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实验|每日抄经:申命记9(一)

上个月末,开始做一个减肥实验,每天坚持跑 40 分钟,看是不是能燃脂。

下定决心,不论刮风下雨,晚上必出去跑 40 分钟,跑了将近半个月,一斤没瘦。

我的实验很简单,就是跑步 40 分钟,饮食和平常一样,该吃吃该喝喝。

这个实验失败,有一种可能是,我的身体已经适应如此强度的训练,跑这几公里,毫无影响,估计要按照十公里的标准计算,才会慢慢减下来。

还有一个原因,我这人不怎么控制饮食,做实验这半个月,有几天完全是放开了吃,和摄影老师跑去拍菜品,拍完就吃,学校做活动,还有教师节学生做的蛋糕,加上我喜欢喝饮料,每天中午必须买一瓶饮料喝,我觉得这样不长胖已经要谢天谢地,再奢求减重,真是有点儿得寸进尺的感觉。

只是不知道如果我控制饮食,体重会不会慢慢降下来,但我已经不打算继续做这个实验,现在转而训练臂力。因为长时间伏案工作,右手臂时不时会酸痛,跑步甩的那几下已经无法缓解酸痛,还是每天坚持做俯卧撑,把臂力练起来,这两天正在承受乳酸痛,好久没有过这样的感受了。

骆老师的摄影课3|每日抄经:申命记8

今天听完骆老师的摄影课,后面讲了色温、构图、人像拍摄和风景拍摄。

色温这个概念我在看《小妇人》这部电影时发现了,在这部电影里,有两个很明显的色温,暖色调和冷色调。导演用这种方式控制故事的节奏,回忆儿时快乐的故事是暖色调,回到现实中残酷的事是冷色调。冷暖交替,双线叙事,这就是导演用色温讲故事的方法。

其实拍摄是一种叙事的表达,为什么要用这种色温,肯定需要思考。

构图十分复杂,别说摄影,就算是拍照的构图,几十种是有的,如果加上许多摄影器材的叠加,构图是千变万化的。其实单纯的构图在现今社会没什么意思,反而守正出奇,才是构图的方法,如何利用别人同样的构图方式,拍出耳目一新的照片,这或许才最考验摄影功力。

手机的构图和相机相比,其实很单一,我个人不太喜欢调焦距,只要调了焦距,拍出来的照片铁定会模糊,反而利用好当下的焦距,通过裁剪或移动拍摄出来的照片要好很多。

其实摄影对不少人来说,能拍清楚(手不抖),再掌握一些技巧(构图方法),学点儿光的运用(观察光的方向),学一学滤镜(冷暖色调),已经完全能应付日常生活。

总之,不管是摄影,还是其他什么技术,都需要先学习器材的使用,熟悉器材,再去思考怎么实现。好的摄影师不是有多少镜头,而是能根据当下所发生的事情,敏锐观察到独特的视角,并运用身边的相机记录下来。

骆老师的摄影课2|每日抄经:申命记7(二)

骆老师在摄影培训课上,讲了人类第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李涛讲过,说如果仔细看照片的影子,会发现他们不是按照太阳升起的方向,反而是相互对折照射。

之所以会有如此效果,原因是摄影早期技术不成熟,曝光会花很长时间,我们看见的第一张照片,其实是长时间曝光的结果。

这里就提出一个问题:摄影到底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这个问题太深奥,我不知道,只能说从我目前看的一些照片来说,大多数摄影还是主观意识居多,尤其是大师级人物照片,大多有很强烈的个人风格。尤其是现在,很多摄影还会进行后期处理,那就更不是客观去记录一些事物的发生。

我今天和骆老师讨论昨天的思考,说摄影拍不出绘画的笔触。他说,摄影是靠技术实现自我心中的想法,拍照只是一方面,拍完后,如何去表现,完全是个人的事,如果拍完,要在上面画画,或者进行裁剪也是可以的,只是更考验一个人的技术。

这几天我就被技术所困扰,到现在只能勉强解决问题,希望这周完成拍摄再做分享。

最后再说说我培养摄影的习惯,其实我的习惯很简单,每天坚持看一些摄影公众号的图,不管是艺术类、纪实类还是设计类,坚持天天看。有的号会写许多文字,我基本上不看文字,因为摄影是视觉的表达,如果能写出来,那拍照的意义何在。

