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电影院看《天堂电影院》

一个人离开故乡,才能成就自己。《天堂电影院》里的托托(雅克·贝汉饰)在时隔三十年后,回到自己的故乡,看见电影院残破不堪,内心不剩唏嘘。他问儿时小镇的人,电影院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身边的人告诉他,「经济衰退、电视、录影带等行业的兴起,让这个小镇的电影院没了生意。」

电影院能被取代的吗?疫情之前,我觉得可以,疫情之后,我认为不能。当我坐在电影院里看《天堂电影院》,不时听见身边的男女窃窃私语,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成为了电影外的一部分。反观电影,一群人挤在拥挤的教堂里看电影,吵杂喧哗的气氛与银幕上的故事成为一种无法代替的存在。

在娱乐不发达的年代,电影成为人们共同的话题,让人们在茶余饭后有了谈资。我喜欢这部电影,它勾起了我儿时看电影的回忆,我在观看时,重温了曾经那些美好的时光。

一个人有多喜欢一部电影?《天堂电影院》里有两个小细节:银幕上播放一部电影,演员的台词还没说出来,有人在台下能一字不错说出电影里的对白。还有一个故事是一群执勤的人走进来拖一位正在看电影的人离开,理由是有人举报他重复看了十遍所喜欢的电影。

相对于故事的主线,我反而更喜欢这些看起来毫不起眼,却令人开心的小事。电影院里能发生各种各样的事,然而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对片子的胡乱剪辑,相信深处在这个时代的人深有体会。

阿尔弗雷多(菲利浦·诺瓦雷 饰)是放映师,每次在播放片子前,会在教父的指导下将许多吻戏减掉,躲在一旁的小托托(萨瓦特利·卡西欧 饰)偷偷发笑,似乎没有什么比这更荒诞的事。正式放映过程中,许多人为了看不见吻戏抱怨连连。这些毫无理由的审查制度,再对照我国的审查制度,不禁有些讽刺的意味。阿尔弗雷多对小托托说,生活比电影难多了。这句话除了暗示生活,或许更能说明生活并不像电影那般,总能让人随心所欲地删减掉片段。生活也不能像电影那般具有跳跃性,能让小托托眨眼间从儿童跳到青年。生活始终要一天天的过。

托托的成长历经儿童、青年和盛年。因为喜欢电影,在阿尔弗雷多的教导下,他成为了放映员,度过了愉快的童年。青年时期,他坠入爱河,爱上了银行家的女儿艾莲娜(阿格妮丝·那诺 饰),无奈他的爱情被爱莲娜的父亲所阻断。阿尔弗雷多建议他离开故乡,不要回来,他离开小镇,最终成为了知名的导演。

整部影片并没有告知观众,为什么阿尔弗雷多要叫托托「出去闯荡吧,永远不要回来」,他似乎知道托托只有离开所在的小镇,才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仿佛一个人不念故乡,不停往前,毫无牵挂,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成功又如何?托托并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反而在工作中成为一个空心人,床边的人换了一位又一位,「始终找不到自己所爱的人」。

离开家乡三十年的托托,在阿尔弗雷多死去后回到了故乡,此时许多的人与事已经变换了模样,天堂电影院在爆炸声中变成了停车场,他依旧爱电影,只是再也找不到童年使用放映机时的快乐。

黑猫警长

原计划十二点前睡觉,抄经途中,闷墩儿跑到桌子上打扰我。

今天想了想,她第一次发情和第二次只间隔了半个月,估计和楼里的流浪猫有关系。

前段时刻我出门,发现楼底下那只长得像黑猫警长的猫在过道口。这只猫我以前常看见,过了一阵不见,以为他消失了。这次再见,真是好久不见。他不知道有多大了,反正时不时会在楼下转悠。楼里有好心的阿姨,还特意为他准备了猫粮,放在物管处,让他们帮忙喂养。

我不喜欢黑猫警长,这家伙每次逗弄他,会很谨慎地跑开,怎么使唤也不管用。有时我想,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么重的疑心病。后来见多了,发现大多数猫和他一样,见到人会远远躲开,反而那些不怕人,喜欢和人亲昵的猫很特别。

