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为什么会喜欢梵高这幅未完成的画 2015-09-21

前段时间看陈丹青的《局部》,他花三集时间讲了梵高的一幅未完成的画——《海边渔夫》,可惜没讲懂,我也听得迷迷糊糊的。后来我想,或许艺术就是这样,永远无法琢磨,世界上很多艺术作品我们都未必看得懂,想得明白,至于这幅画的魅力,想必也是他个人喜欢问题。

但问题既已出现,我刨根的兴趣就没办法落下。这是个不好的习惯,越想明白的事情,就越要想办法弄明白。

因为个人兴趣爱好的转变,这段时间我在学学画。可等到正规学习时,我才发现各种不舒服的地方。说个最简单的,画方体和球体。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我开始是画球体,后来把这些画拍个照,发朋友圈,学美术的朋友告诉我,说应该先画方体,再画球体。

于是我又重新学起,在我看来,学美术究竟是图个乐趣,好玩儿,当然也想去画好,比如我想画桌面上的台灯,或者笔筒,如果不经过正规学习,画不出来。这就像我想写诗一样,写不出来,没有感觉。但是画画和写作不一样,画画是一门只要经过系统学习就能达到的手艺,当然,如果想成为如梵高、莫奈、雷诺阿这些大师一样,这或许就不是手艺那么简单。

画画原本是一件有乐趣的事情,可当我系统学习时,就感觉到各种不便。如果没学过画画的,看着方体摆在纸上,会觉得很简单。我没画的时候也是这样。有些事确实是看着容易做着难,拿画画来说,画方体,要去学透视、灭点这些知识,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灭点等知识,只有先有理论,搞清楚这些问题,再用手上的技巧不断向方体靠近,这才算完成。这是一个绘画的过程,学画画的人基本上都会经历。

方体透视关系

在画画的这段时间里,我顺便在看陈丹青的《退步集》,书里面也谈到我们国家的教育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国家在学美术的学生,都是用照片在画画,那这是在「利用照片」,还是在「画照片」?书里举了个例子,比如库尔贝《画室》中的裸女,画家把她置身于照片中,这是在「利用照片」,而我们的学生是怎么画的,原原本本比对着照片画。这样的结果会影响到画画的本质,也就是所谓的「画照片」。

库尔贝《画室》

相对来说,我们国家学习美术的学生,很少能看见过真家伙,能去真真切切感受到一幅画的魅力所在,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其实是一副很小的画,但通过各种复印技术,有的已失去本真(陈丹青说画过了,如果不去看原作,怎么能判断出来?)。还有就是《受胎告知》,我们在电脑上直接观看,没有什么感觉。可面对面观看这幅画时,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手的距离和桌子的位置,会有一定的变化。这些都是我们通过照片无法看出来的。

卢浮宫内的《蒙娜丽莎》
达芬奇《受胎告知》

依照陈丹青的观点,我们国家的美术在教育上是有问题的,按照他的理想化来说,欧美各个国家的城市都有美术馆,学生们接受美育教育,都会拉到各大美术馆去上课。「美术馆最要紧的,是它的文化形象,是它的社会角色,是它的教育功能,是它在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中活生生的作用,美术馆,是一本活的大百科全书,因为美术馆的对象不仅仅是艺术家,而是所有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会听到,一些画家不远万里,跑到某地去看一幅画。只有近距离开眼,才能感受到画的魅力所在。

世界十大美术馆

从教育上来说,陈丹青认为我们国家的美术教育,是很有问题的。因为国情问题,无法满足他的要求,因为他喜欢的学生,永远考不进清华美院。

话说回来,陈丹青之所以喜欢梵高《海边渔夫》,在他的《局部》里,其实隐隐有答案,比如他讲未完成的画作时,讲到毕加索为格特鲁德·斯坦画了一幅画,等到毕加索画好后,格特鲁德说这幅画为什么不像她,毕加索则回答道:「太太,我是在画画。你到时候会像这幅画的。」要知道,毕加索从小接受的都是最正规的绘画教育,可他毕生最大的心愿是:能像孩子一样画一幅画。可惜这个愿望实现不了。