不看文字,只看图片,哪怕看不懂,看多了会形成条件反射,有益于自身的工作。

走进电影院看《情书》

看完《情书》,从电影院里走出来,气温骤降,仿佛下一秒天空将飘下淡淡的雪花。《情书》出现的第一个画面是雪景,渡边博子(中山美穗饰)躺在雪地里,似乎在做梦,没多久,她从睡梦中醒来,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雪花,眯眼抬头,仰望天空,快步向大雪皑皑的山下走去,参加未婚夫藤井树的祭日。

死亡是许多电影里不可或缺的主题,这是终点还是起点?参加完祭日的渡边博子载着藤井树的母亲回家,在他的房间找到一本毕业纪念册,尾页有一个他家的旧址,渡边博子写了一封信寄出去。这封寄往「天国」的信,意外收到了回信。

看《情书》的整个过程,使我想起读书那些年写信交笔友的时光,网络不发达的年代,通过信件往来是件很温暖的事,写信的人通过邮筒寄出,一天天数日子,盼着收到回信。那些思考良久写下的字,真心实意,成为一种相互倾述的方式。

电影里,渡边博子收到回信,她并不清楚写信的人是谁,事后才明白,未婚夫中学时曾和一个同名异性的同学在同一个班读书,渡边博子通过「藤井树」的讲述,得知未婚夫的中学时光。

一个多小时的电影,有将近一个小时在交代故事,导演岩井俊二很有耐心,慢慢地完善渡边博子为何会收到「天国」的回信。通过信件,能看见两个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家庭,因为信件与思念,联系在了一起。时隔多年,现在看来这个故事还有些不可思议,毕竟同名异性的人在同一个班是件极低的概率性事件。

有两封信我的印象很深,一封是渡边博子问「藤井树」,自己的未婚夫初恋是谁。一封信里她似乎在自言自语,很想知道自己是否和初恋有同样的容貌。「藤井树」也无法给出具体的答案,反而讲了许多未婚夫的往事,直到电影最后,那本《追忆似水年华》的借书卡背面,出现的铅笔画,她才知道事情的真相。

或许初恋的美好也在于此,含蓄的表达,毫无察觉的关注,细小的关怀……成为今后的怀念。多年后,谁也不知道谁喜欢过谁,谁也没能踏出表白这一步,直到各自走向不同的人生,直到有一天走进电影院,看了一部关于初恋的电影,才知道自己曾经给喜欢的女孩写过情书。

骆老师的摄影课|每日抄经:申命记1(一)

学校的骆老师开了一趟摄影课,讲了一小时四十七分钟,讲了一半,大概梳理了摄影的基本知识。

这堂摄影课他准备了很久,有段时间我看他一直在写 PPT,怎么也写不完的样子,就很纳闷,一堂课怎么会准备这么久。我问他,他说,我的大学专业是摄影,工作这么多年,拍了这么久,一堂课要讲好,不是件容易的事。

确实,单拿《纽约摄影学院教程》,随便一章也是好些知识点,更别说两百多年的摄影史,要学摄影,还真是一辈子的事。

摄影并不是凭空而来,它的出现和技术的发展有关系,这就如同绘画的原料,印象派以前画一幅画,要自己调颜料,印象派时有了现成的颜料,画家才有机会携带方便的颜料出门画画。颜料技术的发展,使得绘画不断变化,摄影也如此,科学技术的进步,才使得相机能被发明出来。

我在课堂上提过一个问题,摄影能拍出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吗?骆老师说,可以。这问题的来源有两个,一是陈丹青曾经说过,我们国家画画的学生太多了,其实哪儿需要培养这么多画家。还有就是李涛在讲 PS,也提到,许多玩儿 PS 的设计师走火入魔,明明现实中能拍出来的东西,非要花时间去 P,除了显示出技术比别人牛,没太多用处。

我反而觉得,相对于画画,摄影拍不出笔触的质感,比如梵高的画,欧洲湿壁画上随时间出现的纹路,这些美感,摄影是无法达到的。

或许没有哪个时代,比现在更需要摄影,但看摄影史,仿佛现在已经走到了一个尽头,再也创造不出过于新鲜的东西,不知道是技术限制了摄影的发展,还是现代人没有古人做事那么纯粹。

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对美的追求有待加强,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感谢身边那些岁月静好的人|每日抄经:申命记6