不知道是不是这家伙在我楼道口留了气味,惹得闷墩儿这么快就发情。

她只要发情,会很粘人,跳到我桌子上,抱我的手,时不时咬我,我摸她,她一副很享受的样子,尤其是摸她的屁股,会使劲儿翘起来,脚不停来回蹬,像是在求偶。

我尝试抱她下去,过一会儿又会跳上来,如此往复,原本半小时能抄完经,会折腾到一个小时。

不知道这次发情会持续多长时间。

闷墩儿发情

闷墩儿发情是月初的事,持续时间大约一周,谁曾想,大概从昨天开始,又发情了。

她第一次发情我没有经验,主要表现是凄惨的叫。我吓到了,以为生了什么病,赶紧打开电脑,查症状。

资料显示,这是猫发情,一周左右就好。仔细看资料,写着一些大致介绍:

发情季节:春、秋二季是主要交配季节

发情周期:一年大约有3~4回

发情时间:平均6~10天

注意事项:

1、如果在发情期间没有交配,那么猫咪很快会再次发情,间隔大约两到三周。

2、如果长时间发情而不能交配,猫咪的发情间隔期就会缩短,看起来就好像一直在不间断地发情。

有朋友说,如果不绝育的话,楼上楼下如果有公猫,母猫会和楼上楼下的公猫发情,反之,一个星期过后,公猫发情,或者他尿的那个味道又会促使你的母猫发情。

简单来说,发情赶紧去做绝育。

从动物的自然规律来说,发情是自然现象,不应人为干涉,但猫咪进了家,已经违背自然规律,可以进行人为干涉。

我看闷墩儿发情,除了撕心裂肺地叫,其次就是趴地上,我摸她,她会翘起屁股,后腿匍匐在地,爬来爬去。安抚她的办法就是用逗猫棒陪她玩儿。

我观察了好几天,发现她绝育除了会大吼大叫外,会变得特别粘人,动不动就要求我摸她,甚至会跳到桌子上干扰我抄经。

原以为过了月初,她的发情期已经完结,谁知道月底又来一次。现在只希望她不要到处撒尿,尤其是在我的床上尿。

雨后随感

新一轮降雨来袭,预计这周雨不会停。

我自从喜欢跑步,就很讨厌雨天,重庆的天除了夏天,其余季节雨特别多。同事听我下雨天也跑步,好心说,重庆的雨是酸雨,可有些事,一旦热爱,不管后果有多严重,总归是要去做的。

我小时候学江南的文章,里面总会提到雨,但不知道江南的雨有没有重庆这么频繁。看历史,提到蜀汉之地,多瘴气,想必也和多雨有关。

原本今天打算早些休息,不注意又到半夜。临时想起昨天写拍摄随笔,仔细看了看全景模式,发现一些诀窍,这是我忽略了的细节。

全景模式的人物在拍摄时,要站在镜头前三分之一处,镜头拍摄,移动三分之二,人可以不出画面,直接拍。

我反复看别人拍了好几遍,才发现有很多细节的问题,视频里并没有说明。

不知道这是不是有病,我这人做事,尤其是临门一脚那瞬间,如果不弄明白,常常心不甘情不愿,非要弄明白才好。

新东方的摄影大赛(后篇)

因为是诺兰的粉丝,一直很想尝试《盗梦空间》里的效果。

我在学习全景模式的过程中,发现用这一模式能拍出《盗梦空间》里的效果。不过这一模式的拍摄效果并不理想,更何况对拍摄地点的要求太高。

我继续搜索,发现利用镜面成像的效果也能拍出来。于是我当天下班就去买镜子,第二天和骆老师带着镜子去拍。

一上午的时间,看来看去,没有找到合适的场景。我原以为拍摄很简单,哪儿知道要找对角线合适的地方,非常难。其实西点走廊能拍,但如何体现拍摄的主题,成为一件伤头的事。

还好,下午于老师来了。他找了一个校园操场边的夹角处,将镜面摊在手上,不停测试效果,倒腾了半天,找到一个合适的点。

我看他一会儿蹲,一会儿趴,一会儿跪,够幸苦的,原本想就拍一个校园风光。谁知道他叫我站在操场边跳,我像个傻子一样跳,他用连拍模式拍,拍完叫我去找几个学生。此时,姚老师站在一旁看了一会儿,觉得这事儿很有趣,就和我一起去找学生。