格特鲁德·斯坦与藏品

陈丹青也一样,在《退步集》的一段访谈里,记者问陈丹青,最喜欢自己哪个时候的画作,他指了指墙上,说最喜欢一开始学画时的那些画,可惜现在画不成了。

或许,在陈丹青看来,所谓的画画,是随心所欲的画,画不画完并不重要,画的像不像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梵高的《海边渔夫》体现出来的笨拙、憨厚、纯粹和随心所欲的那种心态打动了他。

毕竟,那曾是他最美好的回忆。

为爱痴狂 2015-09-20

1866年,法国巴黎年度官方沙龙开展。

一青年带着一幅画参展,谁曾想,一位大师级人物从此诞生。

这个人就是——克劳德·莫奈。

莫奈自画像

这次展会上所展出的就是现今所熟知的《绿衣女孩》。

莫奈·《绿衣女孩》

如果你现在翻阅赏析,遇到这么一段话——「这幅画作引起了争论,但总的来说是成功的」请不要惊讶。

因为这幅画在当时确实有些争议。

不过这些争论到最后都毫无意义。

有一位富商特别喜欢这画,花了2000法郎买下了这幅画。

所以说:有时候让人闭嘴的,可能不是牛逼的画技,可能是一个慧眼独到商人。(我瞎说的,莫奈是真的牛逼)

说起莫奈,现今大多数人在谈论他时,不外乎是他的名作《睡莲》和《印象·日出》。

《睡莲》,莫奈
《印象·日出》

除此之外,莫奈还是位很痴情的画家。

上面提到的《绿衣女孩》画中的女子,名叫——卡米尔·汤希尔。后来成了莫奈的妻子。

莫奈为她画的第一幅画叫《草地上的午餐》。

《草地上的午餐》

其灵感来源于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

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

因为爱情,莫奈成为了「耙耳朵」,以至于在结婚以后,他只喜欢画自己的妻子。

比如他们去海边游玩,莫奈会画一张。

《在特鲁维尔海边》

卡米尔从窗前走过,莫奈会捕捉这一瞬间。

《红围巾,莫奈夫人画像》

坐在沙发上看书沉思

《沙发上的卡米尔莫奈夫人》

甚至换一件衣服「臭美」也要来一张……

《穿着日式和服的卡米尔莫奈夫人》

我想,如果莫奈生活在现在,每画一幅画,拍个照上传朋友圈,
这样秀恩爱的方式,会被很多人嫉妒死吧。
毕竟不是谁都能用这种方式:秀!恩!爱!
这还不算是最过分的,雷诺阿( 这也是个牛人,有机会我们再讲)当年曾在莫奈家中居住过一段时间。
为表示对莫奈夫妇的谢意,他亲自为卡米尔画了一幅画。

雷诺阿所画《克劳德·莫奈夫人画像》

可见莫奈对卡米尔所爱之深,都要邀请朋友来为妻子作画。

可惜的是,莫奈一生与卡米尔相爱的时间十分短暂。

1879年9月5日,32岁的卡米尔身患盆腔癌不治身亡。

为表达对妻子的爱,莫奈画下了妻子在生病时的容貌。

《临终的卡米尔》

事后他回忆当时的情形,说起这么一句话:「在爱妻的病床前,我十分本能地对那已无表情的年轻面孔仔细端详,寻找死神带来的色彩,观察颜色的分布和层次的变化。于是萌生出一个念头,要为这即将离开我的亲人画最后一幅肖像。」

现今,当大多数人在用金钱谈论莫奈的画作时,或许,我更愿意称他为:

一位遗留500件素描,2000多幅油画及2700封信件的「光影大师」。

一位被人印上「印象派创始人」的大师。

一位「为爱痴狂」的画家。

2020 年 10 月影视书 | 不简单

十月不觉过去,这个月前一周,加了几天班,后一周忙于考科目一,接下来的两周,还没弄明白,想清楚,就这么过去了。

我在 17 年开始按照《伟大的电影》这本书里推荐的顺序看电影,看到现在,今天翻目录,还剩最后一页电影没看完,不觉三年时间过去,到现在也没明白,为什么当初会坚持要看完书里的电影。

