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数学并不难:几何》读后感

读完《学好数学并不难:代数篇》,我继续第二本《学好数学并不难:几何》相比第一本,《几何》有些难。这也不能怪作者,几何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远比代数复杂,后面有些不明白,如果实在不明白,也不用前行读,精华篇章是前几章,尤其是讲几何学由来的问题。

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学几何,几何的意思却不明白,反而这本书很清晰明了说清楚几何的定义:不用数字计算。

没有数字,只能靠点、线、面等进行计算,日常生活中,比如丈量土地,确定尺寸等,用的全部是几何学知识,这是最公平的丈量方式。

读完最大的感触是:没想到以前学的一些公式定理来源《几何原本》一书,正是有了它,才有以后几何学的发展。

作者对比了《几何原本》和《九章算术》的区别,最大的区别是:前本书没有给定义做分类,后一本做了分类。别小看这么一个分类,没有分类,意味着,书里有几百条公式定理,需要熟练掌握,才能巧妙运用。

这就是几何学难学,复杂的地方,不能归类,只能不断运用,学会触类旁通,才能将几何的作用发挥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几何的变化无穷无尽,《几何原本》高出《九章算术》的原因。

我记得读书那些年,数学课本做过分类,这犯了几何学的大忌。不过这也不能怪教科书,总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把《几何原本》里的知识全部学一遍吧。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学不明白数学,学不懂,而是在教学方法上出了问题,通过错误的方式教孩子,自然会得到错误的结论,这是几何学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现今教育要解决的问题。

两本书读完,我对数学有了些亲切感,无论是代数还是几何,充满无穷未知的奥秘。最重要的是,数学是最接近真理的学科。一道题,如果会解,按照步骤写完,对的始终是对的,错的怎么也骗不了人。

突然有点后悔学生时代没有学好数学,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没有什么学科比数学更值得相信。

汽车是怎样跑起来的?

今年考驾照期间,我读过一本名为《汽车是怎样跑起来的》书,读完最大的感受是:中学的物理没学好。

书的名字很有意思,汽车怎么跑,那不是很简单的事吗?上车点火,松离火、挂档、踩油门,汽车自然开始往前跑。仔细一想,这一系列动作做完,是什么促使汽车跑起来?这正是书里所要讲的内容。

汽车的许多理论知识涉及物理学,比如阻力、动力以及齿轮之间的换算等等。书里很多关于汽车零件的配图,我个人读图能力不行,通过图文看这系列复杂的操作,还是难以理解。

现在很多车是自动挡,书里介绍的内容多是汽油,特别是手动挡汽车。我学车学的是手动挡,读来特别有感触,有些不明白的地方,还是通过读书才能理解,比如档位如何让汽车变快和变慢,简单来说是齿轮的匹配大小。我父亲教我,说不能越级减挡,在他学车那年代,越级挂挡挂不进去。现在能挂进去,是有智能系统,匹配档位,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不管怎么做,如果是手动挡,越级减挡始终会对齿轮有影响。书里详细介绍了挡位与齿轮的关系,我看图里的零件才明白,挂挡原来是齿轮间的配合,差距越大的齿轮,挡位越高,一挡的齿轮大小相同。

汽油车的发动机是一辆车的心脏,特别复杂,这部分能单独写一本书,不过那是需要系统学习的知识,书里只作为单章节进行描述,比如为什么要用电子打火,书里写道「实际上是为了在最开始时,让汽油进入发动机内的汽缸。用电推动起动机转动,使发动机空转,从而将汽油导入汽缸。」更复杂的是,在电子打火启动后,汽油在气缸内的运动:

首先是进气。在这一阶段,空气与汽油混合后的混合气体被吸入汽缸,我们称之为进气冲程。此时,汽缸中的活塞向下运动。接着是压缩。此时降至下止点的活塞逐渐上升,压缩汽缸中的混合气体,我们称之为压缩冲程。

然后是膨胀。活塞升至上止点时,压缩后的混合气体被点燃,开始迅速燃烧。随后,气体膨胀下压活塞。我们称这一过程为膨胀冲程。

最后是排气。在这一阶段,混合气体燃烧后残留的煤烟被排出汽缸,我们称之为排气冲程。此时,在膨胀冲程中降至下止点的活塞再次上升,并随其上升向外排出煤烟。排气结束时会返回到最初的进气冲程,再次重复压缩、膨胀、排气和进气,带动活塞上下运动。