我和她一起到西点教室,生拉硬拽,找了四个学生。

找到后,他又叫我当试验品,找位置,定点。定好了,他就叫学生摆动作。一开始他希望拍学生跳起来的动作,学生不愿意,我觉得跳的难度太大,四个人一起跳,动作和表情还要到位,难度系数直线上升,也帮着他们说话。磨来磨去,最后改成了走。

别看就简单的走,来来回回也走了好几次,到最后才拍到理想的照片。大家在强烈的阳光下,完成了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摄影好玩吗?看别人觉得这是件特简单的事,一旦自己开始,哪怕是运用相同的技术,依旧要重新设计场景。

不过技术再怎么厉害,还是要先有想法,有了想法,再用技术去实现想法,这一过程很艰辛,会遇到很多问题。

新东方的摄影大赛(中篇)|每日抄经:申命记10(一)

原计划昨天拍完全景模式的照片,因为没有手机支架,搁置到今天。

我早上起来把支架放包里,开完会,稍微准备,和于老师从楼上下来,和昨天的同学约好的同学在操场见面。

其实昨天我和骆老师拍了一位全景模式的同学,但那个太简单了,何况还是两人成像,一些肢体语言和表情也不太好。

我这人就这样,凡是要求别人做事,总下不了狠心,有些事明明还能做更好,但不太忍心叫人一遍又一遍来,只能做到一个大概就喊停。做出来的东西往往和自己想象中有所出入。

我就特佩服那些叫演员一遍又一遍来的导演,不做到满意的程度,绝不喊停。很多事就是这样,只要稍微咬咬牙,狠狠心,完全能做更好,出于性格原因,只能达到及格线。

今天和于老师合作拍摄,不好意思过于要求同学,尤其是在中午十二点,顶着烈日下拍摄,期间要换两套服装,试着过了几遍,觉得可以就行。

这次拍摄并不成功,有一个原因是全景模式如果开太久,再次移动,稍微不稳,照片就会出现抖动痕迹,别看两个人和三个人的区别,加上换装,拍摄的难度是成倍增长。

我回到家,从手机导出图片到电脑,由于拍摄抖动,学校的名字有一个出现晃影,我只能打开 PS,用我三脚猫的设计技术修图。

原本很快就能解决的抖动,我花了老半天才搞定。

做完这一切,赶紧打包交稿,至于结果如何,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

新东方的摄影大赛(前篇)|每日抄经:申命记9(二)

学校举行摄影大赛,全国院校都要参赛。这是每年会举行的一次比赛,和以往比赛所不同的是,今年手机可以参赛。

不知道是为了炫耀我新买iPhone 11 的拍照功能,还是希望争一口气,上周开始,我就在思考拍什么。

手机和相机比,如果论专业角度,肯定比不过相机,但手机有一个好处是,在构图和技巧方面,我觉得延展的空间很大。怎么样让拍出来的照片和相机有很大的区别,这是我的思考点。

起初我希望拍细节,前段时间看《手机摄影,凭什么比相机还酷》,里面有很多细节方面的图,也就是骆老师说的,摄影就是做减法。最后我放弃了这个想法。

有一个原因是,以往的参赛作品(虽然只看过去年的作品),写实得奖的太多了。何况比赛要求里写的是体现学校环境,老师教学和学生风采三大板块,细节是以点说话的艺术,拍出来不好展示。还有一个原因是,我看书里的作品,调色的要求太高,这违反了「用 PS 简单调色」的规则,除非真能搭建一个影棚去拍。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事。

那相机和手机还有差异化的方式吗?显然有。手机有一个全景模式,相机没有。

全景模式有一个特点,同一个人,在全景模式里,能拍出不同的动作。我思考的第一个创意作品就是体现学生报名,学习,毕业的三大场景。这里面能延展的动作就太多了,如果不是技术问题,理想状态自然希望同一个学生表现七八个动作。今天找同学试了试效果,到最后只能精简为三个动作,因为要换两套装,过于麻烦。

全景模式我以前看别人拍过,自己开始操作,才发现困难重重。iPhone 11 的全景成像,是利用拼贴的方式组成的长图,中途只要不移动相机,不按结束键,整个过程就在拍摄。拍摄过程中,相机何时记录,并不知道,所以在拍三个动作中,第二个动作经常把人拍模糊。