按照既定的目标,我今年应该能看完,完成自己看电影的成人礼。接下来,我会看《伟大的电影 2 》里的电影。希望这次的速度会快一些。

十月我觉得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考完科目一那一刻,除了通过考试的喜悦,更重要的是,我不用挪看书的时间去做题。我在考试这段时间里,花太多读书时间去做题,每天上下班,原本快乐的读书时光,要去反反复复,不停机械的和对错作斗争。我对自己没把握,或是不熟练的事物,在没有拿到成绩之前,会非常小心,甚至谨慎而行。因为我不想为了一次失败,再花更多时间去准备。

还好,不负所望,有所收获。

这个月重庆的天气也糟糕透顶,整个月,只有两三天看见了太阳,其余时间,阴雨绵绵。我的心情异常烦闷,仿佛接下来,会有什么不愉快的事会发生。

《圣经》里说,「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经里的这句话看似简单,要做到,真不容易。

附:10 月书单和影片

见识豆瓣评分

书是得到《硅谷来信》的集结版,许多内容没有收录,主要是吴军聊科技方面的信息。还有一个问题是,吴军将这本书里的内容修改过。得到上面是以写信的方式表现,这里直接归纳为一篇篇的文章,读起来很不舒服。第一次有种「听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感觉,内容都变成心灵鸡汤了。太失败了。

他山的石头记豆瓣评分

粗略看完,书是好书,遗憾的是我对古文化的了解实在是太少,看这本书像是隔了一层,作者所谈论的问题,我实在是有许多不了解,不明白。以后要加大古文的阅读,尤其是《诗经》,唐诗,《史记》的阅读。

格局豆瓣评分

如果刚出来有人推荐这本书,或许我会少走很多弯路。书的最后一章写到了点子上,这世界上只有做稀缺品才值钱,但稀缺资源要做好,就需要很高的护城河,让人无法轻易打破这壁垒。前面有些内容看一遍就行,看多了也觉得没啥意思,毕竟许多知识是我在得到看过的。

一生的旅程豆瓣评分

前半部分关于个人成长,职业升值的经历不是很感兴趣,后半部分到乔布斯开始,收购漫威、卢卡斯影业,兴趣盎然。迪斯尼在变成庞然大物,不停收购,制造流量 IP,全部出自这人之手,国外的商业模式确实值得学习,按照董事会的制度,可以说是非常公平的选举,无怪许多公司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严格来说,迪斯尼正是通过收购,完成了自己的救赎之路,不然后面的路会走得很艰难。这离不开一位领导人的高瞻远瞩。

全球科技通史豆瓣评分

吴军在科技普及方面,是我的老师,让我看见了一个更大的世界。读这本书有一个很大的感触,在科技这条路上,我国是既得利益的受益者,放到世界,所做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实看到后面就不难发现,很多科技在技术到了一定程度,会慢慢出现,甚至会有很多人一起研究同一个项目的情况。科技推动世界向前发展,人类从一个角度来说,靠着这些资源,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

我在印度的701天豆瓣评分

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书,不喜欢这种写到哪里就谈谈自己国家的笔法,有种很强烈的优越感,作者呆了701天,也只是比我这种没有去过印度的多了解那么点印度,更深入了解就不行了。比如提到的种姓制度,在外人看来是不好的,但吴军的书里却写到,这种制度使印度人的婚姻幸福指数很高,甚至比美国要高。可见从外人去看这一制度,是有偏见的。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豆瓣评分

粗略翻了翻,感觉像是拆书,能体悟和感知的地方还是少。可见不同的人所需要的读书方法不同,我读书,就觉得这是件增长见识,消除浅薄无知的事,像这本书这么读书,不是见趣事。

惊魂记豆瓣评分

希区柯克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电影震撼的地方在于中途,本以为主角会回去道歉,谁知道她的死亡才是故事的开头,这类手法使我想起《权利的游戏》也是如此,原来主角死去,并不是《权利的游戏》的专利,希区柯克早就精通此法。王老师在编剧故事营里说过,一部电影里面一定要有隐喻,看那四万块钱,多少人以为犯罪会和它有关,希区柯克却让人明白,有时候杀人或许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我觉得有一个镜头的调度堪称伟大,它缓缓从楼梯下升上去,再到房间走廊上,男人抱着一个物品走出来,聪明的人已经猜到了那是谁,但就这一个镜头,依旧会让人看下去。请原谅我写这么多字,希区柯克的电影完全不需要解释太多,看就够了。