一场雨过,重庆正式进入秋天。今天早上醒来,不自觉睡过去,醒来已是八点。

我昨天开始告别冷水澡,原计划坚持到十月,气温一降,身体有些受不了。

打开热水刚开始还有些不适应,身体竟会有些发烫,多忍耐一会儿,身体慢慢适应。早知道,我应该坚持洗冷水,说不定真能坚持到十月。

我洗冷水澡最长的纪录是坚持到十二月,那年还在读大学,宿舍距离澡堂远,我不想跑,就一直洗冷水。洗到过年回家,在家里洗热水,等回校身体没办法适应冷水,只能放弃。到后来就再也没有打破十二月的记录,多是国庆节结束,开始回归热水澡。

年轻时能坚持一种习惯,我觉得是件很好的事,不过身边人似乎出了社会,除了工作,其余时间过得平淡无味。吃吃喝喝,游山玩水,仅此而已。

我就觉得特没有意思,何况这些事退休也能做,现在也不着急,当务之急还不如多想点办法为自己挣点儿养老保险的资本。

多数人还是太懒散了,如果这样能过好这一生,那努力奋斗的人凭什么要过得比你差呢。

我应该感谢身边那些整天只知道吃吃喝喝,喜欢游山玩水,岁月静好的人,没有他们懒惰成性,我也不会慢慢过好这一生。

「童话姑娘」袁小慧

袁小慧是我在新东方的同事,工作中,我叫她袁老师。第一次和她聊天,我发现她说普通话,声音轻轻的,像一阵轻柔的风,误以为她是外地人,和她说了很久的普通话。后来我才知道,她是地地道道的重庆人。

重庆人说普通话不稀奇,稀奇的是把普通话变成自己主要的交流工具。我很少听袁小慧说重庆话,也只有在工作着急时,她才会冒出一两个发音别扭的重庆话。

为什么会这样?我花了好长时间,一点点地套她的话,才拼凑出她的语言轨迹。据袁小慧自己坦白,她出生在重庆,生活在云南,工作原因,又回到了重庆。老话常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谁能想到一位山城的辣妹子,喝过玉龙雪山的泉水,性格会变得娇滴滴,声音变得甜美了呢?如果说,重庆的火辣养育了一群脾气火爆的山城人,那云南的山水孕育了一位秀外慧中的袁小慧。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会有属于那个地方的生活习性。

知道袁小慧从小生活在云南,我没事儿会和她聊云南,聊的时间多了,发现她似乎也不怎么熟悉。有时我不免怀疑,她到底是不是在云南生活过。直到有一天,我说出了内心的想法,袁小慧反问我,身为重庆人,有多了解重庆。我不免愣住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或许一个人对远方的熟悉远胜过自己的家乡,对于外在的向往与憧憬,远大于关心身边的人和事。这就如同外地人喜欢到解放碑打卡,喜欢到李子坝轻轨站拍照,喜欢到磁器口排队买麻花,我几乎不怎么去这些地方。

我唯一觉得袁小慧生活在重庆,有些吃亏的地方是她不吃辣。想想在满是火锅、小面、烧烤、卤菜、钵钵鸡……的大街上,有什么是不会放辣椒的食物呢?很难想象她是如何熬过这些美味食物的诱惑。不吃辣的她生活在重庆,真挺吃亏的,说这是人生一大憾事也不为过。我一直想弄清楚袁小慧吃什么,平时一起去食堂吃饭,也没见她怎么动筷子,大家一起团建吃火锅,她也只是稍微吃了点清汤里的食物,总觉得她活成了童话里的仙子。

别看袁小慧吃得清淡,工作起来却很执着,她是我在学校里见过对专题文案最认真的人,和她对接工作,没有三个来回,这事儿完不成,哪怕完成,她依旧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努力追求完美是一种认真工作的表现,这样的人多吗?还真的很少见。

这个月我调岗去了其他部门,每天忙来忙去,也没个闲。好不容易有时间在学校吃午饭,饭后袁小慧告诉我,她提离职了,等休息过一段时间,完成自己的人生大事,再开始新的旅程。那一刻,我不知道是该祝贺,还是伤感。我回头看了看刚经过的那段路,眼睛不免模糊,仿佛看见一位抱着小橘猫的姑娘,正向我告别。我向她挥了挥手,遥祝她过上童话般幸福快乐的生活。

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每日抄经:申命记5(二)

我读中学时有位语文老师姓王,戴一副茶色镜片的方框眼镜,长得有点儿像于谦。

我之所以记得他,主要的原因是他上课不会叫学生认真听讲,也不会抽人回答问题,下课还很准时准点。在准时这方面,他和英语老师是两个极端。英语老师属于四十分钟课,能当作一个小时来讲的人。为此英语课和语文课排在一起,准会闹矛盾。