为了解决第二个人物的表现形式,我试过很多次,比如把物体移出画面,摆好动作再拍,从左边移动,或右边移动,不断测试,始终不行,第二个人物的成功概率太低,完全不可控。

就在我要崩溃,决定放弃时,一瓶水帮助了我。

星期一我和骆老师讨论拍摄问题,见他桌子上有一瓶水,我拿起再次实验全景模式。水经过摇晃,拍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晃动,就证明已经记录了这一场景的画面,我连续试了几次,终于成功了。后来我慢慢实验,发现全景模式中,在移动时,手机一直在记录画面,停止后,大约三秒钟,才会拍摄完成。第二个物体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一直以为只要相机移动到人物就算拍到,其实这只是在记录,要过几秒才算拍成功。

这是很多教程里没有提到的细节。后来刘老师说,估计是苹果公司改变了算法,因为他以前拍过全景模式,并没有这么复杂。

单一个技术问题,我和骆老师就花好几天时间解决,今天拍摄遇到的困难,明天再说吧。

2021 年 5 月影视书 | 当我在 5 月跑步时我在想些什么?

五月一日

跑完步,开始洗冷水澡了。我记得以前有一年喜欢喝可乐,每次跑完必须喝一瓶,那时坚持锻炼的意义很简单,就是体验那种冰凉畅爽的感觉。后来喝多了,导致吃甜食犯腻,反而对苦和酸有了好感。甜失去了兴趣,每年洗冷水澡的习惯却没有改,仿佛每一年会期待第一次洗冷水澡,开始会冷起跳脚,慢慢地,蝉会在树上聒噪,我也不觉得冷了。

五月二日

起风了,跑步时看见天边有闪电划过,期待的阵雨或许会在今晚落下。这几日操场没多少人,突然而来的高温让多数人失去了奔跑的动力。我绕着操场转圈,和零星几人擦肩而过,汗水从全身冒出,风吹过,才觉得有那么一点凉爽。

五月三日

终于找到点跑步的隐感,经过漫长的坚持,挣扎,身体兴奋点正在恢复。这是我以往从来没有过的感受,仿佛跑步不是件快乐的事,而是种煎熬,每次踏上操场,内心极度抗拒迈出脚步,跑完五公里,如释重负。往常跑完会像搬开了一块石头,现在跑完石头变得更沉了。纵然如此,我依旧不停在操场转圈,毕竟人生不可多得的快乐,总是在品尝过痛苦之后才会获得。我决定去买瓶可乐庆祝。

五月五日

今天称体重,瘦了四斤。放假这几天也没怎么运动,还破戒喝可乐,吃烧烤,体重反而不增反减。往常我跑十公里一斤肉不掉,在家里这几天吃吃喝喝,每天的步数不足一万步,反而瘦了,可见减重这事儿不能当真,该吃吃该喝喝,做些家务,洗洗冷水澡,操场随便溜两圈,越不当回事,越会获得意外之喜,决定了,再去买瓶可乐庆祝。

五月六日

沉迷看电影,到了九点不停看时间,挣扎半小时,屁股还是离开了椅子。到操场跑了几圈,发现跑步也是一种快乐,只是这种快乐需要克服阻力才能获得,这是一种挑战,只有那些克服惰性的人才值得拥有。

五月七日

今天换了工位,开始全新的挑战。一瞬间,没有人嚷嚷着减肥;没有人请吃糖;没有人和我开杠;更没有人称呼我为「少爷」了……想着想着,跑着跑着便没了力气。

五月八日

昨天去了南川和丰都,开启奔波的工作生活。人生第一次不用做文案,感觉还挺爽,以前总会担心写不出来文案,现在反而不怕了,压力瞬间减轻。一切重新出发,朝着更好的方向。

五月十二日

同事说,今天不见,我有点儿长胖了。我去称重,五一节减掉的四斤肉又长回去了。吓得我下午扛着学校两个几十斤重的铁皮推车爬上爬下,累的双臂酸软。回到家躺床上睡不着,赶紧出来溜两圈。今天的汗水流够了,再不掉几两肉,怕是对不起我一天的运动量。