红河豆瓣评分

在小人物的倔强中,看见了美国西部一部史诗般的流浪记。片中震撼的画面是那九千多头牛,没有特效的年代,用真牛拍,尤其是在夜间狂奔的那场戏,这场面只有疯子般的导演才敢拍。第一次看见父子、爱情、斗争轮番上演的戏,《红河》是一部美国西部人民在广阔天地斗争的历史,每一个人是神的子民,他们赤裸裸走,赤裸裸回天堂,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片中两位有血性,敢爱敢恨的女人,没有人不会喜欢这样彪悍的女人。

深海异兽豆瓣评分

前半部分怪兽没有出来,看着还挺心惊肉跳,怪兽出来就没有了悬念。期待值一降到底,后面怪兽的处理方式很粗糙,不是好片,将就看吧。

低俗小说豆瓣评分

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遍,再看这部电影,在记忆模糊不清的状态下,还是能隐约记得一些内容。这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的故事片段,其实环环相扣,紧紧相连,人物实则分开,其实是在往一个主线上靠。看第一遍记得最清楚的还是跳舞那个场景,这已经是名垂影史的一个片段,后面看所谓的黑色幽默,类似于神迹,手枪走火等情节,有些无厘头。影片始于饭店,终于饭店,但我们都知道,金盆洗手的人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有的人则在刺杀别人时死去。

愤怒的公牛

看过一个黄晓明给凡客演的广告,里面就是片头的音乐,电影看起来像是人物传记,但一个人活得如此暴躁,疑心重重,就算是站在拳击台上,似乎也不会得到任何人应有的尊重。看这么颓废人物的电影,心里很排斥,以至于我不得不频频从镜头前离开,其实回顾这一生,所有的愤怒还不是自己的无能,哪怕稍微有些转变,人生也不至于一无是处。

辛德勒的名单

重温经典,泪流满面。

七武士豆瓣评分

很难用简单的几句话描述这部电影。我看第一遍,印象深刻的是半部分关于作战的部分,最后结局,活着的站在山下,望向山头的坟墓说了句:「这次我们也打了败仗,赢的是他们。」其实看第二遍,忽然觉得如果时间倒流,第一位武士依旧会选择保护农民。重温这部电影,内心有种很微妙的感觉,时而觉得农民可恶,时而觉得可怜,再看看武士,他们衣着虽比农民好,但内心深处受到战乱的影响,又怎么会比农民少。毕竟战争所带来的死亡,不仅仅是敌人,还有身边的友人。谁能接受战乱的痛苦。其实武士没有赢,农民没有输,只是这世界太残酷,大家都是一颗棋子罢了。

第七封印

神启示的电影,开头出现死神和骑士交流,骑士知道死神喜欢下象棋,利用拖延战术,在下棋的过程中,开始了自己漫长人生的回忆。十字军东征,一路上满是罪恶,只有杂技演员里两夫妻,过着单纯美好的生活,他们为人善良,天真浪漫,哪怕满是罪恶的世界里,依旧过着快乐的生活。很想成为那艰难生活里,依旧乐观生活的人。

每日抄经:利未记③

200501

第二次跑大坪医院,回来已经十点过。

我原本没打算跑这么远,跑到江边一个大湾区,看见远处彩色的塔灯,准备跑去看看。上次我跑到大坪医院,似乎没有见过。我像《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盖茨比,远看着灯,一步步跑去接近它。

今天不是适合长跑的天气,过于热,没跑几公里心情开始烦躁,配速从三公里开始进入五时代,怎么也提不起速度。

为了抑制炎热,我的脑子里不停胡思乱想,眼睛也开始四处瞎看,各种转移注意力。跑到五公里,开始犯困,真想直接躺在地上睡觉。这是疲惫期来了。我跑步时常会遇到这种困难,能做的就是拼命熬过去,到七八公里就好了。

于是我不管不顾,看着远处彩塔向前跑。远处看,塔亮着七色彩灯,仿佛《西游记》里的琉璃宝塔。不过并不是全程能看见塔,越近,反而越看不见。有几公里我一直以为产生了幻觉,或者是塔的灯到时间就会熄灭,而我错过了。