一辆车能跑起来,自然要让它停下来,停车有急刹和慢停,多数情况停车,会先松开油门,再慢慢踩刹车,靠阻力将车停稳,阻力涉及「发动机、变速器、轮胎以及车身等很多地方。在发动机中,汽缸内的活塞上下运动时就会产生摩擦阻力。在变速器中,当齿轮啮合转动时,锯齿和锯齿的接触部分也会产生摩擦阻力」。除此之外,车身的重量,轮胎的摩擦力,也是让车慢下的原因。

至于急刹,我父亲教我时,说的是液压刹车。这是人在车里踩刹车踏板,会控制主缸中的活塞,踩下制动踏板时活塞就会运动,挤出液压缸中的制动液。「制动主缸中有活塞,当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时活塞就会运动,挤出液压缸中的制动液。」

这是现代汽车使用最多的刹车方式,除此之外,还有「鼓式制动」,通过控制汽车内部轮胎进行刹车。

要说整本书里,我觉得最伟大的两个发明是:安全带和安全气囊,它们分别由沃尔沃和奔驰发明。这两种发明极大降低了安全事故。然而,哪怕汽车做得再安全,依旧会出事故,就像我父亲带我上高速,规定限速每小时 120 公里,不能超速 20%,上了高速,所有的车全往 140 公里奔,安全系数再高的车,也顶不住超速。

不论汽车多安全,一个人怎么开车,或许才能决定驾驶者如何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

《有梗》:白宫表演 一手技艺

《有梗》是黄西写的本小书,我不到两小时读完,读完打开豆瓣写短评,一看评分:5.9分,作为脱口秀的一手资料,怎么会这么低?我非常不解。

黄西是脱口秀演员,曾有过美国白宫的表演经历,他在书里说,美国有一万多名脱口秀演员,我们国家只有一百多人,回国的目的是想传播脱口秀。

我看的脱口秀节目比较少,哪怕是《脱口秀大会》也只零星看过些精华的短视频,相比西方的脱口秀,个人感觉:太文明了,放不开。很早前我看过黄阿丽的脱口秀表演,她挺着大肚子,站在舞台上拿自己的遭遇开玩笑,尺度很大,许多字幕还无法过审。

黄西在书里介绍脱口秀表演,开篇第一章表示,脱口秀能后天学会,他花了将近七年时间,至今还在路上。学习的方法说起来也简单:先写段子,不断打磨,反复训练,上台表演。黄西在美国学脱口秀,去过许多地方表演,受过不少冷嘲热讽,从默默无闻到白宫成名,全是一场接一场的实战经验。他写的书,也是通过多年经验所做的总结。如何学脱口秀,黄西说,要张嘴说,起初会很紧张,不用怕,记住三点:

第一点,提醒自己其实说话紧张是再正常不过的生理反应。

第二点,切记,对方是不知道你有多紧张的,哪怕你告诉对方「我很紧张」,对方还是不知道你到底有多紧张。你可以大方地承认自己很紧张。你甚至可以拿自己爱紧张这事儿开个玩笑。

第三点,提醒自己要保持自己的语言习惯和节奏。如果节奏被打乱了,尽量找回来。有了自己的语言习惯和节奏,你的话语将变得更有煽动性和说服力。

克服紧张,再往前一步,就是训练,最管用的办法是:录视频,反复观看,不断提高,如果能找一些人给你当观众,那再好不过。

脱口秀还是个性化表演,每个人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要学会观看脱口秀演员的表演,从中不断尝试,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每个人的语言,动作,风格不同,站在台上讲出的效果也不同。

通读《有梗》,解开我最大的一个疑惑是:脱口秀和相声有什么区别?黄西告诉了我答案:

1.脱口秀演员站在舞台上讲的是自己。相声演员则可以在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

2.相声讲究传承,而脱口秀讲究创新。相声有师承关系。脱口秀必须讲自己原创的段子。脱口秀没有师承关系,要靠自己的磨炼和积累。

3.相声大部分时候是两个人表演,其中一个是逗哏,另一个是捧哏。脱口秀大部分时候演员是逗哏,观众是捧哏。所以观众既是看客,又是演出的一部分。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第三点,脱口秀的互动性太强,要先了解观众,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在《脱口秀大会》里,上台表演的人,无不对评委有过了解,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

书的最后,黄西拆分了脱口秀的创作方法:谐音梗、脑洞、夸张、联想、方言……许多方法也是写作技巧,要灵活使用,需要不断练习。

现在我没事也在练习写段子,书里有段话对我的影响很大:

我讲的段子大部分尺度不大,主要是因为我在美国的脱口秀俱乐部时间长了,发现一场演出下来80%以上的是黄段子,真的是听腻了,自己也懒得讲了。美国幽默的大尺度也是在几十年的时间演变过来的。即便如此,美国人也承认尺度小的段子更难讲,所以宋飞和伍迪·艾伦在美国脱口秀届还是有大神级别的地位。

我现在的技巧还不能完全不写污段子,但每次写,黄西的这段话会提醒我,尽量不要写太大尺度的段子。

我推荐你读《有梗》,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是脱口秀创作的第一手资料。黄西首先是名脱口秀演员,有过无数的舞台表演经验,书里的方法是他多年的经验总结,至今还在使用。哪怕是你不想当一名脱口秀演员,也能在一些段子中找到快乐,如同他在书的结尾所言:「人生和社会极其复杂,好像是一场永无休止的竞争,但不管输赢,千万不要忘了生活得开心顺意才是最重要的。」

打工女孩:世界很大,要走出去

昨晚写完,想起一本适合女性读的书——《打工女孩》,我读过女性相关的书不多,多数的书,要么是国外小说,要么是看不懂的深奥文字,要不就在阐述女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一向认为,国外的女权是对社会的影响,国内的女权是对自身权益的捍卫。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权益,前者是公民属性,后者是人权属性。

《打工女孩》是本非虚构纪实文学,它讲述了我们国家一群 16 岁的女孩,在放弃学业后如何求生,书中的每位女孩是从偏远的乡村走出去,到深圳打工。她们怀揣梦想,进入工厂,开始独自踏上未知的社会。

记忆里最深刻的两个部分,一是张彤禾(作者)独自沿着打工女孩乘坐的大巴车前往东莞,在半路遭到无礼的待遇,下车,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路边重新等车。此时她想的是,自己有钱,可以做出如此反抗的行为,可是许多女孩从村里走出来,身边没有揣太多钱,只能忍气吞声,金钱在她们心中的位置,不言而喻。

另一个是张彤禾跟随其中一位女孩赶春运,回家乡。打工回家的女孩,赚了钱,一家人很开心,家里的热水器坏了,直接掏钱买新的,电视机老旧,重新买。邻里乡亲无不艳羡。

有天晚上,张彤禾与女孩躺在床上聊天,问她,以后会不会回家。女孩说,不会回来,深圳再苦,有热水洗澡,有可口的饭菜,平时还能去逛街,回家什么也没有,很不适应,加上离开之后,发现和家里人的观念、冲突明显,困守家乡不现实,更何况女人能赚钱,在村里是非常令人自豪的事,回来什么也不能做。

《打工女孩》或许不是描述中国女性最完整的书,但她深入某个群体,近距离接近她们,从微观处着手,写尽女孩们的艰难困苦。我最感动的是,书里的女孩 16 岁放弃学业,却没有放弃学习,她们有的学英语,有的学会计,有的学销售……始终没有放弃逃离工厂,追求幸福与活着的意义。一个人失败不可怕,遇到艰难困苦不可怕,可怕的是放下脚步,缩回自己的小村庄。

书的最后,有篇采访,张彤禾还在继续跟踪女孩们,并告知了她们近况:

敏最近的工资削减了百分之十五,但又跟公司签订了两年合约,这意味着,接下来几个月可能会比较清苦,但从长期来看,她的前景还不错。2009年初,她怀孕了,厂里给了她三个月的带薪假期,她回家结了婚,对象是一起打工的,她生了个女儿,然后回到东莞。她存够了钱,给父母在离村子较近的镇上买了套房子,她跟她丈夫买了辆二手别克车;她向我保证说她车开得很好。从这本书的结尾开始,春明已经换了四份工作,卖过史奴比尿布,人寿保险,还有人造革;她仍然在寻找她理想的工作,还有与之相配的理想男人。英语老师刘以霞仍然做着三份工作,要攒钱开家幼儿园。