五月十五日

天一冷,操场便铺满了金黄的树叶,绿色和金色成为跑道的点缀,踩在地上发出「沙沙」声,风一阵阵吹过,脑子随着风到处跑,跑完思绪已经不知道去哪里了。

五月十六日

剪了头发,跑步时没有前额的刘海打头,风顺着头皮穿过发丝。有一瞬间我好像听见风吹过耳边的「呼呼」声,仿佛看见身边的人变成了影子,浑身充满了力量。我知道,沙坪坝的大迫杰回来了。

五月十八日

一只黑白色小猫闯进了跑道,沿着操场边缘走猫步。它不进跑道,只在操场边的石板凳窜上蹦下。我跑过一圈,听见草丛中忽然发出「叽叽」的叫声,它耳朵直立,加快脚步向发声的方向前进。等我再跑回到原地,小猫和声音都消失了。

五月十九日

每次跑完步会回头看看操场,那些在我身后还在跑步的人是什么模样。有的步履蹒跚,有的闲庭信步,有的神采奕奕,更多的还是慢悠悠散步的人。无论是跑还是走,操场始终只属于站在上面的人,每个人会拥有片刻的时光。

五月二十三日

毕业季,操场开始有人准备别离的节目。仿佛每年这个时候会有学生到操场排练,我跑来跑去,听了无数首歌,只听懂一首《夜空中最亮的星》。终于明白为什么有的年轻人跑着跑着没了身影,他们重新找到了出发的跑道,只有我会在这块操场绕圈。

五月二十六日

白天脑子晕乎乎的,夜晚回到操场跑几圈,精神状态瞬间回复,人好像不能长时间双脚离地,离开久了会各种不适,对于我这种喜欢散步、跑步的人来说,感觉尤为明显,无怪乎有个「脚踏实地」的成语。

五月二十九日

落了一上午的雨,下午开始放晴。回来的路上一路青山云雾,想起杜甫写的「气蒸云梦泽」,远处的山还真是飘渺,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呢?进入夏季的重庆,还能在路上看见穿长袖的人,跑步时有阵阵的花香,不知道花开在何处,也不知道是什么花在夏季盛放。

五月三十日

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像是参加完一场马拉松,现在脑子还有点儿晕乎乎,不敢相信这辈子还有勇气啃这么厚的书。俄罗斯诞生了太多杰出的小说家,契诃夫、果戈理、列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无论是短篇还是长篇,都有他们留下的足迹,人生何其有幸,能读到这么多天才创作的作品。

附:5 月书单和影片

文学名著·译文名著精选:卡拉马佐夫兄弟(套装上下册)

作者:[俄]陀思妥耶夫斯基京东

三月初开始读,今天读完,整个人也读懵了。初读不知有何味道,只等重读再写读后感。广告

不拘一格 网飞官方出品,创始人兼CEO里德·哈斯廷斯作品

作者:里德·哈斯廷斯 艾琳·迈耶当当

以前读过网飞的另一本书,现在看这本书,慢慢有些明白公司的管理,可以说,在现目前家长式的管理公司大行其道的情况下,网飞提出了以公司为团队的管理模式,和员工坦诚沟通,信任员工,由于高密度的人才机制,使得公司的发展不停向前。我以前总觉得这种管理方式不近人情,可这本书却告诉我,很多时候,公司做得哪怕再尽善尽美,也抵不住员工自己做一些违背公司的事。或许很多事真是沟通的问题,又或许这世界上聪明的人本来就不好找,无论怎样,网飞的管理模式是留给那些少数绝顶聪明的人,并不适合当下绝大多数企业。广告

美国的反智主义(历史学堂)

作者:理查德·霍夫施塔特京东

这书做了很详尽的调查,从宗教、职业、教育等方面阐述了美国的反智主义,遗憾的是,开篇各种看不懂的词语,直接把我逼退了。第一次发现在一个完全没有涉足过的领域跋涉起来这么艰难,读这本书完全是很浪费时间的一件事,不仅要弄明白美国的宗教,好要对各色不认识的人物进行区分,更别说其教育体系,读来真是头大的一本书。