还好,将近大坪医院,彩塔出现了,它隐藏在众多的高楼中。我近距离看见了,就开始往回跑。

返回途中,我遇到好几拨人,他们慢悠悠地走。其实他们就算跑,也会在我后面,我心想。

再次路过湾区,本准备站在一个角度拍张照,又想到明天还跑,不如就以此为半程,再来挑战。

想到我又有了新目标,不觉加快了步子。

苹果手机和电池
抄经
抄经文
抄写经文

一个统治欧洲长达650年的家族,都干了些什么…… 2015-09-18

在古老的欧洲,曾诞生过两大家族。

如果你看过《战争货币》这本书,就知道其中一大家族——罗斯才尔德家族。罗斯才尔德家族之所以有名,最主要的原因是有钱。不过那都是以前的事情了,现在这家族早已散落世界各地。

另一大家族就是曾经统治欧洲世间最长,地域最广的哈布斯堡家族。这个家族统治时间长达650年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统治这么长时间,靠的是什么办法?

其实办法很简单——联姻。意思就是用自己生下来的儿女,去娶别家的儿女,然后你家的土地就是我家的了……就像他们的家训:把战争交给别人,你和物产丰富的奥地利联姻。

不得不说这一招很奏效。

玛格丽特特蕾莎公主

随着帝国越来越庞大,哈布斯家族也开始装逼。毕竟有权有势,装逼什么的最能提高人的档次。

于是,这个家族就建造了一座美术馆——维也纳美术史馆

我们所熟悉的拉斐尔的《圣母像》就在这间美术馆内。

拉斐尔的《圣母像》

拉卡瓦乔的《大卫与歌利亚头》
维米尔《画家的画室》

到了16世纪,这个家族出现了一个有收藏癖的人:鲁道夫二世。

史书上说这个家伙碌碌无为,并且还因为政治失误促使三十年战争的爆发。

不过他虽在政治上无能,可却是个收藏大家,没事还请些画家搞点儿创作。

朱塞佩·阿尔钦博托所画《鲁道夫二世》

这个人一生收藏过很多艺术品,其中最重要的收藏,或许就是彼得·勃鲁盖尔的15幅画。为什么这么说呢?彼得·勃鲁盖尔现今存世的只有45件作品,其他作品都在各大美术馆、画廊、学院内……也就是说,你要看其他30幅作品,就只有在全世界飞……

《尼德兰箴言》
《农民婚礼》
《通天塔》


晚年的鲁道夫因宫廷政变被弟弟马蒂压斯囚禁在布拉格的城堡中,于1612年1月20日去世。

现在来说说哈布斯堡家族,抛开政治问题不谈,相对来说,这个家族从建立维也纳美术史馆到家族的落寞,一直精心守护这些藏品。无论它在政治上犯过什么错,但在艺术领域,我想是值得肯定的。

若有一天,你到维也纳去旅游,如果发现墙上有这么一个族徽,请记得这么一个家族:

它未曾因战火,或愤世嫉俗去毁坏这些艺术品。

哈布斯堡家族的徽章

每日抄经:利未记②

200430

微信公众号推出一专辑栏目,今天灰度到,赶紧整理了自己写过的月度总结和每日抄经计划。

整理时,第一次发现从 15 年开始,我会每月更新月总结。起初也不知道会坚持多久,标题、排版、图片都是胡乱堆砌。到后来,慢慢修改,优化标题、内页字体。

刚开始只有阅读书籍,加一段阅读感悟。去年我还加上自己看过的电影。这个栏目才逐渐丰富起来。

我现在不太喜欢更新微信公众号,有一个原因是现目前还没找到方便的排版方式,每次整理会花费不少时间。这些时间完全是不必要的浪费。

若是单纯的文字,反而好办,涉及多图片,会费时费力。虽然从微信公众号出来到现在,不少地方有过调整,但我依旧不满意。

其实我的排版并不复杂,很固定,但需要从不同的网页截取图片,甚至通过手机互传互导,就会变得无比繁琐。

每次想到要被这些琐事浪费掉不少时间,瞬间没有更新的动力。这也是我为什么到现在还慢吞吞更新每日抄经的原因。

新专辑功能出来,有一个不友好的问题是,我的每日抄经系列,有不少没有三百字,无法标记原创标签的章节。硬性规定必须是原创文章才能加入专辑,再加上还有忘标记原创标签的章节,那真是后悔不已