总之,无论如何,趁年轻,要尝试走出去,世界很大,大到一个人能通过努力,改变自身的困境。

注:本文写于 2022 年 03 月 09 日

如何读好《红楼梦》

我有位朋友,自从推荐看《红楼梦》,会在曹公的笔下入梦。这不禁使我想起读第一遍时的情景。

从读书开始,我便听说过四大名著,《红楼梦》更是在许多文学家的眼里排第一。

听的次数太多,不免好奇,心里有过无数次读的念头,但想起书里写的全是女儿家情情爱爱的事,兴趣骤减。

我中学年代喜欢武侠、修仙、玄幻一类的小说,再次也要是青春类的言情书。

到大学,我觉得自己要提升些品味,不免读些《西方哲学史》《悲剧的诞生》之类的书,这些书偏哲学,读来头大,完全是一头雾水钻进去,出来之后脑子一团浆糊。

不知道是不是大二还是大三,闲极无聊,我在网上下载了 txt 版本的《红楼梦》,放进诺基亚 6120C 手机,迷迷糊糊地读,读完一回后悔,一个头两个大,完全看不进去。

我这人有个习惯,一本书,无论能否读懂,硬着头皮,哪怕是胡乱翻,也要翻完。

重庆的夏天炎热,我每天赤身躺在床上,拿着手机一页页看《红楼梦》,看一会儿,睡一会,睡醒之后又看,反反复复。

第一遍看完,除了记得香菱学诗有点意思,书里其他的人物,故事全忘光了。我继续投身武侠、仙侠、玄幻的世界。

出生社会,我开始买书,发现市面关于《红楼梦》的版本真是多,买完一套又一套。买完书,不能做摆设,要看。

每一年,我会拆一套《红楼梦》,恰好我在这时又上了好中文课,听王老师讲红楼,分析书里的语言,才明白《红楼梦》里的语言与我们不同:

「现代汉语是一个相当年轻的语言,这个新语言不断利用欧洲古代和现代的概念和比喻来丰富自己。古汉语是一门充满诗意的、模糊的、缺少公认定义的语言,而现代汉语则是一种具有明确定义的语言,是一种很有效的媒介。它能传达技术知识,也能探讨最深邃的哲学思想。这种情况是漫长翻译工作的结晶。」

现代汉语不断拉丁化,在向更加逻辑严密,准确的方向前行。古汉语充满诗意,用来表达精准的事物便显得捉襟见肘。

《红楼梦》的语言体系与现代人使用的语言不同,读来不免有些吃力。好处是,古汉语是非常公平的语言,「最大的优势就是独立于各种方言而存在,不存在北京胡同串子更占便宜,吴侬软语之乡吃亏上当的现象。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照样是一代文豪。搁现在,他需要先学会如何区分『你丫』和『我丫』,口语有一个大毛病,过于直接,过于单一,面对中国人崎岖蜿蜒的思想错综复杂的关系时,立即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弄清楚语言问题,《红楼梦》读来犯困则是件很正常的事。我个人的经验是,《红楼梦》读一遍远远不够,至少五遍,上不封顶。

我告诉朋友,读《红楼梦》睡着是件幸福的事,在曹公的笔下入梦,强过百万倍郭敬明。

参考资料:好中文第六期

读不懂的书

在很多人眼里,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其实并不是,我的读书生涯,有很长的时间是在和读不懂的书作斗争。

读书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起初,要学识字,一个字一个字累积,从字到词,句,段,最后通过阅读文章,逐渐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我读不懂的书很多,古人的经史子集,很多读不懂。前天夜里临睡前,来了兴致,从书堆里找出《说文解字》,准备读几页,翻开第一页,读不懂。睡一觉,早起查资料才明白,要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说文解字通论》作基础才能读明白。没有古文基础,很难读懂。

古文读不懂,小说我也不一定能读懂,最近读完《双城记》,看译者介绍,说是反映法国大革命的书,透过一个侧面,凸显革命。我读完两卷,确实无法从书中明白故事与法国大革命之间的关联。第三卷实在是读不进去,只好草草翻页了事。

国外名著读不懂,有很多原因,西方国家的宗教观我不了解,历史背景我不知道,人情世故隔着层薄膜,说到底,还是自己对世界另一头的事知之甚少。我在阅读《帝国的崛起 : 从普鲁士到德意志 》也遇到类似情况,作者用详尽的资料书写普鲁士与德意志,面对密集的人民、地名、条约、历史事件,我读来一头雾水。

《双城记》是本名著,我读不进去,按照以前的脾性,哪怕强迫,硬塞也要读完。现在我不这么想了,一本书读不进去,勉强读,也是种折磨。高中时读《红楼梦》,翻完两页直犯困,后去读武侠小说,才重振精神。等大学重新翻阅,读到香菱学诗,才渐入佳境。现在,《红楼梦》是我每年会翻一翻的书。