我是传奇

第一次看见了末世之下一个人的孤独,故事没有多宏大的场面,走进人物内心深处探寻末世的孤独,一改往常的僵尸片,反而有了一种寂静,是什么在支撑这样的孤独?自然是找到疫苗,解决这场人类有史以来的浩劫。

狼牙

很干净的武打片,没有太多悬念,故事和吴京的功夫一样,直来直去,总感觉这故事删减很多,尤其是登船到打斗那段,过于干净,没有展开,至于吴京第一次去吃饭的饭店到底是什么作用,有什么意思,没有说明白,如果只是和女警官相识,那也挺没有意思的。

你好,李焕英

为了看最后半个小时的精彩部分,忍受了前面一个半小时的乏味枯燥。最后半小时的情感饱满,十足真诚,前面的故事就太无趣了。

我的姐姐

有时候,电影和生活一样,是不需要讲道理的。片子不好的地方在于,许多不需要对着人拍的煽情镜头过于多了,留给观众想象或许会更好。

莫扎特传

人生第一次对莫扎特有了了解,天才陨落,世间的庸人太多,才会耽误了他的音乐之路,谁能想到他才华横溢,依旧会用尽心力去创作呢?天才尚且如此,我辈又有什么好怨言的。这部电影越往后看越震撼。

情书

恰然而止的告白,恰然而止的告别,一切刚好。

荞麦疯长

三个很短的故事,剪来剪去的拼凑,故事真的毫无关联性,第一个故事很薄弱,第二个故事稍微丰满点,第三个故事还真是胡来。最大的亮点是钟楚曦的身材了。

八月未央

你要我说看完的感受,我毫无感受。也不知道是过了这种单纯认为爱情是一切的年纪,还是故事实在是俗套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想想我看这部电影的目的只是想知道安妮宝贝的书会改编成什么样。谁能想到演员在镜头前声嘶力竭的演戏,我在屏幕前毫无触动呢?

指环王3

重温,完结,最后的结局有点淡淡的伤怀,又令人回味。

一秒钟

看这部电影,似乎当年那个拍《活着》的张艺谋回来了,由于删减,少了很多批判性的东西,许多事很明显欲言又止,留有巨大的空间,这些无法弥补的空间,成了悬念。哪怕是这样,张艺谋依旧拍了一部好电影。 

正义联盟

太长了,完全不知道拍这么长的意义是什么,看到后面耐心全无,这还是分章节的拍,每个人物也要单独拿出来介绍一遍,反而分散了主线,这么拍还不如用几部电影去组合这个宇宙,超人一出来,故事没意思透了。

普罗米修斯

从起点开始追寻,看到一半发现这部电影曾经看过,重温时和前面几部对比,除了第一部,这部和契约真是执着精良,故事也要饱满许多。《异形》这系列仿佛回到了另一个维度的探讨,脱离了血腥暴力,进入一个人类起源的讨论,还挺有意思。

异形:契约

故事开始回到原点,原来异形的出现是人类制造的生化人研究出来的,电影似乎回到第一部发现异形的星球,只是这个星球看来要更适合人宜居。故事开头那段对话还挺有意思,进入了更深层次的讨论,乃至最后两个人造人开始为了各自的使命战斗,后面的打斗戏层层铺垫,为的就是让生化人以假乱真的蒙混过关。从一部看到五部,电影科技不断进步,仿佛从原始走入了一个现代化的世界,电影到最后还是和科技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实在是惊叹。

异形4

从第一部看到第四部,女主老了。这集已经不是单纯的惊悚片,也不是动作片,更不是宗教片,反而成为了一种奇特的人兽伦理片。看这四部最发现所有的片尾在致敬第一部,异形会在最后破舱死亡,期间留下来的疑问,后面会有交代,这似乎是每位导演达成的共识,故事不会无缘无故的出现,更不会没头没尾的结束,仿佛成了拍片子的一种定律,从这些细节也能看出导演的功力。

异形3

完全失去恐怖的意义,原本很期待母女的系列,谁知道一来人全死了,只剩下一女独斗,外国导演讲故事能照顾剧情,刚开始还觉得异形为什么不杀女人,后面给了一个母体的方式圆回来,只是异形留在体内时间太长了,一看便经不起推敲。故事写到这里,算是一个终结,后面几部导演要怎么开脑洞?可以想象的是,从异形如何出现,回到最原点去探索故事,别说,还真有点期待。