我发现自己现在越来越不喜欢更新微信公众号,有部分原因就是这些不友好的功能,到现在没有任何办法予以解决。

猫
抄经
手抄经

没人能读懂一幅画 2015-09-15

我看美术相关的书以来,最迷惑的一件事,便是如何看懂一幅画。为这个问题,我在浩瀚的书海里寻找答案,期间也询问了一些美术专业方面的老师。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询问的第一幅画是梵高的《向日葵》。

老师告诉我说,这幅画用色大胆,整片整片的黄,一般画家都不敢这么用。在构图上,敢于把其放在正中间的位置,且让人不觉突兀。当时我和他闲聊,似懂非懂的点着头。后来我去网上查阅资料,发现上面是这么描述向日葵的:画面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这是一段凌磨两可的回答,因为我在看的时候,并未觉得这幅画会燃烧到我,也没有被这大片的黄色弄得血脉膨胀,至于所谓的激情和梵高的感情,我更是无法体会,这就是一幅简单的向日葵。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看画的人会从构图、色彩、光影、笔触这大致四个方向去看,比如梵高的这幅画放在正中间,从构图上来说,近似于三角形构图。从色彩上来说,明艳无比,层次鲜明。从笔触上来说,梵高的笔触类似于挤牙膏,会把自己的强烈的感觉挤在一幅画上。

当然这是最基础,最浅显的画作分析,相较之下,除了美术专业书籍,美术方面的书籍都不会去讲这些基础知识,用他们的话说,这样看,有什么用呢?大多数的美术书籍要么阐述自己的观点,要么讲诉一个时代的绘画的历史背景。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

达芬奇就是天纵奇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的《蒙娜丽莎》和同性恋之争。《蒙娜丽莎》最大的贡献则是达芬奇发明的空气远近法、晕涂法,还有用完美的几何构图去绘制一幅画作。当然,由于他一生未婚,也因为他画了这副《蒙娜丽莎》,关于他的同性恋问题,也成为人们讨论的问题。现今科学将他的自画像和画作合成,发现其肖像部分能完美重合在一起。对此,这便更增添了这幅画作的神秘之感。

不过陈丹青却说,《蒙娜丽莎》是一副画过了的作品,这画过了,也只有看过的真迹的人才明白。

其实一幅画好不好看,最重要的还是你喜不喜欢。有的人喜欢写实,有的人喜欢写意。印象派刚出来那会儿,学院派看不懂,斥责这群人整天不务正业,结果出了一大批伟大的画家:马奈、莫奈、雷诺阿、毕沙罗等等。后来的野兽派出来,印象派又不懂野兽派的画作,更不理解怎么能这么画画,以至于后来出了马蒂斯、弗拉曼克、德兰、毕加索等等。

不过这其中最讽刺的还是前几年美国ABC新闻网制作了一档测试,邀请一些艺术家,让他们从一堆画作中区分谁是孩子画的,谁是画家画的。讽刺的是没几人答对。

我相信大多数人的审美还停留在对写实的评价上,对写意的美感,没人去引导,没去系统学过画的人,很难捕捉到这里面的意味。

那什么才是伟大的画作呢?精于计算的人可以用几何法去衡量,熟读艺术史的可以用本身厚重的历史去评价,说来说去,谁都每个标准,因为艺术和文字一样,不可比较。若是痴迷于看懂,只会越陷越深。

大多数人都知道无印良品,却不知道包豪斯 2015-09-13

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包豪斯」三个字,会出现两个百科,一个是原原本本的包豪斯,一个就是所谓的「包豪斯风格」。那这两则有什么区别呢?