一本书读不进去,或许真的是我与书没有缘分,对于知识的积累不够,无法体会其中的内在含义。

我的阅读生涯还犯过一个错:过于的贪多求全,追求阅读数量,忘记阅读的质量。许多书不能读完就扔,要反复读,随人生年龄与阅历,重新翻阅,才能找到乐趣所在。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我读过很多遍的书,我对故事的理解,最大的差异在于读过《圣经》与没读过,我从书里获得救赎,甚至在人生道路上,希望变成一名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人。我常在夜里想起那位与鲨鱼搏斗的老人,在睡梦中梦见非洲沙漠那头金色的狮子。

我不会放弃读那些读不懂的书,正是它们,让我知道,时间的沉淀与积累有多重要。正是它们,让我明白,人生中还有许多要去补充的知识点,也正是它们,让我不断走出阅读的舒适区,探索阅读的边界。对我来说,读那些读不懂的书,无非是给自己多增加一点时间成本,多花点精力去探索,我认为这是值得的。

我最难忘的一首诗

诗很难读,也不好读。记得去年读《江城》,何伟在书里写,为什么我们要读诗。他告诉同学们,一位英国的诗人在千年前给爱人写了一首诗,到了现在,我们跨过时光岁月,跨过种族界限,直到现在,我们在遥远的国度,还会为一首诗而感动。

一首诗,从前年穿越而来,要体会一个人当时的心境,是件很困难的事。我读诗,很多时候囫囵吞枣,很多诗过于含蓄,无法领会诗人的心境,自觉惭愧。

诗人到底要说些什么呢?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有一集他在节目里花很长时间讲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我中学课本中的一首诗,以前老师甚至要求我们背过。这首诗在我看来,平平无奇,无非是一首抚今追昔的诗。

梁文道讲这首诗时说,体会这首诗,要知道这首诗的时间。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他看过唐朝繁盛时期,经过动荡的安史之乱,最后进入唐朝衰退时期。

写这首诗,他已垂垂老矣,重新回到岐王的住所,看见了旧人,那时曾经风头鼎盛的人物,退去了昔日风采,借用物是人非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他知道,自己再也看不见曾经的盛世,而许多未完成的事,终究要完不成了。

杜甫在生命的青年时期,遇到了曾经风头正盛的人。多年以后,他们再度重逢,这时各自如同落花,在世间飘零。两个人这一见面,有什么话要说呢?又需要说什么呢?言语在此时是多么的无力,只能互道珍重。

梁文道说,这首的好在于,杜甫有千言万语,却没有写出来,因为历代写王朝兴衰的诗太多太多,然而它们写得太过直白,而杜甫的这一首它藏得最深,不露丝毫痕迹。

写完这首诗没多久,杜甫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1 月 22 日。

我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看见「价值」二字,脑子里第一时间蹦出来:钱。谈钱固然没问题,思前想后,我发现自己似乎并没有从事过赚大钱的项目,所做的事,与赚钱相去甚远。我要谈的价值,应该是自己观念的转变。

之所以有这么一个想法,源于昨天看罗翔的一个截图,提到人要承认自己的有限性,再慢慢走出有限性,扩大自己的范围,走出自己的局限性(大意)。要快速扩大自己的局限性,对我来说,自然是阅读。

去年我读了不少的书,在书里,我不停走出自己的有限性。我在《美国人的性格》里,读到美国人在二战前后,家家户户有了汽车、电冰箱、电视机……还能坐着飞机各种旅行。一般人在读这些内容时,或许会惊叹美国的发达,我读到这段,也有些惊叹,佩服美国的科技力量已远超世界许多国家。

后来我读吴军的书,提到人类的发展,其实是能量创造的过程,当一个人只能维持自己的温饱,自然无法再去从事其他的创造,一旦能量富裕,才会去做更多事。美国人所创造的能量,在二战前后,已经不是解决温饱,而是在享受生活,按照同时段比较,才会发现巨大的差异。

进一步思考,一个国家从工业革命开始,一步步走来,我们国家直接从半殖民半封建走来,将他国百多年的路在短短十多年里走完,这期间会有何种问题?或许我们国家的科技走太快,人的思想观念,还需要改变。