异形2

如果没看第一部,第二部无敌了,看过第一部才知道有多好,故事到后面做了太多的铺垫,以至于有些逻辑包不住,后面的半小时变成了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我还是喜欢那种没有透露出异形,然而却无时不在的紧张感。

唐人街探案3

一个密室杀人的推理经不起如此长的剧情,只能用另一个故事来维系故事,各种欢乐气氛满足,遗憾的是故事没有追逐原本的破案,变成了搞笑。日本的演员还挺厉害,全程不尴尬,这辈子挣了钱,真要去日本走一走。

异形

全程惊悚,神经紧张,哪怕是最后知道异形出现,身体也会不自觉为女主捏一把汗。1979年拍出的电影,描绘未来人类寻找外星生物,并希望带回地球,甚至不惜付出宇航员生命的代价。如此对垒与冲突,制造了故事的矛盾点。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仿真人的出现,而他在死亡前说的那句话,似乎在说异形,也或许在说仿真人自己。异形的恐惧源于未知,没人知道未知的生物何曾出现,如同人类始终要带着敬畏之心去探索整个宇宙。

人潮汹涌

总觉得转折过于多了点,看到后面已经没什么耐心了,也是为了刘德华才坚持看下去的。

减肥实验|每日抄经:申命记9(一)

上个月末,开始做一个减肥实验,每天坚持跑 40 分钟,看是不是能燃脂。

下定决心,不论刮风下雨,晚上必出去跑 40 分钟,跑了将近半个月,一斤没瘦。

我的实验很简单,就是跑步 40 分钟,饮食和平常一样,该吃吃该喝喝。

这个实验失败,有一种可能是,我的身体已经适应如此强度的训练,跑这几公里,毫无影响,估计要按照十公里的标准计算,才会慢慢减下来。

还有一个原因,我这人不怎么控制饮食,做实验这半个月,有几天完全是放开了吃,和摄影老师跑去拍菜品,拍完就吃,学校做活动,还有教师节学生做的蛋糕,加上我喜欢喝饮料,每天中午必须买一瓶饮料喝,我觉得这样不长胖已经要谢天谢地,再奢求减重,真是有点儿得寸进尺的感觉。

只是不知道如果我控制饮食,体重会不会慢慢降下来,但我已经不打算继续做这个实验,现在转而训练臂力。因为长时间伏案工作,右手臂时不时会酸痛,跑步甩的那几下已经无法缓解酸痛,还是每天坚持做俯卧撑,把臂力练起来,这两天正在承受乳酸痛,好久没有过这样的感受了。

骆老师的摄影课3|每日抄经:申命记8

今天听完骆老师的摄影课,后面讲了色温、构图、人像拍摄和风景拍摄。

色温这个概念我在看《小妇人》这部电影时发现了,在这部电影里,有两个很明显的色温,暖色调和冷色调。导演用这种方式控制故事的节奏,回忆儿时快乐的故事是暖色调,回到现实中残酷的事是冷色调。冷暖交替,双线叙事,这就是导演用色温讲故事的方法。

其实拍摄是一种叙事的表达,为什么要用这种色温,肯定需要思考。

构图十分复杂,别说摄影,就算是拍照的构图,几十种是有的,如果加上许多摄影器材的叠加,构图是千变万化的。其实单纯的构图在现今社会没什么意思,反而守正出奇,才是构图的方法,如何利用别人同样的构图方式,拍出耳目一新的照片,这或许才最考验摄影功力。

手机的构图和相机相比,其实很单一,我个人不太喜欢调焦距,只要调了焦距,拍出来的照片铁定会模糊,反而利用好当下的焦距,通过裁剪或移动拍摄出来的照片要好很多。

其实摄影对不少人来说,能拍清楚(手不抖),再掌握一些技巧(构图方法),学点儿光的运用(观察光的方向),学一学滤镜(冷暖色调),已经完全能应付日常生活。

总之,不管是摄影,还是其他什么技术,都需要先学习器材的使用,熟悉器材,再去思考怎么实现。好的摄影师不是有多少镜头,而是能根据当下所发生的事情,敏锐观察到独特的视角,并运用身边的相机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