可以说没区别,也可以说有区别。包豪斯代表的是德国一所大学,而所谓的包豪斯风格其实是「现代主义风格」的另一种称呼。可以说是包容关系,毕竟没有大学,就没有所谓的包豪斯风格。

很多人了解包豪斯风格,都是因为无印良品。因为他们在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上都有许多重合的地方,这不禁让我想起他俩许多共同的地方,比如包豪斯在1933年解散前,收罗了一大批牛逼的艺术家和设计师:Anni·Albers、Josef·Albers、Laszlo·Moholy—Nagy、Herbert·Bayer、Marcel·Breuer……而无印良品则有原研哉、深泽直人、田中一光、矢野直子、隈研吾、三宅一生……这些设计师们聚集在一起,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设计风格。

除此之外,包豪斯风格和无印良品在一些理念上也有重合的地方,比如包豪斯提倡简洁、冷色调、忠实于原材料,这些在无印良品设计师们的口中也能听到。

还有就是包豪斯风格提倡的「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无印良品也有体现……如果硬要说不同,在我看来,包豪斯或许更能称之为一种风格,而无印良品可以说是一个品牌。风格包含品牌,或是继承,或是延续,或是发展。

那在这两则之间都有哪些不同呢?可以说包豪斯风格从发展至今,影响了一大批日本设计师(其实全世界都在影响)。之所以影响,在我看来或许是它的去宗教化。

回顾豪斯风格之前的设计,无论是洛可可、哥特式、巴洛克,都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在里面,它的华丽与美观,是有象征意义,而包豪斯风格去宗教化,就意味着设计时不需要考虑房顶上必须画什么画,象征什么意义,建筑物怎么修建,才能昭示权威……设计回归设计的本质,从而回到设计的本质,与其它理念无关。

无印良品只是将这一种风格发挥到极致,以至于设计出来的物品没有标签。不过没有标签不代表说没有品牌,不然别人问穿什么牌子的产品时该怎样回答?

相对而言,人们在讨论无印良品时,多会回到一种体验上来。一样物品,体验无非是好用又好看。纯粹极致的美是大多数设计师所提倡的,就如黑川雅之所说,设计就是用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喜欢这类产品设计的人,自会喜欢,不喜欢的,也有不喜欢的道理。

总的来说,不要给一些原本设计好的产品增添累赘,这样反而会哗众取宠。

不给社会道路添堵 2015-09-12

我有不少朋友对重庆的印象十分美好,这自然令我这种生在重庆,并非城里人的重庆人骄傲不已。出于宣传的目的,重庆的三大品牌:火锅、美女、雾都,是朋友们知道最多的,来重庆,必去解放碑和瓷器口,必吃火锅,看看美女。若是冬天或下大雨,随便在哪儿抬头望望天,凡是能看到建筑物被云雾包围的情形,它们都超过了30层。当然,你若把灰蒙蒙的雾,认成霾,也不是不可以。

在重庆有句话:一栋房子修不到30层,都不好意思叫电梯房(这是我瞎编的,重庆楼高确实是真的)。除了楼高,就是道路问题,我每次喝酒打的回家,都会跟出租车司机聊天,说你们在重庆跑惯了,以后出去,肯定是抢手货。出租车司机听到这种话,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冉冉升起,一边把油门踩到底,一边扯着大嗓门说,那是,你最近看那《碟中谍5》了吧,那种飙车技术太小儿科了,你叫可撸死(汤姆·克鲁斯)到重庆来跟我们比比,估计他开车进了江北,就不知道解放碑怎么走。我看着司机那马力全开的兴奋劲儿,担惊受怕的说,是啊,这种「屁股决定脑袋」的人计划修建的道路,也只有你们这种老师傅认得,这路也就和那「只管挖坑不管埋」的城管差不太多。说完后我还不忘提醒司机下雨路滑,开慢点儿。

大多数情况下,我为了不给道路添堵的人,会选择公交出行,以至于到现在为止我都没去考驾照。就算我爸妈就一直念叨着我学车,我还是坚持己见。学车于我爸妈而言,不外乎走哪儿方便,有了车,那就是「风风火火闯九州」的行为,想去哪儿,呼啦一下,就去了。想回去,呼哧一下,就回去了。可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有考虑过重庆这种水管粗的道路通行问题吗?这种给社会「添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相较而言,我通过理性分析,考虑到重庆这种交通系统和自身时间成本,任由他们轮流在我耳边轮流教育,我依然选择健康、绿色、环保、低碳的公交出行方式。

可对于重庆这个在地图上跟鸟屎差不多大,实则比鸡屎还大的地方,有时候就算是选择了一种出行方式,还是会堵车,比如今天我和一朋友同时从火车站出发,我跨越一个区,她从重庆回到湖北。我比它晚了将近半个小时,硬生生让我在车上读完了贾平凹的《朋友》。