王老师脾气好,他上课,只要不打扰其他学生听课,做什么都可以。他的粉笔字也写得好,教课认真,一般不怎么看课本,不过备课是有的。我有次上课,无意瞥到过他的书上有笔记。

按照王老师的年纪,教了很多届的学生,不备课也没什么,但他依旧老老实实备课。

王老师有一个孩子,听说成绩也好,读大学考了一本,好像是人民大学,具体的我忘了。其实他原本已经退休,但教惯了书,闲不下来,教我们不为赚钱,无非是热爱教师这份职业。

我听同学说,王老师年轻时脾气也很大,有学生不听话,还动手打过学生,和现在儒雅的气质完全不同。

他教我们那些年,上课时我没怎么听,语文倒也还过得去。由于他不是班主任,上完课就走了,课后作业也不怎么安排,所以我们班都很喜欢他。

现在想来,年轻时读书没有自觉性,王老师提倡学习靠自觉,我们哪里懂这些呢,只觉得好玩,没有作业,没人管就行,不知道这对以后会有什么影响。

我初中毕业,就没有和王老师联系,现在也不知道他身体怎样。他虽然教过我,但我到现在却不知道他的名字,或许有人说过,我已经忘记了。

时光匆匆|每日抄经:申命记5(一)

不觉九月已过去三分之一,重庆的气温陡降,晚上凉爽,估计过几天就不能洗冷水澡了。

我最近抄经有些昏昏欲睡,仿佛天气冷,脑子就犯困。自从我喜欢上跑步,发现夏天挺好的,睡眠时间少,跑步练肺活量,跑完直接冷水冲凉,不像冷天,做事情缩手缩脚。

近来我改变了写笔记的方式,开始连续性创作,比如看完诺兰的电影,就围绕电影写了四天笔记,谈死亡,就一直连续写。我发现按照这种方式,写起来更丰富,从而知道自己的知识边界和盲区在哪里。这是锻炼写作很好的方法。

今天就写这么多吧,实在是困,准备早点睡。

教师节谈教育|每日抄经:申命记4(三)

今天是教师节,收到校长的红包,一位同学送的花。去年这位同学有困难,我帮了忙,她时不时会做些食物给我吃,教师节会送我礼物。

对我来说,这只是微小的举动,甚至不是太大的事,却得到如此多的回报,有些不知所措。

因为是职业教育的工作,和不读书的学生交流比较多。我采访的学生中,没有谁是喜欢读书的,这有自身的原因,有家庭环境问题,也有老师的问题。我在采访过程中,常问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来学这门技术。他们的回答是,喜欢。

学技术到底好不好,我并不太清楚,从现今的教育来看,正规的渠道自然是认真读书,考大学。这是绝大多数家长的愿望。只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适合走这条路,如果不喜欢读书,要么早点外出打工,要么就像我们学校的学生一样,学技术。

我始终觉得,我们国家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划分方式过于单一,其他国家,有特长的学生,会有特定的大学,并不是谁都要去考清华北大。

我们国家有没有?有,艺考就是这条路。但艺考分文化考试和专业考试,过了专业,文化分数线过不了,照样会被卡死,转来转去,依旧要过文化分数线。

教育一直是老大难的问题,我们学校的老师能带好这些不喜欢读书的孩子,真是费劲了心。

我曾经和一位西点老师聊过,她告诉我,一个班能不能带下来,前三个月是关键,这三个月要和他们多交流,彼此敞开心扉的聊天,这段时期,她会和孩子们聊到深夜。和他们相处的方式既简单又困难。只要走进他们的内心,得到认可,就会很听话。

我觉得我们学校的教育模式和公立学校有很大的区别是,我们学校培养孩子,要给家长一个结果,孩子们来读书,一学期下来有没有改变,家长能感受到。公立学校的教育是,爱读不读,不读拉倒,毕竟学生的流失率没有考核标准,对学生的用心程度还是差很多,更何况现在的老师,已经把辅导孩子的问题,交给家长,自己要轻松太多。这样的教育机制,能遇到认真负责的老师,是件不容易的事。

我读书时遇到的老师认真负责的多,成绩不好,只能怪自己自控力不行,如果当初有现在工作时的自控力和执行力,也不会落到如此处境。

人生最大的问题在于,年轻时欠下的债,经过时间的累积,会堆积成一座山,迟早会在某个时刻叫你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