在这本书里,还提到美国当初建国时,有一个原因是最开始是欧美人逃难到北美洲,慢慢建立起来一个国家。读到这里,再去看看许多人偷渡、逃难,尤其是不少战争国家,一旦开战,邻国会成为收容所。我慢慢明白,人要有多大的勇气,才会离开自己的故土?他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社交圈子……如同将自己连根拔起,到另一片土地上扎根。如果一个国家能给人民带来幸福的生活,为何会有这么多人要舍弃故土,重头再来?真是活不下去了,才会有如此决绝的决策。

我每次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往往会给我新的思考,新的启发,阅读不停使我走出局限,让我走出更大的范围。或许我这辈子在物质上不够富有,但不妨碍我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这就如同我今日所写,所思之文,有价值的东西,不仅仅是发现物质生活的价值,内在的精神价值,走出更大的局限性,才是我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1 月 06 日。

读完《孤独的价值》

我给孤独的一个定义是:被需要。

生活中我的存在感不高,和身边多数人所不同,下班只想早点回家。在屋里哪怕呆上一整天不说话,心情也会变好。和我相反的是,身边绝大多数人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不工作时,会和好友商量着去某个地方游玩。

不过对于从事一些特殊行业的人来说,与孤独共存,或许是通往前进的唯一办法。这些人往往沉在一个角落,默默做事,慢慢敲开黎明的一束光,从果壳里汲取营养。他们会与孤独共存,但没有人会知道,这期间是何种力量陪伴他们度过漫长的时光。

我在早年间读过一本关于观测彗星的书,提到一个人在天文台默默地做记录,等候彗星的到来。很多时候我在想,这样的人是如何忍受孤独,独自一人在那里做事。后来读关于基因方面的书,发现孟德尔也是如此,一个人在土地里研究豌豆基因。人类在文明与科学前行的路上,靠着一批批孤独的人向前点亮灯光,从而使大众获益。

或许,对于孤独来说,与其对抗的最好方式就是拥有无法按下暂停键的生活。当一天的生活已经被排满,人自然会像一艘潜水艇般沉入海底,不被外界所干扰。不停忙碌,会忘记时间的存在,自然不会受到孤独的侵袭。

我觉得人类不断前行,最大的阻力或许是承认自己是群居动物,而那些闪着光芒的星,会远离群体,在一边独自思考,缓慢沉淀,积累。无论成功与否,这些人在一生中所贡献的财富,不比群体的力量渺小,而人类正是靠着与孤独为伴的人,一步步迈向文明之光。

注:本文写于 2021 年 01 月 03 日。

最让我无法抗拒的东西

从昨天看见这标题,到现在,我满脑子只有一个字:

工作至今,似乎没有哪一个月没有买过书。由于买太多,搬家成了件非常困难的事。记得在 14 年,我换了工作,要从渝北区搬到沙坪坝区,花了一周的时间才将所有的书搬完。每天早上,我会背着军用大背包,装满一包书,搬到新租所,再去上班。现在来看,这是非常笨的方法,我也想过找搬家公司,但我怕他们会将我的书乱丢乱甩,又觉得这笔钱省下来,指不定能买不少书,思前想后,还是用最笨的方法搬运。

很多时候买书,就像女人买口红、包包一样,听见打折会迷了眼,我几年前一直在内心跟自己说,书太多,看完再买。这几年不停对自己说,买的书已经看不完了,再买只能浪费。心里如此劝自己,身体却不诚实,依旧不停买书。我给自己找过许多不买书的理由,也给自己找了许多买书的理由,到最后还是后者战胜前者。

为什么书会让我无法抗拒?从内心来说,在不停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有太多知识落下,多数人落下,或许就真的当条咸鱼,我却觉得,自己努点力,或许不至于混太差。阅读是唯一能快速提升自己的方法。此外,在阅读过程中,我个人的幸福指数不停提高,不停发现惊喜,如同一个采金者,在挖掘过程中不停发现金子,如获至宝。当然,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使我有了买书的能力,以前书便宜,电商大战激烈,不到三四折,不会买书。现在书价五折,我就买了。可见在买书和读书的过程中,我并没有过得太差。希望哪天自己能不看价钱,随便买书。

如果看见一本心痒痒的书,买不到,我会怎样?前几天看见《十三邀》出书,刚开始拒绝,不买,谁知道这套书一直在脑子里打转,脑子里有个声音在提醒我:买到就是赚到;看节目一个多小时,看文字只要半个小时;书里有许多视频里没有的内容……一番激烈斗争,我屈服了。

现在,你终于知道我无法抗拒的东西是什么,也应该知道我为什么不会借书给别人。

注:本文写于 2020 年 12 月 27 日。