作为一个有座位的人来说,堵车是一种休息方式。我个人比较喜欢在公交车上看书和睡觉,脑子昏昏沉沉,睡一会,看一会。除非是内心焦急有事,一般情况下我很淡定。大多数出行,我会选择轻轨,除非某个地方轻轨不通,只能任由公交车向前蠕动。学会开车在我看来并不是方便,而是不必要的增加许多麻烦。

可话又说回来,大多数人选择买车其实是一种不理智的思考方式,原本重庆修建的道路,是按照一定计划修建的,老话讲:路修10米,车卖百万(我瞎编的)。等到把路修完,路上飞奔的汽车已膨胀得不像样子。况且重庆大多数的道路,根本就没有计划过如此众多的汽车在道路上穿行。

当然我并不是说给交通添堵是不对的。在我看来,大多数需要出门办事的人或许才需要开车,比如没事就要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在城市奔波,常年在外工作的人学会开车或许才是一种必要。

我爸妈说这是一项生存技能,在我看来,不是的。至少我不会开车,和生存无关,说不定还会加重了自身安全问题,毕竟我是个喜欢玩儿手机的人。我倒觉得不会开车给了我很多阅读的时间,毕竟在车上看书,能头不昏、眼不花这种技能我是练习了很久才学会的。

说来说去,重庆这路通不通畅,其实和「屁股决定脑袋」的人没关系,毕竟那种人都不会因堵车而烦恼。

广告人会喜欢什么样的广告 2015-09-06

不知道曾在什么地方看见过这么一句话:做广告人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容易被骗。看完后我当时就乐了,心想,是这道理。大多数广告人在买东西时,会有许多想法。我生平除了买书不会犹豫外,买其他产品都很犹豫。这是出于一种不信任思考方式买产品,毕竟大多数商家玩儿的手法都是出自广告人之手,若是被曾经自己用过的手法骗了,会有些欲哭无泪的感觉。

那传说中的广告人就没有自己喜欢的产品了吗?不是,至少我现今看见的,大多数广告人会喜欢美好、幸福、能带给人快乐的广告。比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大多数的广告人会钟爱可口可乐,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广告做的好。最近流传的一篇微信——《看完这则可口可乐广告,这辈子就不想喝百事可乐》,其实传递的是亲情、爱情的幸福感在里面。相比之下,有一篇微信写的《百事可乐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黑可口可乐》则不会令广告人感兴趣。在广告的黄金法则里,贬低竞争对手的做法可以说是最 Low 的行为。

这种行为现今在手机行业达到了顶端,比如小米,有事没事就喜欢和苹果比,和三星比。因其带动,我国的各种手机厂商也开始跟风做这件事。这里面做的最出彩的就是魅族的子品牌魅蓝曾出的一系列海报,堂而皇之的抨击对手。这种海报最严重的后果促使我以后再也不会用魅族的产品。

那在许多广告人的眼中,最伟大的,令人最心动的广告会是什么样呢?我想我无法告诉你广告人心中最伟大的广告,但我可以告诉你我的喜欢产品广告。

迄今为止最令我着迷的广告是无印良品的广告。我第一次看见这一整组广告,瞬间被击中,它也符合我对广告的定义:伟大的广告不着一墨。我看着这组广告,只感觉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它带给我一种很悠然的感觉。说不出来这是为什么,只觉得这就是我要追求的生活态度。

后来我去了解无印良品的产品,发现它的每款产品介绍都是在说实用性,追求的是一种近似于朴素、简练、环保、有序的生活。我们生活中的产品有太多无法忍受的地方,可无印良品却会去帮你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从垃圾桶墙角最大程度的利用、碎纸机下是否需要垃圾桶、圆珠笔的六面型设计等等。每一项设计都是经过思考后设计出的。产品更多的是考虑实用性,而非装饰性,回归物品的本质,是其所不断追求的目标。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无印良品虽已降价20%,在我看来,还是有些小贵。如果你特别喜欢,买买也无妨。

有时候,有些东西喜欢就好,实在不行就去店里看看,学习学习,不一定非要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