔子著春秋,乱臣贼子惧。历史这东西,丹青笔墨,白纸黑字,是很难洗白的。

对于读书,我还难过的一点是求知欲的提高,书读到一定境界,会想办法提高。读着读着,会不能自拔,思想跳动,脑子灵活,会发现一些不对劲的地方,会发现这个世界的规则秩序有问题,会发现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是不应该的。凡读书之人,总有一个“乌托邦”的理想国,孔子是大同社会,马恩是社会主义。人类的终极目标就是不断向前,追求那个遥不可及的梦。

读书,或者说读书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团结。其实为什么要怕人读书呢?读书人读进去后,就喜欢讨论,讨论好是一件雅事,讨论不好就打嘴仗,文人之间打架都纸来笔往,原来还拉帮结派,现在我看这种情况很少了,都是四处乱咬。碎片化时代,谁都不能说自己接受到了最正确的价值观。今天明白了最了不起的科学,懂得了乳房癌的自查。搞不好明天就会被推翻。读书人为了不被时代落下,不得不死命去追这些无聊的事情,又怎么会去想办法做更多的事。

其实读书人最大的麻烦不应该是读书,而是读完书去做事。有句话叫:知识改变命运。我觉得说得不好,不如古人说的“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有人说前四项没办法掌握,我不觉得,我觉得前三项人是没办法掌握的,第四项积阴德人力还是可以做的,只是现在不好做。想来这五项也唯有最后一件事最好办,但也最难办。书读得好,就“活学活用”,读不好,就变成死读书了。

我就是读死书的,以至于总被我老师嫌弃,说我没有道心,但道心是什么,他没跟我解释清楚,就记得叫我读《论语》,一直读,读完后他来考我。怎么考都不对,没有道心。有次我不服气,我说都读了好几遍,还没读懂,你读了多少遍。他说,有几十遍了,现在还在看。最后还留给我一个潇洒的背影,甩给我一句话:《论语》可以读一辈子。我当时就震惊了,赶忙把丢在地上的《论语》捡起来继续读。读到现在越发糊涂,不通透,进了死胡同。

我想,归根到底,书没有错,读书的人也没有错,读完书,有道心,愿意起而行之的人是有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